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和諧消費環境是人們所追求的一種理想的良好消費環境,一般指存在于一定社會生活時空中的一種安全放心、文明健康、公平公正、誠信友好、節約環保的消費社會環境。在我國和諧社會建設過程中,要建立一個有利于社會經濟發展的和諧消費環境,必須從多個層次入手,并注意處理好不同層次之間的各種關系。
[關鍵詞] 消費環境營造和諧社會
一、和諧消費環境及其基本內涵
和諧消費環境與不和諧消費環境相對,是人們所追求的一種理想的良好消費環境,一般是指存在于一定社會生活時空中的一種安全放心、文明健康、公平公正、誠信友好、節約環保的消費社會環境。在這個消費環境中,消費者與消費品的生產者和提供者以及其他因素之間形成一種和諧的互動關系,以達到互相促進,相得益彰的目的。消費環境的好壞,直接關系和影響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沒有一個和諧的消費環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是不可能實現的.和諧消費環境的基本內涵通常包括以下具體內容:
1.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是針對企業的商品生產、商品銷售、服務提供等而言的一個和諧消費環境概念。在我們所討論的和諧消費環境中,它應該是最基本的、最初階的和諧消費環境??梢哉f,沒有信息通暢以至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就根本談不上和諧的消費環境,它只會引起社會的不安,破壞社會秩序的穩定。
2.文明健康的消費環境。文明健康的消費環境是我國和諧消費環境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我國的商品生產部門、服務提供單位都要以為消費者生產和提供文明健康的包括各種消費品、消費場所、消費品廣告等在內的消費環境為己任,通過建構文明健康的消費環境引導人們積極向上,為兩個文明建設貢獻力量。
3.公平公正的消費環境。公平公正的消費環境是針對于消費活動的交易過程而言的一個和諧消費環境概念。消費的實現依賴于一個交易過程,交易過程本身就構成一種消費環境。如果交易過程是公平公正的,那么,我們就可以說這種消費環境是公平公正的,是和諧的,反之,這種消費環境就是不公平公正的,也就是不和諧的。
4.誠信友好的消費環境。誠信友好的消費環境包括兩層涵義:一是誠信,即講信任、講聲譽,它主要是指為消費者提供消費品的商品生產部門和服務提供單位對消費者要講信任、講聲譽;二是友好,即關系的協調,包括企業與消費者關系的協調、企業和消費者與其他權益主體關系的協調、生產和消費活動與自然環境關系的協調等。
5.節約環保的消費環境。節約環保的消費環境是針對消費活動的可持續發展提出的一個和諧消費環境概念。人類的消費資源是有限的,有的資源不可再生,有的雖可再生但其再生過程和再生能力會要受到環境的影響。為了本代人的消費不至于影響后代人的消費,確保本代人與后代人的消費和諧,必須建構一種節約環保的消費環境。
二、我國消費領域內的不和諧因素
就目前來看,存在于消費領域的不和諧因素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炫耀性消費。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國制度經濟學家凡勃倫在其名著《有閑階級論》中提出的,它具體表現為對名牌、時尚的狂熱追求。商品在炫耀性消費中成了地位、財富、生活方式和生活品位的象征,其符號價值被凸顯為最重要的東西,而其物理屬性即其功用價值被忽視掉了。另外,我們發現某種商品所具有的炫耀功能遲早會隨著他人的模仿而消失殆盡。炫耀者為了繼續標榜自己在消費領域中的獨特地位,他勢必會尋找新的能夠標示個人身份的獨特商品,這樣就形成了一種購買獨特商品——大眾化(被模仿)——購買新的獨特商品——再度大眾化……的惡性循環,而與之相伴的必然是資源的過度開采和浪費。
2.超前消費。通俗地講,超前消費即是用明天的錢辦今天的事。對此,社會上褒貶不一。如果從年齡層次上來看,贊同超前消費的大多是年輕人。因此,在全國各大中城市里,出現了一個新生群體,即“負翁”一族。這些負翁遵循“先享受、后勞動”的原則,貸款買房買車,對未來的判斷過于樂觀,以至于當遭受意外風險時,抵御風險和化解風險的能力過弱,很容易陷入經濟困境。另外,從宏觀層面講,超前消費的方式也制造了經濟發展的表面繁榮,很容易重蹈歐美國家“泡沫經濟”的覆轍。
3.一次性消費和消費中的短期行為。一次性消費和消費中的短期行為表明,隨著人們消費觀念的轉變,商品的使用壽命變得越來越短了。一次性杯盤、一次性飯盒、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牙刷、一次性照相機、一次性衣物、紙餐巾、紙抹布等一次性用品充斥在人們高消費、快節奏的生活中,有限的資源只參與了一次消費過程就列入了垃圾行列,這種消費模式直接引發了全球性資源危機。資源的有限性與人口快速增長之間的矛盾使人們逐漸認識到必須改變這種線形消費模式,大力發展循環消費。
