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一個美麗的季節。金色的田野,紅綠相間的果園,漫山的紅葉,碧綠的河水映照在藍天白云之下,是一幅多么美麗的畫卷。但入秋之后,天氣逐漸涼爽干燥,一方面讓人有“秋高氣爽”的舒適感覺,一方面干燥的氣候對人體也會帶來一定的危害。
中醫理論認為:“肺與秋氣相應”,“燥為秋季之主氣”,秋季養生的重點是保養肺臟和注意防護“燥邪”對人體的侵害。對此,可以從精神養生、起居養生、飲食養生、運動養生四個方面,給廣大讀者提供一份全方位的秋季養生“套餐”。
1 秋季精神養生法
秋風落葉,草木凋零,自然界凄涼景象容易使人產生“秋風秋雨愁煞人”的感覺,特別是老年人更容易引起凄涼、垂暮之感。面對秋季的凄風苦雨,回憶起自己的坎坷人生,往往觸景生情而產生悲秋的情感,輕則情緒憂郁低落,重則引發疾病。中醫五行學說認為人體的肺屬金,而秋亦屬于金,兩者相應,故秋季的悲傷情緒對人體的健康有明顯的影響。秋季精神養生的重點是避免悲傷情緒,讓自己的精神狀態始終保持在樂觀愉快的情緒之中。
常言道:“日出東海落西山,喜也一天,悲也一天”。每天24小時,大自然對每個人都非常公平,不多給誰一分鐘,也不少給誰一分鐘,但如何支配自己的24小時,每個人都有所不同。是讓自己的24小時生活在幸福快樂之中,還是讓自己的24小時生活在煩惱悲傷之中,就需要靠自己的個人修養和情緒調節了。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擁有一個好心情,因為只有心情才能伴隨自己一生。其實,好心情與壞心情主要是靠自己去感覺,去體驗。細想一想,就會發現有些東西是自己擁有而別人不可能擁有的,也有些東西是別人擁有而自己不可能擁有的。如果經常去想自己擁有而別人無法擁有的東西,你就會感到滿足,感到快樂,感到幸福,就會有一個好心情;如果總是去想別人擁有而自己無法擁有的東西,你就會感到失望,感到沮喪,感到不幸,就不會擁有好心情。
《平凡最好》中有一句話:“因為我平凡,我便沒有名人的煩惱。出門在外,我不會有太多的顧慮,站姿坐相,衣著打扮,顰笑言語,我都能隨心所欲。我就是我自己,因為平凡,別人也不會有太多的在意。而名人不同,他們的言行舉止,喜怒哀樂,有時并不能代表自己。因為我平凡,所以我活得隨意逍遙,知足常樂。春天去踏青,夏天去游泳,秋天去郊游,冬天去滑冰。更有閑暇,便讀書寫字,品茶聊天,不憂不愁,不亦樂乎……平凡真好!平凡最好!”這段文字字數雖然不多,但是一種輕松愉快的好心情卻躍然紙上。無論是名人還是百姓平民,都應該保持這樣一種因平凡而生的好心情。
老子曰:“樂莫大于無憂,富莫大于知足”,無憂和知足是情感上的主觀印象,是自我內心世界調節的結果。人生在世誰能無憂,大千世界何謂知足,無憂和知足的感覺只能靠自己去體驗,去感受。無憂無愁,知足常樂就會有一個好心情,就會感到人生的道路上充滿著陽光和歡樂。用這樣的心情來迎接秋天,去登高望遠,去收獲果實,借秋季的美景以抒發情懷,陶冶情操,這樣既鍛煉了身體又調節了情緒,對維護健康是極其有益的。
2 秋季起居養生法
中醫學的典籍著作《黃帝內經》在論述四季的養生方法時指出:“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在秋季的三個月里,作息時間要如同雞一樣,早睡早起。早睡(指晚10點左右),以順應陰精的收藏,早起(指早晨6點左右)以順應陽氣的舒張。充足的睡眠時間可以提高人體的防御能力,減少疾病的發生。
同時,還需要適當調節居室的濕度環境,預防燥邪對人體的侵害。眾所周知,人們常用“相對濕度”(即空氣中實際水氣含量與同溫度下的飽和濕度的百分比值)來表示空氣中所含的水氣。一般來講,人體感覺最舒適的濕度是40%~60%。由于秋天空氣中的水氣含量小,空氣的潮濕程度低,其相對濕度也隨之下降。當空氣的相對濕度低于40%以下時,人們就開始感覺干燥而不舒服,而低于30%以下時,人體的皮膚、鼻腔或口腔黏膜的水分很快被蒸發掉,會明顯地感覺到皮膚干澀粗糙、鼻腔干燥疼痛或口燥咽干、大便干結等現象。
此外,在居室內養一些花草或觀賞魚,除具有美化環境,改善室內空氣質量外,還能夠增加室內空氣的相對濕度。在室內地板上適量地灑些水或使用空氣加濕器都可以有效地提高空氣濕度。
3 秋季飲食養生法
