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立足知識的資本屬性, 以I—空間為工具,探討了知識移動和知識價值增加的關系。本文認為,知識的價值可以在知識的移動中提升。通過進行開發、評估、整理、應用四項活動,企業的知識資產可以在價值鏈上由下向上移動并產出最大價值。
[關鍵詞] 知識資產價值增加I—空間知識移動
一、知識管理的主流觀點
企業是為創造價值存在,所以任何一種管理理論被應用于企業活動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創造價值。知識管理亦不例外。可在解釋這種價值增加的過程中,現有的各種知識管理理論由于視角和理論基礎的不同并沒有達成一致。
在知識管理領域,一種重要理論側重于知識的可呈現程度的研究,將知識管理看作對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和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的管理。野中郁次郎(I.Nonaka)。將知識創造分為社會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聯結化(Combination)、內化(Internalization)四個過程。通過這四個過程,隱性知識與顯形知識可以互相進行轉換1。其后,G.Hedlund提出了N型組織(N-Form Organization)理論,他除了分析了顯性與隱性知識外,還分析了知識的四種社會集合——個人、群體、組織和跨組織領域。這樣,知識管理又加入了對知識擴散性的研究。
對于知識進行階層性的劃分也是比較流行的一種方法。這種劃分大致將知識分為數據、信息、知識三個階層。這里,“數據”到“知識”的轉換,被認為是一個內化過程。
知識管理是如何增加價值的?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各種知識管理的理論都涉及到了知識的增值問題,但很少有一種理論明確地從價值增加的角度看待知識管理。
實際上,知識的價值是動態的。T.Davenport和L.Prusak論證了知識的價值鏈。他們認為,知識在價值鏈中的位置并非一成不變的,有著提升和滑落的過程。知識的產生僅僅是價值產生的一部分,通過積極可控的知識管理,可以實現知識本身的價值的增加。這一過程和開發一種知識資產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
但Davenport,Prusak的價值鏈理論還是建立在對知識進行階層的劃分(數據——知識)的基礎上。實際上,正如剛才所說,知識可呈現性(顯性——隱性)、擴散性(個人——組織)的改變也可以創造價值。其實,知識的價值增加可以看成是知識移動的結果。
根據J.Schumpeter的知識經濟理論,知識的價值源于蓄積知識獲得的租金。他提出“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的概念來解釋放棄、分享知識帶來的收益。而D.Teece在解釋這一問題時則采用了“知識市場”的理論。將知識的價值創造歸于“企業內部的非實質傳遞,外部非實質傳遞和技術的捆綁銷售”活動。其共同點在于承認移動(蓄積、放棄、銷售、傳遞等)在價值創造中的作用。這就說明:知識的價值鏈不僅僅存在于階層性的知識分類中,同屬于“知識”層面,相同階層知識也可以通過不同的移動產生不同價值收益。
二、使用I—空間對知識增值和知識移動的關系的分析
1.I—空間
但是,知識是如何從低端(低價值)處上升到高端(高價值)處的呢?
1995年,Max.H.Boisot提出的I—空間(I—space)理論,創建了一個新的認識論空間7:它是三維度的,用“抽象(Abstraction)、編碼(Codification)、擴散(Diffusion)之間更是實質意義的區分”代替了“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之間多少有些含糊的區分。”(J.C.Spender 1999)更重要的是,I—空間通過一個三維立體的空間對知識資產進行定位,借助于其直觀的表現,我們得以將看待知識的著眼點從“相對含糊”的知識的可呈現性、擴散性等方面轉移到了立體的知識的移動上。這更加接近創造價值的本源。此外,Boisot還提出了社會學習周期(Social Learning Cycle)理論。在I—空間中,技術不是靜止的,其必然經過不同的編碼、抽象和擴散程度的區域,有著“動態演化”過程。企業通過對其社會學習周期的認識可以選擇不同的戰略。Boisot主要討論的是技術群(知識集團)在空間中的定位,并通過這種定位來解決企業戰略取向的問題,而本文認為,和一個企業面臨著的產業的社會學習周期一樣,單個的技術資產(專利、工藝、專有技術)也會面對產品的社會學習周期的挑戰,也可以通過移動優化其價值。
圖1
I—空間和社會學習周期(SLC)8
2.企業單個知識資產的移動與增值
單個知識資產的價值可分為“效用”和“稀缺性”兩部分(Boisot,1998),“效用”及“稀缺性”的判定又分別和編碼、抽象及擴散程度相聯系。由于社會學習周期的存在,隨著編碼、抽象和擴散程度的不同,知識的價值也是變化不定的。在I—空間中,價值最大區域在擴散程度最小(最稀缺)和編碼、抽象程度最大(效用最大)處(V1區域),而價值最小區域則在擴散程度最大而編碼,抽象程度最小處(V0區域)(圖1),無疑,獲取最大價值的方法是使知識資產到達V1區域并盡量長地在該區域駐留。
