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立足于世界經濟競爭秩序的變化,重新審視日本與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趕超型產業發展模式的特點與不足,指出我國必須走產業創新之路,才能擺脫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后發優勢和比較優勢的“雙重陷阱”,為此,必須確立“走產業創新之路”的戰略思想,在技術和產業方面做出新選擇,改善產業創新環境,并在先導地區進行率先實行產業創新的綜合試驗,逐步探索出一條不同于趕超型的產業發展模式。
[關鍵詞] 趕超型發展模式產業創新借鑒選擇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經從封閉階段、改革開放階段進入全球化階段,這是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因為,這個階段我國經濟在全球和本土市場都面臨巨大的危機,特別是20多年的改革開放使本土比較優勢(生產要素,如人力、資本等)逐步消失,我國大多數產業還處于“微笑曲線”的中間地帶,中國產業面臨嚴峻選擇。
一、日本與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趕超型產業發展模式的特點與不足
二戰后,日本與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都肩負著經濟發展和趕超工業化先行國家的重任,我們根據工業化和產業之間的關聯,把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發展道路歸為趕超型產業發展模式。
1.產業發展過程中強調政府作用。
具有該模式特性的國家和地區,其產業結構成長受到政府或超級財團的直接干預和影響,政府的作用在不同國家和地區也不盡相同:(1)政府通過經濟計劃(發展戰略)、經濟立法和經濟措施扶植“戰略產業”的起飛和誘導經濟按既定的目標發展(陳淮,1994;張洪增,1998);(2)發展中國家政府干預經濟的切入口應當主要是努力培育市場,完善競爭機制,提高企業和產業的競爭能力,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在存在著政府干預的條件下,資源配置應當主要靠市場;(3),政府通過政策導向作用使資源在產業間流動,實現結構轉換,促進產業合理化和高級化;(4)促進區域性市場的建立和發展“貿易集團化”。
2.產業升級具有非線性、跨越式特征
由于受到政府和壟斷力量的直接影響,其工業化進程步伐大大加快,一些產業一步跨越幼稚階段而進入成熟階段,“不斷破壞舊的并創造新的產業結構的‘產業突變’構成一種‘創造性的破壞過程’”(熊彼特,1999)。由此造成趕超型模式的產業成長不是按照一般順序線性發展,而是非連續性、非線性和跨越式的。
3.這些國家和地區一般采取出口導向戰略
關于采取趕超型產業發展模式的國家特別是亞洲新興工業化經濟體成功的一個最為重要的經驗就是推行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展戰略([美]帕克·衛柳,1994)。衡量一國經濟發展外向型水平的主要指標是商品與勞務的出口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長期以來,韓國的這一比重約為50%,臺灣超過了60%,而香港和新加坡則在140%~160%間。為了支持外向型工業的發展,這些國家和地區也適當地放開了自己的內部市場,進口一些重要外部資源的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它們自己的國際競爭能力。
4.產業結構升級依賴于國際產業轉移
這些國家和地區往往在國際分工中處于劣勢,工業化進程和產業結構升級一定程度上依賴于國際產業轉移(張洪增,1998年)。如韓國的纖維工業發展得益于20世紀60年代中期日本對韓國的大舉轉移,韓國的造船、鋼鐵、汽車工業飛速發展也得益于日本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相關產業轉移,亞洲“四小龍”的興起也同樣得益于美、日20世紀60年代以后對該地區的產業轉移。