秋季飲食養生,是指在秋季應用飲食調養來養生保健的方法。秋季是天高云淡、干燥涼爽、果實累累的季節。秋季的特點是由暖轉寒,天氣干燥,故中醫學將夏末秋初稱為溫燥,秋末冬初稱為涼燥,飲食養生方法有所不同。秋季飲食養生的總原則是:1.飲食品種多樣化,葷素合理搭配;2.多吃清涼多汁的蔬菜水果;3.適當地增加蛋白質食物的攝入;4.適量補充維生素和無機鹽。
在干燥的秋季,適量地多吃一些寒涼多汁的蔬菜水果對預防秋燥是有益的。寒涼多汁的蔬菜水果包括黃瓜、西紅柿、冬瓜、百合、白蘿卜、胡蘿卜、梨、蘋果、葡萄、荸薺、甘蔗、柑桔、香蕉、柿子、菠蘿、羅漢果、大棗等。同時,日常飲食中要忌食油膩厚味,特別要少吃辣椒、花椒等辛熱之品,也不宜吃燒烤食物,以防加重秋燥癥狀。
中醫養生學認為燥為秋季的主氣,有溫燥與涼燥之分,故飲食養生也要按秋季的前期和后期來進行。秋季的前期,夏日的炎熱天氣尚未完全消退,而初秋的干燥氣候已經來臨,所以炎熱和干燥均耗散津液,引起機體干燥不潤的癥狀,如口鼻干燥,唇干咽干,口渴,皮膚干燥,大便干結,小便短少等。秋季的后期,秋日的涼爽干燥依然存在,初冬的寒冷之氣已經來臨,所以除口燥咽干外,尚有皮膚干燥皸裂、便秘等。
特別推薦:預防秋燥的食療方
1.梨粥:鴨梨或紅肖梨100克,大米50克,將梨洗凈切碎,煮成粥食用,有生津止渴,滋陰潤燥,止咳化痰的作用,適用于秋季口燥咽干、大便干結者食用。
2.百合粥:百合10克(或鮮百合50克),大米50克,煮成粥食用,有潤肺止咳,養心安神的作用,適用于干咳少痰,失眠多夢者食用。
3.銀耳粥:銀耳10克,大米50克,將銀耳水發洗凈,切碎與米同煮為粥食用,有滋陰潤肺,養胃強身的作用,適用于身體虛弱及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及慢性支氣管者食用。
秋季前期 用于溫燥的飲食養生方法要以清熱滋潤為主。飲食養生的方法應堅持二粥一湯的飲食方法,即早晚餐食粥,午餐喝湯,但粥湯的內容有所不同。中醫認為燥邪最易傷肺,在飲食中增加一些滋陰潤燥的水果或藥食兩用的食物可以起到防止燥邪肺的作用。
秋季后期 用于涼燥的飲食養生方法要以祛寒滋潤為主。飲食原則除滋陰潤燥外,應適當增加蛋白質和熱量較高的食物。食粥仍是主要方法,如梨粥、百合粥、銀耳粥都可食用,還可增加一些瘦肉粥類,如煮粥時加些瘦肉、皮蛋等,以補充蛋白質的消耗。還可進食栗子粥、桂花蓮子粥、龍眼肉粥、紅棗粥等,并多食一些溫性的蔬菜水果,如南瓜、蔥、姜、香菜、桃、杏、大棗、荔枝、烏梅等。
4 秋季運動養生法
關于秋季運動,可以向大家推薦以下幾種方法,但需要注意相關事項。
1.咀嚼鼓漱:晨起和睡前,作上下頜運動。然后閉嘴,舌抵硬腭,鼓漱100次,使津液滿口,徐徐咽下。咀嚼時,胃腸血流量增加,可抵御秋季涼氣對胃腸的損傷。
2.壓揉承漿:承漿穴在唇下凹處,以食指用力壓揉,口腔內會涌出分泌液。糖尿病患者用力壓揉此處10余次,口渴即可消失,在不缺水的情況下,而不必反復飲水。這種分泌液不僅可以預防秋燥,而且含有使人延緩衰老的腮腺素,可使老人面色紅潤。
3.按摩鼻部,以開肺竅:中醫認為肺開竅于鼻。不少人鼻黏膜對冷空氣異常敏感,秋天一到冷風一吹,就傷風感冒,經久難愈。初秋即應堅持用冷水洗臉,并按摩鼻部,有助于養肺。方法為:⑴摩鼻:將兩手拇指外側相互摩擦,有熱感后,用手指在鼻梁、鼻翼兩側上下按摩50次,可增強鼻的抗寒力,亦可治傷風、鼻塞不通等。⑵浴鼻:每日早、晚將鼻浸于冷水中,閉氣不息,換氣后再浸入;亦可用毛巾浸冷水后敷于鼻上,直至寒冬。
4.潔膚養肺:中醫認為皮膚為肺的外圍屏障,秋燥最易傷皮膚。秋季皮膚的養護首先要補充水分,多洗溫水浴,浴后擦些護膚品。洗澡按摩有利于促進血液循環,使肺和皮膚氣血流暢,皮膚充滿活力,從而潤膚益肺。加強飲食營養,多攝入些維生素A、C、E等“美容維生素”,以保持肌膚的活力和健美。
5.揉腹排便:秋季氣候干燥,大便也會干結難排,有許多人甚至數日一解或用藥物來維持大便通暢,結果造成習慣性便秘。按摩是一種簡便易行的通便方法,這種方法可在晚上睡覺前或清晨起床前進行。具體操作方法是:身體仰臥,先將兩手掌心摩擦至熱,然后兩手疊放在右腹下部按順時針方向按摩,共按摩30圈。
(編輯/高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