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國有企業經營中引入信托機制,可以較好地解決國有企業委托代理鏈條過長、對經所有者營者存在軟約束等問題,同時還可以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預,建立規范的職業經理人市場,提高國有企業的經營效率。
[關鍵詞] 國有企業信托經營
我國的國有企業經過近30年的改革,已經初步建立起了以現代企業制度為核心的企業內部治理機制,但我國國有企業的經營效率普遍不如人意:2002年中央企業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僅為4.33%,平均總資產報酬率僅為1.52%,虧損企業虧損面達到33.73%(李壽生,2005)。而在國有資產經營中引入信托方式,可以較好地解決國有企業現存的委托代理鏈條過長、對經所有者營者存在軟約束等問題,同時還可以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預,從而提高國有企業的經營效率。
一、引入信托機制的必要性
在國有企業的經營中,由于國家所有者在實際經營中無法進行全程監管,使企業的經營者實際控制了企業,將企業變為自己的獲利工具,降低了國有企業的經營效益。由此看來,國有企業在治理機制上的落后固然是導致國有企業的經營效益低下的原因之一,但從更深層次來看,在現行的國有企業經營模式下,所有者、經營者之間風險和權利的不對稱,委托-代理機制對企業所有者和經營者的權利義務不能實現有效規范才是造成國有資產經營效率低下的最重要原因。
二、在國有資產經營中引入信托方式的經營優勢
1.信托關系有利于解決國有資產經營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不清的矛盾,提高國有企業的經營效率
財產是構成信托關系、委托-代理關系的中心,也是國有資產經營改革的核心。信托關系與委托-代理關系最大的區別就是在信托關系中,財產的受托人取得了信托資產的所有權,受托人可以以自己的名義管理信托資產,并向委托人報告財產經營情況。與委托-代理關系下的代理人相比,信托關系中的財產受托人有更大、更靈活的財產管理權。而在委托-代理制下,受托人只是所有者的代理人,只能以所有者的名義對外進行各種活動,由此產生的風險均由所有者承擔。
信托關系與委托關系的重要區別就是信托人可以根據使受托利益有效最大的原則,在不違反信托合同的前提下自行決定資產的運作方式。將信托關系引入國有企業經營實踐,由國家與有資格的資產受托人簽訂信托合同,管理國有資產,將國家、國有企業經營者之間的關系從委托-代理關系轉變為信托委托人和受托人的關系。這樣就是解決了長期困擾國有企業的經營權界定問題,使企業的經營者在完成信托目標的前提下,根據與委托人(國家)達成的信托合同靈活進行資產經營,根據市場的變化及時做出經營決策,減少推諉、拖沓現象,提高對市場變化的反應速度。在明確了國家是國有資產的最終所有者的前提下,在具體的操作層面上,通過法律手段,創設一個具體的企業所有者,來監管經營活動并對重大事項做出決策有利于企業的經營效率提高。
2.信托制有利于解決國有資產經營委托鏈條過長的問題
在委托方式下,我國的國有資產經營從所有者到具體的經營者,要經歷多個環節:從全國人大到國家級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再到各省市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到基層國有資產經營公司,最后才到具體的國有企業經營單位。這種層層監管,層層委托的模式,無疑降低了國有資產的經營效率,弱化了對實際經營者的監督。而且可能造成“政出多門”的局面,給國家資產造成不必要的損失。而在信托方式下,國家(財產委托人)直接與企業經營者(財產受托人)簽訂信托合同,并由國家將自己指定為受益人。委托人和受托人之間通過信托合同界定各自的權力:受托人依法取得了財產的所有權,負責按約經營,為委托人取得約定的收益,不并為自己的行為承擔風險;國家在轉移了財產的所有權后,根據合同享有收益權,并進行必要的監督,不再對企業的經營進行干預。這種模式使國家從企業繁雜的日常經營業務中解脫出來,既避免了政府對企業的過多行政干預,又可以集中有限的公共資源去進行新的社會投資和社會管理。
