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家族式民營企業發展的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民營企業改革的進程中家族制企業仍然具有較強優勢和的競爭力,家族制企業不是中國民營企業發展的過度,不是中國民營企業發展的障礙,而是具有長期存在的趨勢和意義的。在不片面夸大家族制企業的劣勢的同時,通過大量的案例佐證,科學地分析了中國民營家族式企業存在的合理性,在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的背景下,在一定的理論基礎上分析了家族制企業的未來治理模式和發展方向,提出改良的方案。
[關鍵詞] 家族式民營企業現代企業治理模式可持續發展
引言
改革開放后,我國出現了大量的民營企業,但平均壽命很短。據統計,我國每年新生15萬家家族式民營企業,同時每年又死亡10萬家,有60%的在5年內破產,有85%的在10年內死亡,其平均壽命只有2.9歲。據2003年統計,家族式民營企業已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0%以上,在工業生產總值中約占59%,在投資中占比達58%,在創造利潤中占比達47%。 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發展的加快,家族治理模式是否是我國民營企業最優的選擇? 民營企業是否應自始至終堅持家族治理模式?
一、家族式民營企業的涵義和特性
民營企業家族式管理是指由家族出資、家族控制管理的一種企業管理方式,它的基本特征是:(1)企業的經營權和所有權高度統一,企業決策權、執行權和監督權均由創業家族內部成員所掌控 。(2)企業各項專業化職能運作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家族成員之間長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一系列非正式行為控制機制來自我執行和實施。
二、對我國民營企業家族制的基本評價
雖然目前我國絕大多數民營企業實行外顯的家族制,但理論界對民營企業家族制現象的認識、評價不一, 主要有三類觀點,而且每一種觀點在現實中都有大量案例可予佐證。
1.家族制阻礙民營企業的發展
認為傳統中國家庭制度孕育出來的建立在個人特殊關系基礎上的企業家族制度,強調“人治”,不符合市場經濟的商業原則和市場規則,因此與高效率的現代企業制度背道而馳,嚴重制約企業重大決策的科學性,制約企業的技術創新、人才引進、資本擴張和管理水平。企業要增強競爭能力必須擺脫家族制的困擾。持這種觀點的人目前占多數。
2.家族制促進民營企業的發展
認為家族制并不是落伍的代名詞,更沒有成為民營經濟發展的障礙。在創業初期家族企業更易獲得最需要的低成本組織資源;在經營過程中家族成員具有共同的目標,更易進行合作,具有更強的凝聚力,更能保證企業領導權威,保障決策的迅速和管理的效率,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和制度成本,在特定情況下甚至比市場和科層制更有效率和競爭力。更為重要的是作為企業制度的家族制更適應我國的人文環境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
3.一分為二的觀點
對民營企業家族制應作一分為二的分析這種觀點既肯定家族制在特定條件下存在的積極意義,又注重分析其存在的弊端,認為家族制既是一種高效的工具,也可能成為失敗的根源。正所謂“成也家族, 敗也家族”。
三、我國家族式民營企業發展的歷史背景
在我國,以家族、家庭的形式組織經濟具有漫長的歷史過程,曾主宰了幾個歷史朝代,從而決定了中國的國情和中國特色。以家族、家庭的形式組織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經階段。
1.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我國有9億農民,近年來大批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從工、從商、貸款無門、舉目無親,靠的是親友的援助,家族的打拼,血緣的凝聚,家族式的經濟組合就在所難免。
2.家族的血緣性對家族企業的強大粘結力是不容忽視的,投入精力的真實性、行為的可靠性、聚合的真誠性、力量的凝聚性是目前任何其他企業難以匹比的。
3.我國經濟的發展具有較大的不平衡性,貧困地區和經濟落后地區更適合家族式的企業形式。坐等發達地區的援助還不如行動起來,把家族的、家庭的、分散的資金集中起來搞經濟、搞建設。
四、我國家族式民營企業存在的理論依據
