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倫理的價值在我國很早就受到高度重視。在我國傳統儒家倫理中,誠實守信被視為“立人之本”、“立政之本”、“進德修業之本”。孔子曾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誠實和守信是統一的。守信以誠實為基礎,離開誠實就無所謂守信。誠信既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也是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的一個基本準則。誠信原則目前在我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各行各業都在談論誠信原則。誠信原則就是指法律關系的主體在參加各種活動中應當講究信用,誠實不欺,在追求自身合法權益的同時,以善意的方式履行義務,尊重對方當事人的利益和他人利益,不得損人利己。在各項法律原則中,誠信原則可以說既是法律的要求,更多地則包含了道德的要求。人們呼喚誠信,因為我國的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人們認識到誠信是市場經濟的靈魂,是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基礎,是市場經濟活動中形成的應普遍遵守的道德規則。因此,誠信教育既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道德的繼承和弘揚,又是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道德關系亟待調整的積極回應。
一、誠信原則法律描述和人性特點
1.誠信原則的法理
對民事誠信原則的完整把握須從規范上去界定,從學說上去認識。但誠信原則內涵在中外規范和學說上極不統一,比如在法律上,《法國民法典》第1134條規定:契約應以善意行之;《德國民法典》第242條規定:債務人須依交易慣例,履行其給付;我國《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遵循誠信原則。在學說上,對誠信原則的本質學說主要有道德理想說、道德倫理說和利益平衡說三種。依據上述法律規定,我們可界定法國采意思主義,德國采客觀主義,而我國法律規定有較高的抽象性和指導性,在界定上須從主客觀兩個方面去把握,稱為折中主義。學術上的三種觀點,以道德理想說理解誠信原則,可將之推崇到“帝王條款”之位,但同時它也就失去了法律規范意義;道德倫理說雖含有較強的價值評價,但終未滲入法律而形成法律的強制評價機制,所以最終又回到了道德理想說;利益平衡說是用經濟學方法評判誠信原則,與道德倫理說一樣,終未滲入法律而形成法律的強制評價機制,最終形成市民社會不能自為的狀態。總之,法律意義上的誠信原則必須具有法律上的主客觀評價機制。所以,筆者將誠信原則定義為在當事人從事民事活動中,應進行民事行為信息的充分披露,以謀求各方利益較量均衡所應遵循的準則。根據該定義,我們可得出誠信須具備兩個要件:(1)行為要件,指信息的披露充分,包括法律的主客觀評價和道德的人性基礎;(2)結果要件,指利益的較量均衡,體現出市民社會中的利益追求。行為要件要求交易人各方獲取的信息須對稱。結果要件就要求在行為要件的前提下,達到各方的選擇目的,兩個要件缺一不可。善意只是誠信內涵的似是而非的描述,所以,唯堅持依誠信的行為和結果兩個要件判斷,方可進行法律認定和實踐操作,否則,將會造成法律的專制與實踐的混亂。
2.從人性視角檢討誠信原則
誠信在科學領域著重求真,在人文領域則強調求善。對誠信的人性檢討從一定意義上就是科學和人文對誠信的雙重評價,從而使誠信通過科學態度和人文精神的統一達到誠信原則在法律上的最大限度的實現。政治、經濟、哲學、宗教、道德和法律等學科都探討人性,然而,視角和目的均不同。但由于誠信是倫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市民社會法的“帝王條款”,更是道德法律化的產物,因此,筆者從人性視角檢討誠信就把政治、經濟、哲學、宗教等學科探討人性作為背景,直接從人文的道德和科學的法律兩個方面入手。道德和法律價值論均認為,人性是人作為人所具備的基本屬性。該屬性是相對于山、川、水、木等具有的物性和動植物具有的獸性而言并為人類所獨有,其基本內涵是人類具有認識和解決問題的理性與追問自身為何、干何及向何的精神。該理性精神賦予人類主觀意志和客觀行為在社會關系中永遠趨利弊害。當然,這里的利、弊是從社會關系中作出價值評價的,個人的利、害意思表示并不一定與社會利、弊一致,有時甚至相反,而主流的道德和法律價值總是與社會價相一致的。
二、誠信原則法律化之理由
講誠信原則可不可以法律化其實就是在講道德能否法律化?本文認為在談道德問題法律化時必須先將道德予以分類,故本文將道德問題分為兩個層次:一類為最基本的道德,另一類為非基本的道德。這種道德不是社會得以運行所必需的,而旨在使人更高尚,社會更和諧。無獨有偶,本文的這種對道德層次的界定與美國學者富勒的觀點不謀而合,富勒在其《法律的道德性》中也將道德分為愿望的道德和義務的道德兩個層次,愿望的道德與本文所指的非基本的道德相似;而義務的道德則和本文的最基本的道德相同。
在明確了道德的兩個層次以后,我們可以謹慎地得出以下結論:由于最基本的道德為社會得以運行的必要條件,故應當運用國家的強制力加以維護,這種以國家的強制力介入的特點便成為道德與法律的一個分水嶺。也就是說當某種道德被社會認為是其得以運行的前提時,此種道德就會被法律化。正由此,我們才講法律是最基本的道德。
