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的一個初步設想就是構建后發優勢與西部地區建設之間的理論和政策框架。為此,在對西部地區的后發優勢進行一般性描述的基礎上,給出西部地區充分利用后發優勢的政策選擇。
[關鍵詞] 西部地區后發優勢政策選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中國東部、中部、西部的地區差距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逐漸拉大。實施西部大開發,加快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實現西部地區經濟的起飛,是中國在世紀之交的重要戰略決策。西部地區應該利用后發優勢實現經濟的增長,并徹底改變經濟落后的面貌,趕上并超過東部地區。
一、后發優勢理論
經濟上相對落后的國家(地區)在經濟發展上具有相對優勢,這一思想最早起源于英國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及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和俄林提出的“相對有利條件論”,而最早提出后發優勢概念的是美國經濟學家格申克龍。他認為后發優勢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1)技術引進和技術模仿優勢;(2)制度學習和制度模仿優勢;(3)結構轉換優勢;(4)社會意識優勢。而后發優勢只是潛在的,要把這些潛在的優勢轉化為實際的優勢,需要一些條件。首先,要有一個穩定的政權結構;其次,要有一個穩定的制度環境和開明的政策環境。再次,必須有一個正確并適時靈活的發展戰略;最后,必須有一個適宜的有利于本國利益增進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
二、西部地區的后發優勢
1.技術創新的后發優勢
技術創新的后發優勢主要表現在通過引進先進技術,以較低的成本、較快的速度實現技術創新。東部經濟的迅速崛起無疑是得益于科學技術的進步,但西部地區由于資金缺乏,走資金推動的技術發明之路顯然不現實。西部地區可以利用先發國/地區的技術的準公共物品特性,實現技術轉移,可以不需投巨資來從事研究與開發,通過直接引進先進技術并對先進技術吸收和消化,節約研究開發成本,使工業技術進步過程大大加快,并可以避免在未知領域探索的風險,從而相對于先進的地區來說,可以更快地實現經濟增長的目標。
2.制度創新的后發優勢
制度創新也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制度可以調動生產力,激發活力,決定著經濟運行的體制和機制、經濟內部的結構和發展。中國東部經濟的迅猛發展,除了采用先進的技術外,更重要的應該是采用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代替了傳統的計劃經濟模式。西部地區可以學習、模仿和借鑒先發國/地區先進的制度,并經過本土化改造產生的發展效率。制度是一種公共物品,如果先發國/地區的制度經過長期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那么后發的西部地區就可以避免這種試錯的高額成本支付,通過制度的移植、模仿和創新,以較小的社會成本獲取較大的由制度變遷和創新導入的發展收益。制度創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成本優勢;(2)時間優勢;(3)經驗優勢。在西部大開發的過程中,應當認真地學習東部取得成功的市場經濟模式,借鑒東部在市場建設、市場組織、市場開發、市場管理等方面的經驗,學習東部成功的經驗,吸取失敗、失誤的教訓。
3.結構轉換的后發優勢
中國無論是產業結構還是地區經濟結構,都存在著典型的二元經濟特征,即先進部門或地區與傳統落后部門或地區并存。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長,一般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結構轉變(資源從低效率部分向高生產率部分配置)推動的,這是落后國家的一個特有優勢。西部地區在發動經濟增長時,先發國家或地區的科學技術已達到較高水平,西部地區可以通過利用先發區域已有的先進的科學技術,建立技術水平較高的現代產業部門,實現產業結構優化。也可以通過接受先發區域的產業轉移,形成自己新的主導產業或支柱產業,從而推動產業結構的升級進而產業結構的優化。
4.社會意識的后發優勢
人民的發展意識是實現社會經濟發展必不可少的要素條件之一。只有當人們普遍感到生存的危機和生存條件的差異后,才會表現出強烈的發展意識。依據后發優勢理論的解釋,發展意識主要是由經濟發展差距決定的,國家或地區間的差距越大,欠發達地區人民的發展意識越強烈。隨著我國對內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人員頻繁的流動和媒體信息快速高效的傳播,使得落后地區的人民對區域經濟差距將有更多更深刻的感知和認識,這必將激發西部欠發達地區更加強烈的發展意識。
三、西部地區充分利用后發優勢的政策選擇
1.加強模仿創新,提高知識吸收和再創新能力
西部地區要縮短與東部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首先應縮小知識和技術上的差距。由于西部地區自有創新資源有限,因此應積極地從區外獲取知識和技術,并加以消化吸收、運用和再創新。當然完全依賴于技術的引進,就會掉入“引進—模仿—再引進—再模仿”的惡性循環中,長期受制于外部世界,這時只有通過學習型創新才能走出惡性循環。只有經過消化吸收,從區外獲得的知識才能成為自己的知識,然后通過創新,將這些知識轉化為生產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2.改造傳統產業,延長產品生命周期
目前人們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仍然主要靠傳統產業來滿足,傳統產業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我們仍要發展傳統產業,但不能再延續過去的能源消耗型、高投入、低產出、低技術含量的傳統產業發展,要用高新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一些傳統成熟產業經過技術改造,也可以轉變為以知識為基礎的產業,延長產品的生命周期。
3.構建產業結構型后發優勢
首先,西部地區要避免過去那種單一的、與東部地區垂直分工的產業類型,逐步擺脫產業結構低附加值、低加工度的狀況。在主導產業的選擇上,西部地區應與發達地區進行水平分工,實行適度的跳躍式發展,通過引進技術和自主創新,力爭迎頭趕上發達地區的產業技術水平。其次,要選擇一種趨異化的產業和產品發展思路,避免產業結構的過度趨同,圍繞特色產業和優勢產業,實行錯位經營和分層競爭策略,提高產業和產品的競爭力。再次,要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考慮產業的選擇問題。從中國社會經濟生態良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出發,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發展綠色產業。最后,要注意西部地區產業布局的合理化。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