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政府是作為國有企業的所有者和經營者雙重身份出現的,這種雙重身份既不利于國有企業根據市場經濟規則通過充分競爭實現生存和發展,也浪費了屬于全體社會成員的公共資源。在信托關系下,政府和企業之間通過信托合同的約束,明確各自的權利、義務,政府不需再為企業的生老病死而背上包袱,企業也不需再承擔與自身不相干的社會職能;同時信托關系的引入,可以增強國家、企業雙方依法辦事的自覺性:信托合同是一項有法律效力的合同,合同各方的權利、義務都可以在合同上進行明確的規定,在合同有效期內雙方都應根據合同履行各自的義務。在建設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的今天,信托關系更有利于明確委托人、受托人的經濟責任,避免以權代法,以權謀私。明確了企業經營者的經營權和國家作為所有者的所有權、收益權,解決了國有企業經營者的經營決策權問題,界定了企業和國家之間在權利劃分、經營決策、收益分配和資產處置上的權力。
3.信托經營可以為國有企業實現專業化經營開辟道路
搞好企業的經營,經營管理者是關鍵,一個誠實守信,具有企業經營能力的經營者往往能夠為企業的所有者帶來豐厚的回報。在職業經理人市場發達的西方國家,企業的所有者可以在經理人市場上根據各經理人過往的業績,結合個人的主觀判斷進行選擇、比較,容易找到現任經理人的替換者。在我國的職業經理人市場尚不發達的情況下,若要解決經營管理問題,則應通過采用信托方式,將國有資產委托給專業的信托公司、有較好經營業績和經濟實力的企業,通過法律、合同關系確定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并規范財產管理的責任。
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在金融信托領域已經涌現出一批有較好經營業績的基金公司、投資銀行和信托公司,各領域也產生了一大批有實力、有業績的企業實體。信托經營、委托管理模式在國內一些省市已取得了較好的試點經驗。采用信托方式將企業委托給職業管理團隊進行經營,使受托的資產實現增值是一條值得探索的道路。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黑龍江、海南、江西等地開始進行利用托管方式進行國有企業經營改革的探索。并陸續形成了“黑龍江模式”、“海南模式”、“中現模式”。這些模式中都要求選擇有實力、經營比較成功的企業集團、大型企業作為受托人對陷于困境的國有企業進行托管經營。在托管前,被托管企業的所有者即委托方都要在政府主管部門在指導下對被托管企業進行清產核資,摸清家底,然后以招標等方式選擇資產受托方。在經過雙方的談判后,委托、受托雙方要簽訂《委托經營合同》,明確經營目標、經營責任、利益分配、經營期限等條款。其中,對受托經營者的選擇是一個重點環節,委托人應充分了解受托人的基本情況,而受托人要充分展示自己的經營實力,雙方建立起信任合作基礎。
三、國有資產經營引入信托時應注意的問題
1.明確建立信托關系的程序,完善信托法規
托經營雖然是一種財產管理行為,但它是受嚴格的法律條款約束的。委托、受托雙方彼此的信任以及對信托合同的遵守是使信托關系能夠持續的基礎。至今為止,我國的企業托管行為還停留在試點階段,還沒有一部全國性的法規對企業托管行為加以規范。建議各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在總結全國各地的試點經驗的基礎上,盡快出臺有關法規,并對《信托法》進行必要的修改、完善,使信托行為在企業經營中的應用得到規范,保證信托業的健康發展。
2.企業引入信托經營方式后,應加強對受托方履行信托合同的監管
引入信托機制,一方面是要使企業的經營者有更為全面、靈活的經營管理權,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完成經營目標;另一方面,委托人要對企業經營者的權利建立有效的監督和制約機制,避免受托人濫用信托權力。國有企業的所有者可向被托管企業派駐監管人員,對受托人的經營業績、經營行為進行現場監督、考評,同時還應建立對被托管企業的經營管理人員績效考核制度,將托管企業的經營業績與受托團隊掛鉤,與主要經理人員相聯系,以契約的形式將各方的利益聯系在一起。應定期考核托管業績,分析受托人的經營成績,并以適當的形式向市場公開,如果出現明顯不能完成托管合同的行為,委托人可以提前中止委托。在合同期滿后,由國有資產管理部門與受托方按合同約定組織清算,兌現合同約定的獎罰,需要續約的,雙方另定合同;不再續約的,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在對委托經營的國有資產進行驗收后收回。
現代信托制度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在管理資產上的應用也取得了很多的經驗,我們應加大將信托制度引入國有企業經營改革的力度,通過規范財產管理制度,明確所有者、經營者的權利、義務,促進國有企業的發展。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