企業中產生的知識資產,因固有的編碼、抽象和擴散的特性而產生于I—空間的任一位置。如果要獲取最大價值,就要在I—空間中移動企業的知識資產,靠攏V1區域。另一方面,隨著時間的推移,知識資產必然由于其周期性而移動。但在不同情況下(專利情況、媒介、語境,技術生命周期),這種移動的路徑和速度并不相同。在這些影響移動的情境中,有些因素是不可控的,比如摩爾定律的運行或有關專利權的法案;但有些因素是可控的,比如企業可以選擇是否申請專利及采用何種傳播媒介。不可控的、市場共有的情境造成了一種產品(技術)很難挑戰的發展周期——所有技術都終將過時,技術市場沒有永遠的秘密;而可控因素的存在使企業可以通過選擇知識資產的移動方式以達到其在V1區域最長的駐留時間,企業的競爭力也就在此。
實際上,這種過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顯形/隱性知識或個人/群體知識的轉換對企業價值增加的意義。因為后兩者也可以看作是在一個二維(顯形/隱性或個人/群體)圖軸中對知識的移動。這就暗含了這樣一個命題——對于企業的知識資產,我們可以通過干預其移動方式來增加其價值。
三、知識的價值鏈和知識價值增加模型
1.知識的價值鏈
基于知識的移動,這樣一種知識的價值鏈是存在的,它存在于社會學習周期(SCL)中。本文認為對知識移動過程的詳盡論述有助于企業更好地認識現有知識所處的狀態,以及知識增值路徑的選擇。因此,本文將知識移動過程中的狀態描述為:混沌、初始知識、終端知識、應用知識四個階段。
(1)混沌:這是一個接近于“數據”的狀態。雜亂無章的信號讓人眼花繚亂,也幾乎是沒有直接價值的。應該說,這還不是本文意義的知識。也就是說,它在I—空間的位置處于SCL 外部。
(2)初始知識:最初產生的知識,其價值和形態都是自生的。初始知識可以隨機地產生于SCL的任何一點。因此,大多數情況下,它并不在V1區域中。而且,根據經驗,一種新興的知識技能一般處于V0區域的附近。
(3)終端知識:移動后的知識。通過編碼、抽象與擴散的改變,終端知識將出現在SCL的V1區域內。移動知識使其再度增值,運行這一層面的知識可以得到更大收益。
(4)應用知識:實際上,“知識”的價值最終還是要在應用中體現。在這個位置,知識被嵌入某個實體中,而這種嵌入產生的反應是不可控的,所以,我們意義上的知識在此消亡,知識被應用后的反應是非線性的,它們散射開來,重歸于混沌。知識又分散至SCL的外部,等待新一輪的移動。
2.知識管理價值增加模型
為了描述知識在價值鏈上的移動過程,本文建立了一個簡單的開放式知識價值增加模型(圖2)。其主體是一個環形回路。模型力圖顯示兩個特點:一是移動性:知識在其中是一個在SLC中不斷移動的動態要素。而且這種移動不是自生(技術特性)的。二是由于采用知識的價值鏈的觀點,知識在模型中會有多次價值的增加。
模型中設置有五個核心流程——知識開發、知識評估、知識整理和知識應用。可以相信,如果企業有效地采用這四項流程管理其知識資產,將會對這些知識資產起到優化作用。
圖2
知識管理價值增加模型
(1) 知識開發:知識從不規則的數據信號集合到SLC上的某一點,也就是知識從價值鏈的最低的混沌上升到初始知識階段的過程。作為一個信息處理主體企業實際上完成了三項活動:吸收數據、處理數據、輸出知識。在企業KM系統中,開發過程大多由技術人員完成,在輸出一端,就如剛才所說,知識僅僅被賦予技術上的自生的編碼、抽象、擴散的特性。
(2)知識評估和設計:大多KM模型中的評估系統傾向于計算企業的知識資本存量目的。而在本文的模型中,知識評估將著眼于未來,著重于對知識資產在I—空間中可能的軌跡的預測。在使用這些知識資產前,企業應當先繪制其SLC曲線,按照收益最大的原則(V1區駐留)設計其后續的運動軌跡。許多企業并未意識到這點,其知識利用常是無序的,從而造成了知識價值的浪費。
(3)知識的整理:知識整理通過改變知識的固有的編碼、抽象、擴散特性來影響知識在SLC上的移動。使其加速進入V1區然后減速逃離,從初始知識變成終端知識。這些改變可以是顯性——隱性(編碼、抽象)、個人——組織(擴散)或者其他各種轉換形式。但這種轉換(移動)不是隨機的,所以可以稱之為整理。這使知識在開發后還有多次的增值。一些過時的知識被處理、一些非核心的知識可以被出售(技術市場),一些看來無用的知識會有用武之地,其他的知識則可以在這種流動中獲得更大的生機。
最普遍的知識整理方式就是改變知識的傳播渠道。不同的傳播渠道可以在主體間造成不同的認知差異,從而影響知識的編碼、抽象與擴散。比如申請專利或公開專利技術、組織內部或外部的產品/技術說明會或展示會、制作最佳案例并通過不同媒介發布、使用新的內部員工交流網絡技術等。這保證知識資產進入了I—空間的V1區,也就保證了公司價值。
(4)知識應用:作為模型的最后一項流程,知識應用表現為知識嵌入某個實體的過程。在I—空間中,一些知識離開了SLC暫時進入無序狀態,另一些則變成新技能以備再次開發。知識完成了一輪運動,大部分至少經歷了兩次增值。知識產生出有形價值,而此時的產出將比直接應用初始知識的產出更大。
四、結論
本文以價值增加為視角,探討了知識管理的價值增加機理。通過本文可以看到,知識不僅是可以是實物資產增值的附加產品,其本身也是可以增值的。而這種增值,又可以通過知識在I—空間的移動實現。注意知識資產的動態性,并且將知識看作獨立的、具有發展性的資產,站在知識的角度看待知識管理,也可以說是站在時下較流行的“人”的角度或者“技術”的角度的一種補充。對于企業的實際運作而言,四項知識移動的流程——知識開發、知識評估、知識整理、知識應用可以幫助提升其知識資產在價值鏈上的位置,通過對知識資產的進一步開發,獲得更大的回報。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