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國際商務交際活動中,存在著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其中,非語言交際在整個商務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甚至關系著商業交往的成敗,所以如何理解和實現非語言交際是英語商務參與者的必修課。
[關鍵詞] 非語言交際英語商務活動身體語言
國際商務活動往往涉及跨國界的商務溝通,這種溝通是通過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兩種形式的完美配合來共同完成的。然而語言交際具有許多局限性,而“非語言”交際有時比語言交際更能達到交往的目的。據統計,一個人所得到的信息中有65%是通過非語言途徑獲得的。所以成功的跨文化商務交往更需要注意非語言交際的使用。
一、非語言交際對國際商務活動的意義
1.非語言交際的含義
非語言交際是指在傳播環境中除去語言刺激以外的一切由人類和環境所產生的刺激,這些刺激對于傳受雙方具有潛在的信息價值。或者說,非語言交際是人類在語言之外進行交際的所有符號。非語言交際不僅指人們的面部表情,手勢,和其他身體語言,還包括許多其他信號,比如空間利用、聲音暗示、穿著打扮和其它裝飾等許多方面。非語言交際是語言交際的重要補充,而且能傳遞語言行為難以表達的內涵、意念和感情,是一種重要的交際手段。David Abercrombie說:“我們用發音器官說話,但我們用整個身體交談。”而且如果在語言交流出現困難時,非語言交流的重要性就更是大大提升。比如當與他人進行準確的交流遇到困難時,便會很自然的轉而使用非語言交際手段,如手勢,表情等。而此時的非語言交際就成為有效傳達信息的主要方式。
2.非語言交際在國際商務活動中的作用
在國際商務活動中,語言交際的正確性、合理性和可接受性容易受到重視,非語言交際的文化差異及其影響易受到忽視,結果是在國際商務活動中文化誤解和文化沖突頻頻發生。其實,在國際商務活動中,非語言交際行為和手段比語言交際行為所起的交際作用更不可低估。Samova認為:“在面對面的交際中,信息的社交內容只有35%左右是語言行為,其他都是通過非語言交際傳遞的。”(Smaova et al 1981.155)。美國在這方面的研究還表明,在表達感情和態度時,語言只占交際行為的7%,而聲調和面部表情所傳遞的信息卻多達93%。“人類交際是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的結合,或者說,非語言交際是整個交際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人們常說的‘儀態、舉止、談吐’中前兩項都屬于非語言范疇”。(畢繼萬1999.9)也就是說,人們交際時很大程度上都借助于非語言交際。一些研究還表明,如果甲文化的人們在對乙文化了解之后,與乙文化進行交際時,注意使用乙文化的非語言方式,他們會受到乙文化成員的加倍喜歡,商務交往就更容易成功。
二、非語言交際在國際商務活動中的文化差異
由于文化不同,交際行為就會有諸多差異,商務活動也各有不同的交際規范,舉手投足之間反映出的非語言含義就不一樣,因此,要用外語進行有效商務活動交際時,在聽別人說某種語言的同時還得了解說話人的手勢、動作等所表示的意義,這就是說既要“聽其言而知其行”,又要“觀其行而知其言”。
1.身體的接觸
身體接觸是國際商務活動中非語言交際的一個重要內容。首先,不同的民族在談話時,對雙方保持多大距離才合適有不同的看法。根據研究,在美國在進行一股社交活動時,交談雙方相距1.30米~3米;在工作或辦事時,在大型社交聚會上,交談者一般保持1.30米~2米的距離。在公共場合,交談者之間相距更遠。離得太近會使人感到不舒服,除非另有原因。我們可以觀察一下阿拉伯人同英國人談話。阿拉伯人按照自己的民族習慣認為站得近些表示友好。英國人按照英國的習慣會往后退,因為他認為保持適當的距離才合適。阿拉伯人往前挪,英國人往后退。談話結束時,兩個人離原來站的地方可能相當遠!