據統計,目前在我國的非公有制經濟中, 家族式經營的企業至少占到了90%以上。在這些企業中,既有家庭作坊式企業或單一業主制企業,同時也有合伙制企業、共有制企業,甚至還出現了家族成員保持臨界控制權的企業集團。家族企業是否能擺脫“一代創業,二代守業,三代敗業”的宿命呢?不可否認,很多人認為家族企業是一種低效、落后的企業組織形式,大量事實表明,家族企業在當今全球普遍存在。松下,摩托羅拉,沃爾瑪,太太藥業,用友軟件等等的家族式企業比比皆是。家族企業如此普遍地存在和發展,其原因如下:
1.家族式企業存在的普遍性
我國現階段的民營企業的主體大多數是中小型企業,企業規模普遍不大,多數企業還沒有實現規范的科層式管理的內在要求。在這種總體形勢下,由企業主直接管理更為高效。綜觀世界范圍內的同一狀況,家族企業并非中國獨有。資料表明,家族企業在世界各國經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全球500強中,有175家為家族控制的企業,家族企業占GDP總數的比例:韓國%48.2,中國臺灣61.6%,馬來西亞67.2%,菲律賓和印尼最大的10個家族體現本國市值的一半,泰國和中國香港5個最大的家族體現了26%的市值總值,美國的家族企業創造了78%的就業機會,創造了全美GDP的50%。
2.中國傳統文化的淵源
中國家族企業中的文化價值觀念即“家文化”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突出特征,家庭成員間強烈的責任和義務是西方社會遠遠無法比擬的,由家文化傳統形成的心理積淀對家族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都產生影響。 家族企業將企業組織和經營行為視為家族的延伸, 很自然地將自己納入經營活動中,更容易建立共同的利益和目標,這也是傳統儒文化的影響。 因此,傳統文化中的家族關系、倫理規范、家族制度與非經濟因素形成一根強有力的紐帶,將企業與家族緊緊地整合到一起。
3.家族式企業是我國企業制度的一種形式
在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情況下,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形成委托代理關系,根據經營者可靠程度和努力程度會產生代理成本,家族式企業將所有權和控制權合二為一能將企業的代理成本降到最低。可見家族式企業并不是一種低效率的企業組織形式。
4.現代家族式企業的出現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變革和現代企業制度體系的建立,我國家族式民營企業也可以在保持家族式組織結構的同時, 引入現代企業的許多合理成份, 來彌補家族企業的弊端。這種家族企業由于同時具備現代企業和家族企業的優點,以具有獨特而強大的競爭力。近年來,在政府扶持和鼓勵大型企業集團的背景下, 部分具有一定實力的家族企業已經開始在技術和資金密集型行業尋求發展,航空業及金融業成為新的熱點,拓寬了我國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道路,為民營企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5.融資方式的多樣性
經濟環境如融資環境、制度環境和法治環境不斷得到改善的條件下,中國的家族企業的生命力和競爭力實際上會進一步提高。例如近年來,許多家族企業通過上市融資而得以飛速發展壯大。據統計,截止2004年末,中國境內證券市場上共有118家家族式上市公司(僅為A股上市公司,未考慮2004年下半年通過買殼上市的家族企業),在境外上市的也有不少家族企業,如天通股份、康美藥業、用友軟件、太太藥業和廣東棕泰等等。這些家族企業通過上市融資而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競爭力大大提高。
綜上所述,家族企業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理論上說,企業組織形式中,能夠在特定的市場環境、文化環境下更好地整合資源、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組織形式,就應當是有效率的。從現實情況看,基于不同的經濟環境,家族式組織不一定是低效率的。在特定的情況下甚至比市場更有效率和競爭力。或者說,脫離具體的經濟環境討論家族式企業的優劣是沒有意義的。顯然,我們需要從現實的經濟環境中和社會環境中尋找原因,對傳統的家族式民營企業進行改良。
