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對效用的不科學認識是制約經濟學發展的最主要原因。效用是表現于個人主觀評價系統的欲或不欲的強烈程度。效用可以用基數數值計量,但不具有加總性。效用的不可加性決定了邊際效用分析法和無差異分析法都無法正確解釋消費者行為。效用具有主觀性,受人們的價值觀、信仰以及個人性格等的影響。在有能力滿足欲望的條件下,滿足極大化的條件是:所有商品和勞務的最后效用程度都相等、且等于財富或貨幣積累的最后效用程度。
[關鍵詞] 欲望基數效用序數效用滿足極大化消費者行為
關于效用一詞,經濟學發展史上有過不同的表述和理解?;鶖敌в谜撜叩幕纠斫馐?效用是從消費中獲得的快樂或滿足,是幸福的增加,并認為效用可以計量和加總;序數效用論者的基本認識是:效用反映個人的偏好,不可以計量,只能排列順序。門格爾和瓦爾拉斯雖然反復使用欲望強度的概念,但他們最終也沒有從欲望強度的角度去考察和使用效用一詞。
效用的本質及其計量性質不僅是消費者行為的主要決定因素,而且也是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是經濟理論和經濟分析的基礎。經濟學界對效用及其計量性質的不科學認識是制約經濟學發展的最主要原因。效用的本質是什么?效用具有什么計量性質?我們必須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正如斯坦利·杰文斯教授所說“經濟學這種科學,是建筑在少數貌似單純的概念上?!驗楦拍钌仙栽S的錯誤,會動搖我們的一切演繹,所以幾乎每一個經濟學家都說,單純元素的討究,是最要小心、最要精密的?!?/p>
一、效用的涵義與本質
效用從其本質來講,是人們在面對所需商品或所欲實施的行為時,表現于個人主觀評價系統的欲或不欲的強烈程度,也就是說,效用是人對特定商品或行為的欲望強度或厭惡強度。
在人的主觀評價系統中不具備滿足量增加或減少多少的測評功能。從人類知覺系統的功能來看,我們的許多知覺能力僅僅局限于對強弱、明暗、冷暖、高低等相對強度的感知和評價水平上,但對量的積累和變化卻無法依靠感知器官直接獲得。就觸覺功能而言,你可以感受到不同物體溫度的高低,你卻無法感覺到那個物體所含的熱量更多;你身體內的感受系統可以使你知道推動一個物體時用力的大小,但你無法感知給予它多少能量;從低處走到高處,你感到了高度的變化,但你無從感知你的勢能增加了多少。效用強度或欲望強度的評價,恰恰是對強弱變化的知覺,從進食食物的整個過程來看,味覺系統讓你知道哪種食物更好吃,從而使你產生更強烈的欲望,胃部的感受器官和神經反饋系統使你知道還要不要再吃、有多強烈的欲望,但是,整個消費過程中沒有任何知覺系統幫你測算所獲得的滿足量或快樂量的變化。
所謂滿足,其本質不過是隨著物質商品的消費或占有,或者非物質行為的實施,使欲望強度下降,從而使你處于一種精神放松的舒適狀態。人在選擇商品時,只能知道自己對哪個商品的欲望強度更大、對哪個商品的欲望強度更小,從而判斷哪個商品具有更大的效用,你卻無法估計哪個商品凝聚著更多的快樂量。本文使用的效用概念完全等同于欲望強度,它們只不過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述,欲望是從人對商品的角度進行的描述,效用是從商品對人的角度所做的表達。
二、效用的計量性質
效用作為一個欲望強度概念,它的計量性質有以下幾個方面。
1.效用只能用于個體行為的比較分析,不具有社會可比性
效用是每個人對自己欲望強度的主觀評價,只適用于每個個體對不同商品或行為、或者對同一商品各個不同數量的對比評價,效用不能用于不同消費者或生產者之間的對比、不具有社會可比性,試圖進行社會比較的想法是錯誤的、這種努力也將是徒勞的。
因為效用具有主觀性,所以效用很大程度上受人們的價值觀、信仰、人生理想以及個人性格等的影響。某些在他人看來效用很大的商品,對一個忠誠的伊斯蘭教徒或佛教徒來說簡直就是一種褻瀆(為了尊重他們的信仰,這里不再具體說明);一個真正的慈善家,鋪張、奢侈地消費一次所能得到的滿足遠遠小于把節省下來的錢捐助給貧窮的家庭給他提供的效用;一套極為夸張的服裝,對一個性格外向、追求個性的年輕人來說會有很大的效用,對一個性格內向、不喜歡張揚的人來說可能會是負效用。
