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西方技術創新理論的產生和發展與衍生已比較完善。本文對技術創新理論的各階段主要理論成果做了闡述、理清脈絡。對于我國建設以企業為創新主體、建設創新型國家有積極的理論借鑒作用。
[關鍵詞] 技術創新理論
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創新總是能帶來社會生產力的一次重大發展。隨著技術的進步,技術創新所提供的推動力日益成為決定一個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最活躍因素。
一、技術創新理論的提出
技術創新理論(Innovation theory)的首次由熊彼特 (Joseph A Schumpeter)的《經濟發展理論》系統的提出, “創新”就是“一種新的生產函數的建立(the setting up of a new product in function),即實現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一種從未有過的新結合,并將其引入生產體系。創新一般包含5個方面的內容:(1)制造新的產品:制造出尚未為消費者所知曉的新產品;(2)采用新的生產方法:采用在該產業部門實際上尚未知曉的生產方法;(3)開辟新的市場:開辟國家和那些特定的產業部門尚未進入過的市場;(4)獲得新的供應商:獲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應來源;(5)形成新的組織形式:創造或者打破原有壟斷的新組織形式。
創新并不僅僅是某項單純的技術或工藝發明,而是一種不停運轉的機制,只有引入生產實際中的發現與發明,并對原有生產體系產生震蕩效應,才是創新。
二、技術創新理論的發展
后來熊彼特的創新理論被他的追隨者發展成為當代西方眾多經濟學理論的兩個分支:一是新古典經濟學家為將技術進步納入到新古典經濟學的理論框架,主要成果就是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和內生經濟增長理論。二是側重研究技術創新的擴散和技術創新的“軌道”和“范式”等理論問題。從熊彼特提出創新理論至今已有將近100年的時間,這期間有眾多學者對技術創新問題進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了許多有特色的理論。但是由于這些研究的出發點和前提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再加上技術創新是一個設計面廣、影響很大十分復雜的過程,所以至今各專家學者以及研究機構對“技術創新”概念的定義莫衷一是。
表1 技術創新定義
資料來源:范柏乃:《區域技術創新研究的一個新視角》,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年10月
1.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和內生經濟增長理論
(1)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
1976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索羅(RobertSolow)于1956年提出了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該經濟使用兩類投入(資本和勞動)生產一種均質產品,首先假定技術保持不便,集中考察資本在經濟增長中所起的作用(資本累計模型)。假定只有一種資本品而且總資本存量是K,工人的數量是L,總產出為Q:
產出方程為:Q=F(K/L)
式中的(K/L)表示人均資本量。
人均資本量隨著時間而增長的進程稱為資本深化,而在這樣一個沒有技術創新的古典增長模型下,經濟會進入一種穩定狀態:資本深化終止,實際工資不再增長,資本收益率也保持穩定,生活水平的提高最終停止。然而20世紀中期,實際工資并未停滯,單位資本收益率反而上升。此外,這種理論既不能解釋為什么經過一定時間生產力有巨大的提高,也不能解釋不同國家間的單位資本收益率的巨大差距。
技術創新就是這種模型所遺漏的要素,它主要涉及了生產工藝的改進、新產品改良以及新服務的引進。我們可以將技術創新表示為下圖中生產函數的上移。圖中APF1950和APF1955分別代表1950年和1955年的總生產函數;正是由于技術創新,總生產函數曲線從APF1950上移到APF1955。資本深化和技術創新作用的綜合則用箭頭表示,它使得人均產出從(Q/L)1950增長到(Q/L)1955。技術創新提高了資本生產率,抵消了利潤率下降的趨勢。
圖 美國1950年、1955年生產函數
索羅分析了1909年~1949年間,美國經濟中每小時勞動總產值增加了一倍,這個增額中大約7/8可歸功于“最廣義的技術進步”。
(2)內生經濟增長理論
1986年,羅默(Paul·Romer)在《收益增長和長期增長》中,提出了一個與收益遞減的傳統模型不同的收益遞增的增長模型。他把技術進步視為經濟的內生變量和知識積累的結果,認為知識積累才是經濟增長的原動力。
在羅默的模型里,知識被分解為一般知識和專業知識。一般知識產生經濟外部性,使所有企業都能獲得規模收益;專業知識則產生經濟內部效應,給個別企業帶來壟斷利潤,從而為這些企業提供了研究與開發的基金和內在的動力。因此,知識作為一種內生的獨立因素,不僅可以使知識本身產生遞增收益,而且使資本、勞動等其他投入要素的收益遞增。這就為經濟的長期增長提供了條件。技術與眾不同的一個特點在于它是公共品,產出這種技術發明的費用昂貴,但復制它很廉價。
新增長理論的貢獻在于改變了我們關于增長途徑的思維方式。如果技術水平的不同是導致各國生活水平的詫異的主要原因,并且假定技術知識是一個可以生產出來的要素,那么需要著重研究的方面就有:國家怎樣才能提高技術水平?怎樣有效的進行技術的轉移、擴散和增值等。這就引發了有關國家創新系統的探索。
2.技術創新的“軌道”和“范式”
(1)從“線性范式”到“網絡范式”
20世紀70年代,在熊彼特的影響下形成了創新研究的“線性范式”。該范式認為技術創新一般經歷發明→開發→設計→中試 →生產→銷售等簡單的線性過程,局限于單個企業內部的技術過程。后來的研究發現外部的信息交換及協調對于創新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有效克服單個企業技術創新時的能力局限,降低創新活動中的技術和市場不確定性。此后,創新研究的視野從單個企業內部轉向企業與外部環境的聯系和互動,導致“網絡范式”的興起。阿歇姆(Asheim T, 1998 )對線性范式與網絡范式的特征進行了比較。
表2 線性范式與網絡范式的比較
資料來源:Asheim T.1998,轉引自丘海雄等,《產業集群技術創新中的地方政府行為》,管理世界,2004第10期
(2)區域創新與集群創新
“網絡范式”最初應用在國家層面,形成了“國家創新系統”理論,隨著全球化的發展,經濟意義上的“國家狀態”日益讓位于“區域狀態”,區域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利益體,關鍵的商業聯系集中于區域范圍內。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創新網絡的成效似乎跟創新主體的空間分布有很大的關系,地方化的創新網絡似乎比跨國技術聯盟更能持久。原因是地理鄰近帶來了可以維持并強化創新網絡的支撐因素,如文化認同和相互信任等(Baptista and Swann,1998)。
當創新系統研究發展到區域創新階段,已經開始與產業集群的研究結合起來了。從概念界定上看,區域創新系統和集群創新系統都建立在產業集群的基礎上。羅斯菲爾德(Rosefield ,1997)認為,區域創新系統可以首先通過區域集群定義來界定,也就是地理上的相對集中的相互獨立的企業群;阿歇姆(Asheim,2002)認為區域創新系統就是由支撐機構環繞的區域集群。從這兩個概念的語義學者對它們的界定可以看出,區域創新系統和集群創新系統主要存在兩點區別,一是前者的產業可能是比較分散,不一定是集中于某一產業,而后者主要集中于某一產業;二是從地域范圍來看,前者的范圍可能彈性比較大,而后者的范圍往往比較小。
三、結束語
我國技術創新的研究要比國外晚許多年,1981年張培剛和厲以寧教授才開始在其《國外經濟學講座》一書中首次介紹了技術創新理論。但是技術創新理論研究及其實踐受到我國各界的高度重視而發展迅速。因此了解西方發展較為成熟的技術創新理論對于我國開展技術創新工作是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