五、我國家族式民營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思考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環境的逐步完善, 家族式民營企業是否會逐步失去活力和競爭力,許多人在這一問題上都表示置疑。 筆者主張我國的家族式民營企業有其存在的理由和發展空間,但需要在保留現有家族體制的同時,由古典家族企業向現代家族企業演進,逐步借鑒現代公司治理模式,采取增量改革的方式進行制度創新,建立現代家族公司管理體制。
1.現代家族公司管理體制的含義
所謂現代家族公司管理體制,就是所有權和經營權逐步分離,家族紐帶和商業原則共同維系,讓現代企業制度的比較優勢在與傳統家族式管理體制的競爭比較中逐漸被接納和吸收,從而實現改造落后管理體制并保持企業平穩發展的過渡。
2.家族式民營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1)經營者選拔機制上,制定長遠的人才戰略,應當更多地依靠職業經理人市場,通過市場的方式引進社會人才為企業發展服務,確立全新的用人標準和管理模式,善于運用“拿來主義”,大力選拔和招聘企業亟需并適用的外來專業化管理人才,給他們以鍛煉和發展的平臺,提高家族企業的競爭力。發揮經營者和全體員工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工作效率,促進企業的現代化改造。
(2)組織結構上,逐步推行所有權和經營權適度分離,由金字塔型向扁平型過渡,傳統家族職能型金字塔組織結構中,創業者憑經驗總攬一切,下屬人員很少得到鍛煉,而且創業者難以從日常事務中擺脫出來,專門從事企業戰略性決策。企業管理者要適度授權和放權,大膽采用股東和管理層專設,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之間互相制約,關系平衡的制度。實行事業部或矩陣型的組織結構,給下層人員的自主權力增大,以便提高管理效率并培養人才。此外,還要進行有效的監督和控制,保證企業主的戰略決策權
(3)激勵機制上,與國有企業相比,民營企業的激勵機制安排應該說是有競爭力的,但其缺乏科學性,企業要針對不同的人才,實行不同的分配和獎勵制度,區分普通員工、知識員工和中高層管理者的職能差別,建立相應的考核制度和薪酬制度。 給予各類人才能夠體現出他們價值的利益與報酬, 減少企業前進過程中的內耗。
(4)經營模式上,單一的經營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根據企業本身的特點,新型的經營方式主要體現在產權創新上,例如由分散的個體、私營家族企業將各自的資金、技術、房屋、設備等生產要素結合起來,折價入股,合股經營,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股份合作模式;有民營家族企業內部成員在清產核資的基礎上將存量資產按原始投資來源和增殖資產來源劃分股權,再吸收職工、社區成員的資金入股,制定章程并建立以原創業家族為治理核心的新型有限責任公司模式;創業家族通過向其他社會法人增資擴股,使其狠心產業成為符合《公司法》的要求,但卻依然由家族直接管理或見解控制的賞識公司公眾模式;專業化企業群落中的優勢家族企業,利用自身在資金、品牌、技術、營銷上的優勢將地理空間布局相對集中的其他弱勢家族企業整合產權獨立,但統一經營、統一品牌或統一進貨渠道的新型合作聯盟模式。
以上制度創新模式雖然形式各異,與西方國家企業成長路徑也不徑相同,但他們無疑都有助于民營企業在既定宏觀制度背景下最大限度的伸展自己的利益邊界,都有助于民營企業現有家族產權結構的優化配置,因此都可以認為對原有家族制企業產權關系的揚棄。
3.政府在發展家族式民營企業中的角色定位
當前家族式民營企業的發展受到中國特定政策環境、法治環境、行業與市場環境等有形或無形的制度約束的結果。因此,民營家族式企業的成長就不能僅依靠企業在微觀方面的自主創新活動,同時還有賴于地方各級政府在宏觀制度層面上尤其是市場發育和市場競爭環境方面的大力支持,我們認為,政府在推進民營家族式企業制度變遷中的作用應當體現在為民營企業家個體的自主創新行為提供足夠的創新空間和創新激勵,而不是預設創新制度的方向和結果,創造公平、公開、公正、公信的政策環境,給予民營企業“國民待遇”。任何“一刀切”式 的行政干預或“拔苗助長”式的強力推進可能事得其反。
六、結論
家族式企業是一把雙刃劍, 在我國市場經濟建設初期,不應片面地、簡單地否定家族制的存在基礎和存在價值, 文化結構和文化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家族企業制度的建設。家族企業制度是民營企業發展過程中的一種次優企業制度,我們既不能以一個理論上“優越”的現代企業制度替代現實中有效的家族企業制度,更不能固守家族企業制度,應該因地制宜地推動現代企業制度的建設。 存在的即為合理,只要家族企業的頑強生命力還沒有退化,就讓這棵古老的“常春藤”繼續常青吧。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