4.即時消費和沖動消費。二者詮釋了消費主體在消費過程中的主觀狀態。今天,在我們周圍,存在著一種由不斷增長的服務和物質財富所構成的驚人的消費和豐盛現象。因此我們生活在一個物的時代,我們根據物的節奏和不斷替代的現實而生活著。尤其是隨著當前購物場域由小商店向超級市場的轉移,消費主體被置于巨大的物的包圍之中。商家不斷地揣摩消費者的心理,尋找消費者消費過程中心理的薄弱環節,并通過對繁雜商品的精心布置和排列組合,激發消費者潛在的消費欲望。在這樣的一種背景下沖動消費和即時消費成為可能。
以上種種,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都是一種“浪費”,既是對資源的浪費,也是對個人財力時間的浪費。這些消費行為是從個人的欲望出發,而不是從個人的需要和經濟承受能力出發。對商品的購買和消費,從表面看是人對物的控制,而其深層含義卻是物對人的征服。人們為占有某些商品而努力工作,但商品功能和形式的不斷翻新又使得消費者不斷淘汰和不斷購進。而現實是,商品的更新速度遠遠快于個人對商品正常替換的速度,因此,就產生了消費者與商品(或廠商)之間的追趕關系,人們在追趕中失去了自己生活的方向,人不再為自己活著,而是為物活著。
三、營造和諧的消費環境,建設和諧社會
沒有一個和諧的消費環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是不可能實現的。和諧消費環境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應有之義和重要組成部分。消費環境好不好,是否做到和諧,直接關系和影響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1.在消費的經濟環境方面,必須符合“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的要求,國民經濟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社會商品和服務較為豐富,能夠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這是和諧消費環境的基礎。沒有一定的經濟增長作基礎,營造和諧的消費環境,甚至構建和諧社會就是空的,就是沒有物質基礎的空中樓閣。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是發展,發展首先是經濟發展。貧困是產生社會不和諧的重要原因,只有不斷發展經濟,創造更豐富的社會物質財富,使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生活才會更加和諧。
2.在消費的政治環境方面,必須符合“民主法制”、“公平正義”、“充滿活力”、“安定有序”的要求,即在消費領域,消費者的權利受到尊重,消費者的權益得到保障;消費法制建設比較健全,并能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依法治國方略在消費領域得到貫徹落實;消費者權益受損害的問題能得到較好解決和預防,社會公平正義在消費領域得到較好體現;消費者的消費和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充滿活力;消費者與經營者發生的消費者權益爭議能得到妥善解決,消費市場和人們的消費生活“安定有序”。
3.在消費的文化環境方面,必須符合“誠信友愛”的要求,有一個誠信的市場環境和社會氛圍,社會各方面都關心、重視、支持做好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排除市場上各種消極因素,使消費者的消費做到放心和無顧慮、無風險。與此同時,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先進的消費觀念和“以人為本”的維權文化得到褒揚,實現科學、合理、健康、文明消費成為人們的追求和時尚。
4.在消費的自然環境方面,必須符合“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要求,使消費者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實現“生態良好”的目標。這是因為人們的消費需要,不僅包括物質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也包括生態需要。生態需要對人的生存和發展,對滿足人的消費需要,具有極端重要性。生態平衡遭破壞,生態環境遭污染,必然影響人的生存和發展。
實現上述要求和目標,需要社會各方面共同做出努力:對于經營者來說,要求經營者嚴格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加強自律,向消費者提供符合“放心消費”要求的商品和服務,不得做有損消費者利益的事,以確保消費者享有的權利得到落實。對于職能部門來說,要切實履行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職責,加強對經營者的行政監管和規范,在為消費者營造和諧消費環境中發揮主體的作用;而消費者則是要積極發揮主人翁作用,充分行使自己的權利,加強對經營者經營行為的群眾監督,主動向消費者協會和有關部門反映商品和服務存在的問題,以促進問題的解決和市場環境的凈化。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