效用的主觀性還表現在,人們可以克制或一定程度上抑制某些無關生存的欲望,從而使相應商品或行為的效用降到較低的水平。筆者不是一個禁欲主義者,不主張人們克制那些合理的、自己有能力滿足的欲望。但是,我想要大家明白,有些欲望——于人于己不利的欲望或者自己正常情況下無法滿足的欲望必須應該適度克制,克制這些不合理的欲望不僅可以讓你的靈魂遠離痛苦,而且成功克制某些欲望還可以給你提供滿足,這種滿足可能比你用商品或行為填滿不合理欲望的溝壑所能得到的滿足還要大。在欲壑難填的情況下,最好改造自己的價值觀、信仰和人生理想等,你才可能擺脫生活的煎熬。
2.效用可以計量
經濟學要研究消費者行為必須準確地描述和使用行為變化本身的內在規律,其中人對商品的欲望或商品的效用是決定消費者行為的根本原因,我們必須對其性質做出準確的描述。效用作為欲望強度概念,存在著強弱、大小的不同,它不僅可以計量、而且要求經濟學必須對它做出科學的計量。序數效用論感覺到了基數效用論的不足,但卻沒有找到其錯誤的根源,并最終走進了自我矛盾的錯誤之中。序數效用論一方面否認效用的可計量性,另一方面又用無差異曲線概念解釋消費者行為,其實是自相矛盾的,如果無差異曲線真的存在,不僅要求效用可以計量、而且要求效用可以加總,序數效用論得到的消費者均衡的結論與基數效用論并無本質上的差異,這正是因為兩者所用分析方法基于對效用的共同理解。薩繆爾森的顯示性偏好理論更是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3.效用不可以加總
作為欲望強度的代名詞,效用表現為一個對比指標或比較指標,也可以說是序數效用論所謂的排序指標,與溫度、硬度、密度等概念具有相同的性質。比較指標的不可加性不言而喻,我們不能說30度的水加40度的水總溫度為70度,同樣也不能說15單位效用的商品加14單位效用的商品總效用為29單位。序數效用論認識到了效用加總的不可信性卻沒有避開效用加總的分析方法。效用的不可加總性不僅表現為不同種類、不同數量的商品效用不可加,而且表現為同一單位商品在同一次消費過程中不同功能所具有的效用也不可以相加。
三、效用的計量方法及其函數性質
任何事物的計量必須確定計量標準和方法。溫度計量中,攝氏度是把水結冰時的溫度定為0度,把水沸騰時的溫度定為100度,然后根據物體熱脹冷縮的原理用溫度計測量各種物體的溫度。效用強度或欲望強度要直接計量,也必須確定相應的標準和方法,這首先有賴于對效用特性的正確認識。
人們對各種物品或行為的欲望強度有一個極限?;鶖敌в谜搶⑿в每醋魇菨M足量的增減,并認為效用可以無限大,這種認識不能解釋物品在滿足人類需要方面的變化規律,也使本來可以度量的效用成為一個無法度量的指標。效用作為一個欲望強度概念、一個比較指標,目的是區別人們對不同物品或同一物品不同消費數量情況下欲望的強烈程度,因此,該指標計量標準的規定性,既要保證能夠區別現象的差異,又要保證準確反映現象的變化規律。
人對物品欲望的極限強度莫過于為得到該物品而不惜犧牲生命,或者說物品效用的極限達到了與維持生命同等強烈的程度。對于一個有意識、能正常思維的人來說,他對任何物品或行為的欲望強度莫大于可以救他命的物品或行為。一個渴到極點的人,他對一杯水的欲望強度將大于任何其它物品,即便把世界上其他所有有價值的東西都給他,只要他喝不到水,他也必被渴死,其它所有東西對他將毫無價值和意義,除非他為別人的利益和需要而另有打算。同樣,一個餓到極點的人對充饑物的欲望強度最大。
因此,對于任何一個維持自身生存、努力改善自己生活質量的人來說,任何物品或行為的效用極限小于等于救命(Save somebody’s life)或死里逃生(Si Li Tao Sheng)的程度。我們把效用的極限程度規定為1sli,即效用的極大值為1sli。
人們對某些物品或行為也有討厭、厭惡的情況,極力避免或遠離它們,這些物品或行為具有負效用。負效用也有極限,其極限也是死里逃生或救命的程度,我們把負效用的極限規定為-1sli,即效用的極小值為-1sli。
