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從分析客戶需求變化入手,針對現階段客戶需求的特征,指出我國商業銀行應對客戶需求產生的“不適癥”,并提出應采取的相應對策,即轉變傳統的銀行本位的觀念,以服務客戶為中心,贏得客戶,把握市場。
[關鍵詞] 商業銀行商業需求客戶
隨著外資銀行準入制度的實施,銀行業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特別是對我國商業銀行來說,競爭的重點不僅是資產概念,更是客戶概念,即誰掌握了客戶誰就把握了市場。因此,現代商業銀行應將客戶需求放在第一位,滿足客戶不斷變化的需求,以此贏得更多客戶的信任與支持,使其自身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持續、穩健、高效地運營。
一、現階段客戶需求的特征
1.個性化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加入WTO以后,我國經濟的發展突飛猛進。面對新的經濟形勢,我國商業銀行的千篇一律的服務已經遠遠滯后于經濟的發展,難免造成客戶的大量流失,因此,深入研究市場,洞察客戶需求,提高服務標準已是迫在眉睫。由于客戶的需求越來越趨向個性化,因而我們要不斷開拓新的金融產品,創新金融服務,只有這樣才能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
2.多樣化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新的經濟形式層出不窮,如股份制企業、私營經濟、個體經營等,新的市場需求要求金融服務應多樣化。特別是企業并購重組,成立企業集團,出現跨國界、跨區域經營,使企業經營規模擴大,必然對金融需求更為全面:如為解決應收賬款問題,需求保理業務;為解決集團資金分散問題,需求現金管理業務;為解決資金使用效益問題,需求財務管理業務等。市場的變化帶來銀行業務的相應變化,以前融資業務是銀行收入的主要來源,現在各類中間業務的收入比例逐漸上升。同時股票、債券、基金、保險等金融融資業務日益豐富,使追求資產增值服務的金融需求也日益呈現多樣化。
3.市場化
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特別是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興起和外資銀行的進入,企業和銀行雙向選擇的空間更為廣闊,企業可以充分考慮銀行的實力、金融產品的種類、服務的質量等來選擇銀行。銀行業不再是計劃經濟時期的市場的主導者,而是作為市場的一分子參與競爭,并且優勝劣汰。
4.電子化
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客戶更希望借貸銀行用現代科技實現資金的高效運營、成本的最大降低。當前,客戶廣泛采取網上銀行和電子銀行的方式,及時回收閑散資金,并適時掌握企業的財務狀況和運行動態,以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因此,電子銀行已經成為現代銀行業的發展方向,能否提供安全、快捷、便利的網上系統,已經成為銀行競爭優質客戶的重要手段。
二、我國商業銀行面對客戶需求的“不適癥”
1.拘泥于“產品中心”
一直以來,銀行是金融產品的主導者,企業只是被動地接受銀行產品,因而銀行推出的產品不愁沒市場。而目前,隨著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出現以及外資銀行的大量涌入,在新的市場經濟中,單純以產品為中心的經營模式已經滿足不了市場競爭的需求。面對眾多的金融產品,客戶更看中的是金融服務。以服務贏得市場已成為銀行業競爭的焦點。
2.落后的“金融管制”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采用的是分業經營管理的模式,這嚴重地抑制了現代商業銀行投資業務的開展。這種分業經營管理模式,使銀行業只能將自己的主營業務放在資產負債業務上,在高風險經營的同時,也限制了為客戶服務的領域。因為在銀行業的“金融管制”下,客戶對銀行的一些金融服務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3.習慣于“銀行本位”
長期以來,由于傳統的經營理念的慣性所致以及內部機制等問題的影響,導致銀行業的市場營銷意識不強,仍舊習慣于“以銀行自我為中心”,等待客戶上門辦公,并要求客戶適應銀行的經營方式,而這種被動的經營方式是很難贏得優質客戶的。只有想客戶之所想,急客戶之所急,轉變經營觀念,真誠、主動地為客戶服務,才能避免客戶的流失,才能贏得更大的市場。