趕超型產業發展模式容易受困于后發優勢和比較優勢的“雙重陷阱”。目前包括我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出口的產品主要是勞動密集或自然資源密集的初級產品,進口的主要是發達國家生產的工業制成品。這種國際貿易格局雖然使發展中國家在一段時間內得到了一些貿易利益,但卻強化了自己的低水平的產業結構,也進一步擴大了同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由此進入“比較優勢陷阱”。克魯格曼也曾預言:如果不能在技能和教育方面更多投資,亞洲的增長曲線最終必然下跌。“如果增長的引擎是較發達國家的工業產品和欠發達國家的初級產品出口,那么,較發達國家的引擎就比欠發達國家的引擎轉動的略為快一些”(劉易斯:《增長引擎的減慢》)。在發達國家出口工業制成品,發展中國家出口初級產品的國際分工格局中,發展中國家的出口依賴于發達國家的增長速度,造成了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依附性。發達國家始終處于主動地位,而且,在國際貿易中初級產品和工業制成品交換的貿易條件越來越惡化(洪銀興,1997年),最終也掉入“后發優勢陷阱”。
二、決定和影響產業發展模式的要素與產業創新
為擺脫趕超型產業發展模式的“困境”,又不能簡單地重復經濟發達國家的產業發展之路,必須從產業發展路徑和增長方式兩個方面做出根本性轉換,而這種轉換必須通過產業創新來實現。
1.產業創新的涵義
英國經濟學家弗里曼(Freeman,1997年)第一個系統研究了產業創新,他認為產業創新是一個系統概念,系統因素是產業創新的成功決定因素,產業創新主要包括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流程創新、管理創新和市場創新。國內學者張耀輝(2002)則認為產業創新就是用新的產品和新的技術滿足需求,其結果形成了一個嶄新的產業。產業創新是行業整體創新,而不是局部的創新,因此,它包括企業技術創新和行業內技術擴散兩個過程,只有創新的技術在行業內得到了普及,才實現了產業創新。王艾青(2005年)則把產業創新理解為特定產業在成長過程中或在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中主動聯手開展的產業內企業際的合作創新。
總之,目前沒有一個完整和權威的產業創新定義,有的側重于產業轉型能力;有的側重產業競爭力,基本都是沿著“技術創新→企業創新→產業創新”這一路線。可見,產業創新就是以企業為核心的突破既定的已結構化的產業約束,通過培養核心競爭力和構建新產業的過程。
2.決定和影響產業創新的要素
(1)內生性要素。決定工業化模式和進程的決定性內生要素主要有:供給與需求之間的關系;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對內生性要素的分析既強調要素量的影響,又重視要素品質的作用;既突出要素初始狀況,更強調要素間的流轉和相互作用。
(2)外生性要素。影響工業化模式和進程的外生要素主要有:①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一個地區的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對該地區產業結構的形成與變化有著基礎性影響;②環境因素,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法律、文化等環境因素;③偶然性因素,如重大事件和行為;④歷史發展的軌跡和習慣的路徑鎖定;⑤資源分配政策。
我們在研究產業發展模式的時候,既強調內生性要素的決定性作用和一般規律的軌跡,又重視外生性因素的耦合、習俗和歷史慣性的影響,某些新興工業化國家特殊的產業發展模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此。在非西方文化傳統的后發工業化國家,如果要對發達國家進行成功的經濟追趕,其制度創新過程可能要遵循與西方發達國家正好相反的路徑,這就是薩克斯、胡永泰和楊小凱的“制度發展的反向工程”。著名演化經濟學家費里曼(Freeman.C)就認為在現代英國很快被落后的德國和美國所超越的基本原因不是技術和人才,而是社會、文化、政治和經濟等制度僵化。從18世紀80年代~1929年,英國的資本積累率低于德國、美國和當時西歐一些“新興工業化國家”,1905年~1914年,國外投資占凈資本形成的50%,這嚴重地阻礙了新技術在國內的擴散和生產規模的擴張,這也就揭示了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兩種重要的科技制度創新出現在德國和美國而非英國。演化經濟學的開拓者凡勃倫(1915)把這種現象解釋為,德國把更發達的技術接過來,最徹底地應用于不受既得利益阻礙的環境中;而在英國,舊制度阻礙了新制度的產生,導致了原生性的新技術發展受到抑制。凡勃倫運用路徑依賴和累積因果原理說明了技術和制度如何交互作用導致了英國作為第一個工業化國家逐漸進入一種僵局,產生了制度上的“先行者劣勢”,從而為德國的制度創新提供了后發優勢。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發展中國家具有選擇性模仿甚至不模仿發達國家制度的后發優勢,國內著名演化經濟學家賈根良把凡勃倫的這種思想命名為“制度創新的后發優勢”(賈根良,2003)。另外,不同的產業發展模式也是在相互博弈中演進的,某些外生性因素往往在工業化進程中發揮著意想不到的作用。
3.只有產業創新才能突破趕超型模式的“困境”