接下來的問題就應當是論證誠信原則是不是一種最基本的道德。本文認為一個社會所認為的最基本的道德是隨著社會本身的發展而變化的。在一個社會分工日益細化,商品交易日趨頻繁的市場經濟中,我們很難想象沒有誠信的后果。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實踐證明:一個社會的市場經濟越是發展,其對誠信的要求也越大。在一定意義上說誠信原則乃是市場經濟得以健康運行的基石。在當代中國,由于我們已經確立要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以誠信原則就理所當然地成為我們市場經濟法制的一個重要指導原則,尤其是在當前欺詐、違約屢見不鮮的情況下,誠信原則這種帶有道德性特點的原則就更應該去借助國家的力量來維護了,即有必要將具有道德性特點的誠信原則法律化。
正如英國學者路易古德對一位意大利人所言:“我們在英國發現很難采納一種誠實信用的一般性的概念,我們不知道它究竟意味著什么。”應當承認誠信原則具有某種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既是指由其源于道德而造成的內涵上的變動性,也指誠信原則在適用上的不確定性,即究竟在哪些情況下可以適用誠信原則。法律應當明確。“法不可知,則為不可測”的理念應當予以批駁。然而是不是說法律應當明確就要求法律完全不用采納任何原則性規定呢?本文認為像誠實信用這類帶有不確定性的原則性規定不僅本身有其存在價值,而且也可成為彌補立法不足,使法律能適應紛繁復雜的社會變化的必要工具。
三、誠信教育之必要及模式的構建
1.進行誠信教育之必要性: 在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各種利益關系日趨復雜,如果人人都不誠實,不守信,整個社會就會陷入無序、混亂之中。在全社會大力開展誠信教育,提倡誠信倫理,增強誠信意識,形成誠信風尚,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乃至整個社會的健康、有序發展具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首先,誠實守信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活動的一項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就此而言,誠信是企業的生命,是商品交換和經濟交往的紐帶,是競爭力量和優勢產生的源泉。特別是我國加入WTO以后,經濟活動的開放性和外向性特點日漸突出,如果做不到誠實守信,不能創造一個良好的經濟秩序和社會環境,勢必要影響到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
其次,誠實守信是職業道德的一項基本要求。作為具有普遍意義的職業道德要求,誠實守信適用于各行各業。
再次,誠實守信也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準則。為人誠懇,待人誠實,重信然諾,追求信譽,以誠實見信于人,這是一個人為人處世應當遵循的基本道理,也是一個社會維持正常秩序和有效運行的必然要求。
2.誠信模式的構建:確立誠信模式本身并不難,怎樣讓其在實踐中正常、有序地運作,才是關鍵。下面就誠信的構建來加以探討。
(1)建立誠信的內在運作機制:在市民社會,誠信是一切交易的前提,也是一切交易要追求的結果,而監督和競爭則是保證誠信實現的兩支羽翼。
監督:如果沒有充分、有效的監督,誠信就會流于口號,甚至成為假誠信者作惡的外衣,通向成功的捷徑,最終,市民交易被扭曲。所以,建立誠信交易的監督機制意義重大,它是其實現的制度保證。同時,在誠信交易的監督過程中,必須遵循法律原則,排除道德的遷就,否則就會出現交易信息的不對稱和利益較量的失衡,從而導致因善惡果。
競爭:同樣,只有合法有效的競爭機制的存在,才能最大限度地體現誠信價值之所在。
例如在市民社會,交易人的制勝法寶是什么呢?是利他之善的道德。首先,法律原則僅為各方進行交易提供正當性、安全性的保障,至于交易能否成功,法律并不保證;其次,在統一法律原則下,道德即為一種利益較量的砝碼,一種交易的經濟成本(更象一個經濟概念),與交易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相一致,誰愿付出之,誰在交易中成功的可能性就愈大。
而誠信交易的競爭模式,首先,必須依法律原則為基礎,即必須具有交易的正當性;其次,必須符合誠信構成要件。
(2)建立外部誠信體系。所謂外部誠信體系,在這里是指與上述誠信交易相對應的并構成誠信交易環境的所有關于人類誠信范疇,主要包括理念誠信、理性誠信和實踐誠信等幾個方面。
重構小人理念: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在復雜的身份制社會尊君子,輕小人,既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但在現代社會,公民在人身權和財產權上是平等的,并保證了權責利的高度統一,君子與小人二元等級式的前提已不存在,剩下只有實行德制(君子式)和法制(小人式)兩種可能。因此,重塑小人理念,并給予平等的法律地位,才能實現市民社會的誠信交易。
建構理性體系:一般來說,理性包括自然理性和社會理性。人們把人類理性滲透到誠信交易領域,使誠信交易得到提升,二者形成一種理性的互動。如果我們單純強調誠信交易,而忽視整個理性體系的建構,就會扭曲我們的信仰,就會在無信仰的大環境下摧毀市民社會的誠信交易。
建立政治國家的誠信體系:政治國家是與市民社會相對應的人類組織形式。政治國家的核心是政府,而政府誠信就構成了市民社會誠信交易的踐行環境。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