肝腹水是指各種肝病發展到機體不能代償的階段后,經常發生的一種并發癥,表現為腹腔潴留了多余的水份。肝腹水患者的飲食應適當限制鹽的食入,包括飯菜中的食用鹽、咸菜、腌肉等含氯化鈉較多的食品;對有大量腹水的患者,每天食入鹽份甚至不應超過某個數量(如3克、2克和1.5克等等,視病情而定)。而這項措施是基于醫學對肝腹水形成原因的研究和認識來制定的。
晚期肝病(如肝硬化、肝癌等)之所以出現腹水,基本原因是腹腔內液體的產生和吸收之間失去了應有的平衡。患者門靜脈壓增高造成毛細血管的滲透性增加,門靜脈內水電解質和一部分蛋白質進入腹腔而形成腹水。水鈉潴留是肝腹水發生的重要因素。曾有學者進行過這樣一個研究:給3名肝硬化患者每日進食6.5克食鹽,4~6天后病人體重明顯增加。幾乎所食的鈉全滯留在體內,其中36%~47%以肝腹水的形式存在。
對晚期肝病患者來講,食鹽的過多攝入將直接導致水在機體的潴留。研究顯示,每多食入1克食鹽,將有200毫升液體滯留體內,這些多余的水份一方面通過血液和淋巴循環停留在腹腔導致頑固性腹水,同時也影響血壓,加重心臟負擔,甚至用大量利尿劑也不能抵消食入的高鹽飲食所產生的水潴留作用。因此,限鈉飲食是肝腹水患者飲食治療的一項基本原則。臨床上,醫生一般會根據患者腹水和血清電解質化驗的具體情況,把食鹽的控制量大致分為低鹽、無鹽和低鈉三種水平來進行膳食搭配。
肝腹水患者的限鹽程度是根據病情的動態變化來決定的,而不是一成不變的;那種不考慮病情而過分限鹽的做法是錯誤的,甚至有害的。個別患者因擔心腹水增加,在不征求醫生意見的情況下限鹽過度、甚至長期拒絕任何咸味食品。這很容易引起患者機體水電解質紊亂、嚴重低鈉血癥,結果導致食欲減退、渾身乏力,腹水更不容易消退,甚至出現腦、肺等其它器官水腫等危險情況。
大量肝腹水患者短期適當限鹽是應該的,以每天攝入1~2克為宜;癥狀好轉后,以每天2.5~3.5克維持一段時間,直至腹水消退。長期過分限鹽是錯誤的。條件允許的話,可定期監測血清鈉水平,如發現血清鈉低于130毫摩爾/升,就不應該限鹽了;如血清鈉低于120毫摩爾/升,不僅不能限鹽,相反還要及時補充鹽才對。嚴重低鈉血癥患者,應同時控制入水量,總入水量以前一天尿量加500毫升為宜。同時,需要注意的是,頑固性肝腹水患者要特別注意是否并發了腹腔的細菌感染(即腹膜炎),這時候限鹽是無用的,必須及時到專科醫院進行抗感染治療。
專家簡介:
姜天俊,男,畢業于解放軍第一軍醫大學六年制臨床醫療專業,后在軍醫進修學院獲傳染病學碩士學位,現為解放軍302醫院感染科副主任醫師。長期從事感染性疾病的醫療、科研和教學工作,在各類肝病、傳染病方面有較豐富臨床經驗,尤其對丙型肝炎、乙型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肝、肝硬化、感染性腹瀉、傷寒、艾滋病、出血熱等疾病的診治有較深入研究。已在中國科技部統計源期刊發表醫學論文68篇,參編傳染病專著7部,獲醫療成果獎2項,榮立三等功1次。
門診時間:每周五上午。
(編輯/于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