產業創新是不同于趕超型產業發展模式,正如周振華(2004)在談到新型工業化所指出的,這是重大的路徑轉換,而不是一般的路徑改善,不僅僅是在重化工業的發展過程中導入部分新技術,而是要從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著手,是發展路徑的重大轉換。
就我國來講,產業創新是將中國的產業發展置于世界發展變化的主流趨勢來考慮,并根據其外部環境條件的新變化,把創新內容引入我國工業化進程之中。它帶來的不僅是經濟方面的改變,而且是社會和文化方面的變革,是一種新文明和新發展觀,是一種比工業文明更高級更深層次的物質生產力和物質生產方式,它帶來的是整個國家的創新。
產業創新改變重工業化過程中涉及的技術、資本、需求、供給以及資源稟賦的約束,改變現代社會主要建立在不可再生的礦產資源基礎上的生產方式。通過產業創新,開發、采用和創造出新的以可再生、可循環和持續利用、無污染和輕污染的潔凈物質資源為主要能源和材料的生產方式。
產業創新為產業結構升級提供方式上的可能性。產業結構升級是在更合理配置資源上進行的,否則人們就得不到更優質的產品和服務。這首先需要創新,既可以用大生產方式的經濟活動需要新的技術來實現,也可以通過組織創新來把個人技能優勢發揮出來為社會服務;還可以通過產品創新來代替小生產的經濟活動。這些都可以產生資源配置效率,也就是說,即使一般意義上的產業結構升級,也要伴隨產業的創新活動。
產業創新更是新產業形成的基礎。新產業是為了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而創造出來的,其活動以產品創新為主。這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直接面對消費者的創新,形成滿足最終需求的全新產業。第二種是面向中間需求的創新,其目的是為了提高產業的迂回程度,使生產更加自動化、精確化,這是由人們先生產出來工具,再用工具生產產品的過程,形成了工具——產品的鏈條。
三、走產業創新之路是我國的戰略選擇
1.確立“走產業創新之路”的戰略思想
產業創新是中國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這決定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能否持續,決定著中國到本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戰略目標能否實現,決定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能否成為現實,必須確立“走產業創新之路”的戰略思想。
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已先后制定了科教興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強自主創新能力、發展循環經濟及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等戰略和方針,應把這些政策和方針與“走產業創新之路”有機統一起來。產業創新需要技術、智力和人才支持,這都需要科教興國和自主創新來實現,產業創新是針對片面“重工業化階段”的弊端而提出的,可持續發展和循環經濟也正是體現這一主題思想。
2.做出技術和產業方面的新選擇
產業創新的著眼點在主導產業和根本性技術方面做出新選擇,即選擇電子信息、光機電一體化、新能源、新材料的技術和產業,要在整個經濟中提高能資源和源利用率,改變資源和能源的利用方式,實現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
3.提高產業創新能力,改善創新環境
提高企業再研發能力,增強創新動力。通過組建企業科技中心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形式,強化吸收、轉化、創造和新技術推廣能力。
增強技術外部響應度,持續推動創新。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規范技術交易市場,維護技術市場交易秩序,健全技術中介渠道和服務體系。
提升經濟自由度,加快創新擴散和產業轉移。組織大型的、涉及國際整體競爭力的創新活動,保障資源流動通暢,市場信號傳遞真實、及時和富有效率,促進技術創新較快擴散。重視技術來源和技術的選擇性,通過規劃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園促進國際和區域內產業轉移。
4.選擇先導地區進行率先實行產業創新的綜合試驗
如前面所述,產業創新是需要探索和創新的,創新必然存在不確定性和風險,特別是在我們這樣一個大國,必須慎重行事。為此,搞產業創新需要通過試驗和探索,選擇先導地區進行率先實行產業創新的綜合試驗。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