人對每一種他所了解的物品或行為的欲望強度都有極大值,但所有物品和行為的效用極大值不是完全相同的、而是有大有小。水、空氣、食物等維持生命的物品,它們的效用極大值等于1sli;電話、汽車、旅游等,它們效用的極大值要遠小于1sli,是0.4sli或是0.35sli,還需用適當方法測量。效用的這種差異性絕非序數效用論所謂的序數性和不可計量性。
同一物品對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效用;同一種物品對同一個人的效用也因時間、地點及條件的變化而有所差異。
效用的復雜性、多變性給其計量帶來很大的困難,同時也使效用測定和計量的現實意義不大(至少目前情況如此)。盡管效用的測量很困難,但是我們仍然能夠找到一種方法測量效用,為了進一步說明效用的可計量性以及效用變化的規律,即便現實意義不大,也不妨把這種方法介紹給大家,也好激發有志之士去探索更科學、更精確的方法。這種效用計量的簡易方法也可以作為一個試驗方案,用于檢驗效用的基本計量性質、檢驗后邊提出的消費者行為定理(即最后效用均等定理)。
每一種物品對人都有不同的效用,并且隨著物品消費或占有量的不同發生強度上的變化,而每一個人要獲得所需要的物品都要有一定的付出,一般表現為勞動或勞動所得物的付出。生產勞動(不包括娛悅身心的活動)會給人帶來負效用,給人造成痛苦、身體傷害甚至對生命造成危害。勞動給人帶來負效用的極限值表現為致人死亡,即-1sli;而不勞動的負效用為0。勞動負效用的值是隨著勞動時間的增加而變化的,并且勞動負效用也不具有可加性。
一個人是否愿意為得到某種物品而付出勞動、付出多少勞動,關鍵在于物品的效用大小和勞動負效用的大小對比,只有當他對物品的最后欲望強度大于等于他對所付出勞動的厭惡強度時,他才愿意為之付出勞動。由此可以得出勞動支付定理:
某人為某物付出一定量勞動的充分必要條件是,物品的最后效用強度大于等于他所付出勞動的最后負效用強度的絕對值。
根據這一定理,可以通過勞動負效用去測量物品對人的效用及效用變化的規律,就象根據物體熱脹冷縮規律測量溫度的道理一樣。勞動的負效用以其絕對值表示。
我們先來考察一個假想的例子。一個獨居山寺的人,我們保證他其他方面的需要有一定程度滿足,唯獨對水的需要,要他到規定的不同地點通過自己挑水(以勞動取水)來滿足。可以想象:(1)如果取水很方便,無需付出任何勞動,他對水的需要達到最大限度滿足時,水的最后效用強度為零;同時他為取水而付出勞動的最后效用強度也為零。(2)如果取水的難度加大,他需要為取水而付出一定量的勞動,一方面他要為取水付出勞動,從而他對取水所付出勞動的最后效用強度上升;另一方面,他為了生活更安逸些,會減少對水的消費量(更注意節約用水),此時最后一單位水的效用強度與付出的最后一單位勞動的效用強度相等。(3)如果取水的難度足夠大,使他僅能通過艱辛的勞動取到維持生存所需的水量時,水的最后效用強度及他所付出勞動的最后效用強度幾乎都達到極限值,即約為lsli。
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出,要測定某人對某物品的欲望強度及欲望強度隨消費量不同而發生的變化,可以通過與勞動付出情況的對比來進行。首先,確定一種標準勞動(如以一標準的勞動強度搬運貨物),并假定該種勞動引起效用強度的變化與勞動時間的增加成正比(現實狀況一般不是嚴格的正比關系)。其次,測定某人從事該種勞動,達到最后效用強度極限所需時間(當然只能接近這一極限),則:即為增加單位勞動時間所引起的勞動負效用的變化量。最后通過測定此人為某物品而愿付出的最大勞動時間,則:即為對應滿足情況下,該物品的效用值。這種方法雖然存在誤差、也無實際用途,但我們的目的就是為了說明欲望強度或效用的可計量性以及效用變化規律。
由于欲望強度(效用)隨著商品消費或占有數量的變化而改變,我們把效用隨商品數量變化的關系用函數表示得到效用函數,為了與基數效用論的效用概念相區別,我們使用最后效用強度(Intensity of utility of the last unit of goods 簡記為LU),LU=LU(Q),該函數是遞減函數,LU′(Q)< 0 ,并且效用函數曲線的形狀如圖所示。
