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體育產業是我國的朝陽產業,起步晚,但發展迅速,目前與發達國家比較確實有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是我國體育產業發展地區間差距很大,導致整體水平上不去,本文立足于江西省的體育產業現狀,分析原因,探索改良不發達地區體育產業對策,從而推進中國體育產業快速、持續發展。
[關鍵詞] 江西體育產業現狀分析改良
體育產業是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之一,是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產業關聯度大、需求潛力大、附加值高、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低和吸納就業能力強等特點,是一項非常有前途、充滿潛力和機遇的朝陽產業、綠色產業和健康產業,大力發展體育產業,將有效地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升級,對擴大就業渠道,豐富人民的精神和文化生活,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江西省作為中部地區較為落后的省份,無論是體育社會化、產業化,現代化程度都明顯滯后,探究原因,探索良策是當務之急。
一、江西省體育產業現狀
江西省地處中國東南長江中下游南岸,東臨浙江,南連廣東,西靠湖南,北毗湖北,上通武漢三鎮,下貫南京、上海,南仰梅關、嶺南而達廣州,據對江西省體育產業普查顯示:專門性體育企業800多家,私營企業的比例占72.8%,國營、集體、合資和隸屬體育系統的分別占9.3%、6.2%、5.2%、6.5%,有48.2%的經營單位有虧損, 29.5%基本持平, 22.3%的略有贏余;在經營規模上,投資額在1000萬元以上的幾乎沒有,多數投資額在100萬元左右,1萬元以下的占有41.88%;經營單位的面積,從幾平方米到上千畝不等,最小的經營單位從業人員僅有2名,最多也不過100多人;本體產業的經營單位雖然達到了全省體育企業的48.12%,但其服務項目較多地集中在旱冰、滾軸滑冰、舞廳、保齡球、網球、健身、乒乓球等,調查表明, 我省的體育產業整體規模較小,規劃不合理,經營領域較窄,主導產業實力不足。而廣東省在工商部門注冊的專門性體育經營企業達2000多家,光深圳市體育企業就有160多家,投資額定1000萬以上的就有50多家。據統計上海有43.7%的市民每月的體育消費(包括健身娛樂,購買體育服裝等支出)達到了100元以上,而江西省市民每月的體育消費超過100元的不足20%。體育場館等體育硬件設施是發展體育產業、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的重要保障,江西省體育場地22738個,占地面積3225.2萬平方米,而廣東省體育場地77596個,場地占地面積6276.9萬平方米,浙江省體育場地35869個,占地總面積4569.4萬平方米等等,這些都顯示體育產業區域間的發展不平衡。
二、江西省體育產業落后主要原因分析
1.經濟不發達制約江西省體育產業發展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體育運動社會化和產業化的擴張速度日益加快,在經濟發達地區,由于生活質量和生活方式的改變,社會成員對體育消費需求增強趨勢也日益凸現,從而刺激了體育投資的增長,由于歷史發展原因,不同地區經濟發展存在著嚴重區域發展差距,這種差距不僅制約經濟的整體發展,也制約著體育產業的整體發展。同時經濟水平決定體育投資的資金規模,政府體育支出來自于財政收人,一個省經濟發展水平高,國民生產總值就高,財政收人也就越多,用于體育支出的部分就越大;反之則少。
2.管理體制不適應體育產業的快速發展
我省體育設施的投資、經營主體是政府,而政府投資體育設施的目的并不是贏利,但在體育產業化、社會化之后,政府投資的體育設施也參與贏利性的經營活動,而政府較少考慮成本等相關因素,因而在市場競爭中對體育投資的民營資本產生排擠效應。從體育產業發展較快的國家可以知道,實質上體育產業的發展主要應該依靠社會,依靠民間資本。再則,政府在體育產業管理的高度集權,使得體育產業還沒有真正實現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因而,體育產業化、社會化也就只能停留在低層次、低水平上。 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也是一大原因,諸如體育市場競爭秩序、體育項目經營行為、體育市場管理的法律、法規體系不完善,體委系統產權關系不明晰,體委與協會(中心)、體委與所屬企業、協會(中心)與運動員的財產劃分沒有制定一個有效的標準。