其次,在商務交際中,人們應當注意體觸的方式以及體觸行為與人際關系的文化差異。在英語國家,一般朋友和熟人之間交談時,要避免身體的任何部位與對方接觸,即使是僅僅觸摸一下也可能引起不良的反應。中國人的特點是體觸頻繁,而英語國家的人體觸卻較為少見。如果一方無意接觸到對方一下,他(她)一般也會說“sorry”或“oh, I’m sorry”之類的道歉話。
其三就是當眾擁抱的問題。在許多國家,見面時擁抱親熱是很普遍的現象。然而,在商務活動中,兩個男人是否相互擁抱,各個國家的習俗不同。阿拉伯、俄國、法國以及東歐和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國家里,兩個男人見面后采用熱烈擁抱,親吻雙頰來表示歡迎。但在東亞和一些說英語的國家,男人見面一般只是握握手, 表示友好。作為國際商務交際者應謹慎對待,認真了解每一體觸行為的含義及其文化差異。
2.目光接觸
目光接觸是非語言交際的一個重要方面。英語國家的人比中國人目光交流的時間長而且更為頻繁。他們認為缺乏目光交流就是缺乏誠意。根據美國習慣,同相識的人談話時,說話的人和聽話的人都應注視對方。任何一方不看對方,都可以表示害怕、輕視、內疚或漠不關心。而中國人卻為了表示禮貌、尊敬或服從而避免一直直視對方。在交往中,英語國家的人會為中國人回看時間過短而反感,認為他們看不起自己,或者認為中國人表情羞羞答答,目光躲躲閃閃;中國人卻感到英語國家的人在交流過程中總愛死盯著人。所以,在這方面有許多約定俗成的規范:看不看對方、什么時候看、看多久等等。因此,商務人員在商務交往中應充分利用這種非語言,并要注意正確使用禮節。
3.手勢表達
手勢也是常用的非語言表達方式。打手勢的動作稍有不同就可能會與原來的意圖不同。對某種手勢理解錯了,也會引起意外的反應,甚至是意想不到的結果。比如,跺腳,漢語意思是表示氣憤,惱怒,灰心,悔恨,而英語意義則是表示不耐煩。再如,觀眾和聽眾鼓掌,表演或講話人也鼓掌,漢語中表示謝謝,互相表示友好感情,而在英語國家則被認為是不謙虛。又如,拍別人的腦袋,在漢語中對小孩這樣做是表示疼愛;對成人,則會會引起反感,是侮辱人的動作。而同一個動作在英語中則認為是安慰;鼓勵和鐘愛。不僅如此,相同的意義,在不同的國家會有不同的動作來表示。比如,叫人過來這個意義,漢語中是把手伸向被叫人,手心向下,幾個手指同時彎曲幾次。美國的肢體語言是把手伸向被叫人,手心向上,握拳用食指前后擺動(中國人對此反感)。再如,“丟人”“沒羞”(半開玩笑)這個意義,中國的肢體語言是伸出食指,用指尖在自己臉上劃幾下,象搔癢,不過手指是直的。而美國的肢體語言則是用一個食指擦另一個食指的背面。在日常交際和國際商務活動中手勢表達可謂繁復,商務人員應細心觀察、多多領會。
三、結語
在國際商務交往中,語言并不是唯一的手段,我們的表情,手勢以及身體其他部位的動作都會向對方傳遞信息。 在某些情況下,人體動作與說的話不一致,口頭說的話與肢體語言表達的意思不一樣。這時要借助其他信息或從整個情景中猜測說話人的意思,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切肢體語言都要放在一定的情景下去理解;忽視了整個情景就會發生誤解。所以,正確的非語言動作可以起到加強信息交流的作用;而錯誤的動作,不但起不到這種作用,而且可能是非禮的,會引起誤解甚至發生沖突。因此,在國際商務活動中,必須正確地理解文化差異,了解對交往國的非語言行為,以促進商務活動的順利開展。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