4.錯位的“反應滯后”
在市場經濟中,銀行資金對經濟發展應具有導向作用。但事實上,到目前為止我國銀行業對客戶的分析能力依然處于落后的狀態,銀行對信息的洞察很難跟上客戶的步伐,更談不上前瞻性了。銀行不能洞察市場的方向,也就不能及時整理信息,提前掌握客戶的需求,當然,就更談不上為客戶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了。
三、我國商業銀行應對客戶需求變化的策略
1.積極發展優質客戶
當前,銀行業普遍認同一個“二八定律”,即銀行80%的利潤來自于20%的客戶。而我國商業銀行和外資銀行的差距之一就是如何尋找這20%的客戶,并為他們提供更好的服務。隨著市場準入制度的實行,外資銀行普遍投入了較大的人力、財力,模擬和預測客戶需求,分析客戶貢獻度、客戶忠誠度,并且大都建立了數據倉庫,因此,他們可以快速通過數據分析和處理,很容易地找出這20%的優質客戶。與外資銀行相比,我國商業銀行對客戶的評判還只停留在靜止的、片面的、主觀的水平上,還不能對客戶做出動態的、全面的、客觀的評價,進而做出準確、高效的選擇,導致商業銀行對客戶的服務只能是大眾化的,而不能突顯其個性化服務。這樣,銀行的優質客戶很可能會投向服務更好的外資銀行。因此,在新形勢下,發展客戶的策略首要一點就是要盡快著手開展現有客戶的細分工作,逐步建立客戶分類管理制度,按行業性質、特點以及對銀行的貢獻度大小等,對客戶進行分門別類地管理,根據不同類型客戶的特點制定優質客戶的標準,然后利用技術含量高的金融產品盡可能地滿足客戶的需要,提升他們的忠誠度,使銀企關系越來越穩固。這樣,外資銀行再想挖我們的“墻角”,也就不那么容易了。
2.積極關注新興行業
隨著市場的變化,高科技企業、跨國公司和上市公司將成為我國商業銀行未來的優質客戶群。從現狀來看,這三類客戶的成長性都非常好,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對GDP的貢獻度越來越高。從這三大客戶群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來看,他們是一個快速成長的新興客戶群,代表著未來的市場方向。而商業銀行的一項重要的發展戰略就是選擇高成長性的客戶,并伴隨著客戶的成長而成長。加大對這三大客戶群的拓展力度,分享這些企業快速成長的成果,是新形勢下服務公司客戶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策略,也是關系我國商業銀行未來生存和發展的長久之計。
3.滿足客戶需求,構建新型銀企關系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尤其是國有商業銀行)與客戶建立的合作關系中非市場因素較多,這種合作關系的持久性較差,有可能經不起客觀經濟利益的考驗。構建新型的完全以經濟效益為紐帶的銀企關系,必須依賴于商業銀行自身的業務品種和技術手段,依賴于商業銀行對客戶需求的響應力。例如,高效服務是客戶的首要需求。銀行是否能夠做到結算手續簡便,環節少、速度快,查詢便捷,減少資金在途時間等,是評價一家銀行或一種金融產品的重要標準。因此,針對各類客戶不同的金融需求,商業銀行應當設計個性化的服務方案,把能夠滿足客戶需求的新、舊金融產品“打包”經營,一攬子地提供給客戶,并通過簽定銀企合作協議等方式,把銀企關系固定起來。
4.完善銀行內部管理體制
爭取客戶市場不能簡單地從滿足外部需求來考慮,還要從銀行內部管理體制入手,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除了進行上述改革和制度創新之外,我國商業銀行還應進一步完善激勵約束機制。作為服務性行業,銀行產品的銷售存在于服務過程中,因此人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產品與服務的質量,換句話說,銀行市場營銷隊伍素質的高低是決定營銷活動有效性的關鍵因素。因此,應當進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工資制度改革和福利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適應現代商業銀行經營管理需求的激勵約束機制,充分調動一線人員的積極性,為參與市場競爭提供人才保障。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