3.體育人才嚴重缺乏,體育設施投入不足
目前江西省體育產業部門的經營管理者大多不是體育經營領域的專門人才,據統計只有江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的社會體育系在培養體育經營管理方面的專業人才,還主要是培養體育行政管理干部和學校體育教師,而不是既懂體育又懂經濟的復合型管理人才,這種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他們的管理水平,
當前大眾體育設施主要由政府投入,省財政收入不高的情況下往往很難保障體育設施的穩定投入和管理,這樣造成已有公共體育場館使用率低下,場館資源的閑置與浪費現象十分嚴重,目前已有的22738個場館完全開放的占22.62%,部分開放的占31.33%,不開放的占46.1%,根本滿足不了人民群眾的體育鍛煉需要,導致體育活動難以開展,人們的體育意識也難以提升。
三、大力發展江西體育產業對策
1.經濟發展是體育產業發展的基石
江西應抓好工業,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在宏觀調控中加快發展,在優化結構中提高質量,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增強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并應該充分認識到,體育產業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是相得益彰的,體育產業發展可以促進經濟發展,經濟發展的狀況影響人們對體育的消費,從而影響體育產業的發展。要使二者很好的結合,相互影響呈螺旋上升態勢發展。
2.政府管理要轉變觀念,加強體育產業化、市場化、社會化
體育政府部門在管理上要消除計劃經濟下的老觀念,實行政企分開,使體育事業的運行機制與市場經濟的要求相一致,建立健全適應本省市場經濟的體育產業管理體制和組織體系。制定政策法規和依法監督管理,建立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渠道多元化的體育發展投融資機制,著重培育和開發體育資本市場,吸引社會和民間資本進入體育產業,把體育用品、競技體育、娛樂體育、健身體育和休閑體育整合起來,引入并健全市場化運作機制,推進體育產業發展。
3.制定扶持體育產業發展的政策,保障其可持續性發展
以培育和繁榮體育市場為目的,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和《江西省體育經營活動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充分運用撥款資助、稅收優惠、土地審批,以及信貸杠桿等經濟手段,選擇重點項目,從產業發展、科技水平、投資融資等方面給予政策扶持,為不同所有制主體創造公平競爭的寬松環境,保障體育產業持續性發展。
4.要大力培養和引進體育業務和經營管理意識俱佳的人才
體育產業的發展,根本出路在于產業整體素質的提高,體育產業素質的提高,關鍵則是人才素質的提高,我們應該大力加強人力資源能力建設,加快創新人才的培養,包括技術創新人才、管理創新人才、經營創新人才,省政府應制定措施,營造吸納省內外高層人才投身江西省體育產業發展的環境,充分發揮體育院校和其他經濟管理類院校的教學資源優勢,實施體育產業人才培養工程,為我省體育產業整體的提升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
5.加強體育設施的投入
根據江西省目前的體育設施現狀,應該改變公共體育設施的經營管理模式,既要面向社會、面向市場,盤活體育場地設施的存量資產,又要通過整體或局部使用權的招商,進行綜合開發、運作和多種經營,以加快新體育場地的建設,保證運動設施遍布城市、社區、街道、機關、學校、企業和購物中心等,每個社區都有網球、籃球、健身器等設施;街上兒童娛樂場所處處可見;從小學到大學,校園里體育設施都應完善。
6.加快特色體育產業建設,推進體育旅游開發
根據江西自然環境,利用多山多水的豐富資源,大力開展登山類體育活動和水上體育類活動,以及承辦各種登山類和水上體育類的競賽,如:攀巖、徒步登山、賽艇、摩托艇、熱氣球飛行、環鄱陽湖汽車自行車拉力賽等,并進行專題研究,提出切實可行的產業發展思路,增強我省體育旅游的感召力,帶動旅游經濟的發展,逐步把我省體育產業培育成為支柱產業,切實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