圖
四、消費者行為定理
邊際效用論基于效用可加性認為:人的滿足是效用的累加。基于這種認識,他們得到了效用極大化的必要條件,也就是滿足極大化或消費者均衡的必要條件[8]:消費者用于各種商品消費上的最后一單位貨幣獲得的邊際效用相等,且等于用于儲蓄的最后一單位貨幣的邊際效用。根據本文的分析,效用不可以加總,因此這個必要條件也是不正確的。
人類的滿足狀況與欲望強度(即效用)之間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如果某人對某種商品或行為表現出極強烈的欲望,說明他對該商品或行為的需要還處于極不滿足的狀態;如果他對某種商品或行為的欲望不太強烈,說明他對該商品或行為的需要已經處于較高的滿足水平;同樣,如果他對某種商品或行為的欲望趨于零,說明他對該商品或行為的需要已經處于完全滿足的水平。
各種物品和行為對人類的誘惑就像造物主在我們靈魂的臥榻上植入的一顆顆尖釘,它們時時冒出來刺痛你,哪一顆釘子刺入的越深,它就會使你的痛苦越強烈,你只有通過物品的消費或行為的實施把這顆釘子拔出來(或者讓你的靈魂遠離這顆釘子),痛苦才能夠消除,并隨著痛苦的逐漸消減而感到極大的快樂和無限的滿足。當一個人在社會道德或法律所允許的范圍內,無法通過正常手段拔出這顆釘子、自己又無法讓靈魂遠離它時,他會走上歧途,通過不道德或違法的手段去滿足自己的需要。效用的不可加性,正像不能用拔出其他釘子的長度之和去抵消那顆深深刺進靈魂的釘子的長度一樣。人類最大的滿足是把所有釘子都徹底拔出來,但是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使我們無法達到這一極限狀態時,滿足極大化的條件就是把所有釘子拔出到一個力所能及的、統一的較淺深度水平上,不至于有哪顆釘子使你感到痛苦不堪。由此可以得到滿足極大化定理或稱消費者均衡定理,為了避免混淆,筆者將其稱為最后效用均等定理。
最后效用均等定理:每一個人,就其對商品和勞務的消費而言,最合理的安排是使所有商品和勞務的最后效用程度都相等、且等于財富或貨幣積累的最后效用程度。
滿足程度(Level of Satisfaction,簡稱LS)的測算,可以用某種商品的欲望強度極限LU極值減去該商品最后效用程度LU的差除以LU極值再乘以100%計算,即:LS=(LU極值-LU)÷LU極值×100%當LU=LU極值時,LS=0,說明該商品沒有得到任何滿足;當LU=0時,LS=100%,說明該商品需要得到了100%的滿足,即完全滿足。可以用LS值的大小表示一個人對某種商品需要的滿足程度。
五、結論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西方基數效用論和序數效用論對效用的認識存在嚴重的錯誤,效用本質上是欲望強度的代名詞,是人們在面對所需商品或所欲實施的行為時,表現于個人主觀評價系統的欲或不欲的強烈程度。效用可以用基數數值計量,但效用作為一個強度概念不具有加總性。消費者的滿足也絕非基數效用論所謂的商品效用的簡單累加,滿足程度直接由商品的最后效用決定。
不論是基數效用論者還是序數效用論者,由于對效用及其計量性質的錯誤認識,他們所提出的關于消費者行為的分析方法和最終結論也是根本錯誤的。邊際分析方法和無差異分析方法都一樣,只能用于可加總的量(總量指標)的分析,不能用于非總量指標的分析。效用的不可加性決定了邊際效用分析法和無差異分析法都無法正確解釋消費者行為,盡管其分析結論一定程度上與客觀現實有某些相似之處,但是它無法使我們準確認識和把握客觀現實及其規律。
效用具有主觀性,所以效用很大程度上受人們的價值觀、信仰、人生理想以及個人性格等的影響。效用的主觀性還表現在,人們可以克制或一定程度上抑制某些無關生存的欲望,從而使相應商品或行為的效用降到較低的水平。在有能力滿足欲望的條件下,滿足極大化的條件是:所有商品和勞務的最后效用程度都相等、且等于財富或貨幣積累的最后效用程度。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