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歷史文化名城最重要的資源是無形的,或者說是借助于各種物質形態的文化遺傳表現出來的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和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歷史文化資源已經成為歷史文化名城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不盡動力源泉,對資本、技術、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本有相當的聚集功能,理應受到足夠重視。挖掘、發展和弘揚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遺產,形成地方特色文化或名城文化,是歷史文化名城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標志。
[關鍵詞] 歷史文化名城可持續發展城市特色城市形象
中國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廣闊的土地上,產生了許多各具特色的著名城市。這些城市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和光榮傳統,是歷史遺留給我們的珍貴財富。自1982年起,國務院將其中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具有重大歷史價值和革命意義的101座城市公布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這是阿我國保護歷史遺產、促進城市經濟建設與歷史文化協調發展的重大舉措,而如何使這些名城煥發文化活力和實現持續發展在,則是我們面臨的檢舉的歷史任務。長期以來,人們在界定歷史文化名城的內涵時,大都重于關注古建筑、遺跡等有形的歷史文化遺產。相應地,在討論歷史文化名城的命運時,主要關心和重視的是其現代化和快速發展,尤其是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在這一過程中如何有效地保護、開發歷史文化遺產。仿佛歷史文化名城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內涵、要求和特點與其他城市追求持續發展的惟一區別就是保護和開發物質形態的歷史文化遺產。事實上,歷史文化名城最重要的資源是無形的,或者說是借助于各種物質形態的文化遺傳表現出來的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和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因此,歷史文化名城的持續發展就具有特殊內涵:第一,歷史文化名城經濟層面的持續發展。第二,城市的個性及其持續延展。第三,充分認識歷史文化資源本身對歷史文化名城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一、歷史文化資源是名城追求可持續發展的進程中所面臨的最豐富的資源
對于大多數歷史文化名城而言,追求可持續發展所需的自然資源、物質資本和技術力量都比較貧乏,但有著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因此,挖掘、發展和弘揚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遺產,形成地方特色文化或名城文化,是歷史文化名城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標志。
歷史文化名城的文化資源包含著城市人們所創造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等系統。它是滿足人類生存和生活的物質需要的物質產品及其所表現的文化系統。物質文化系統體現著城市一定時期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反映了人和城市及其環境的關系,一般體現為顯而易見的物質形態。城市行為文化系統,是人們處理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關系的產物,體現為人們的個體活動和群體活動,如個體和群體的生活習慣、人際之間的交往和關系。城市制度文化系統是人類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所形成的社會規范體系,體現為規范化了的社會制度,如婚姻家庭制度、禮儀制度、地方習慣規約等。城市精神文化系統,是城市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思維活動和心理活動,是城市人們的文化心態及其在觀念上的反映,體現人們的價值觀念。這些文化系統之間既可以通過實物形態的景觀,也可以通過非物質形態的景觀,甚至于通過有形和無形的文化景觀交融于一體而表現出來。所以從這個方面講,歷史文化名城這幾種文化系統又可以分為兩大類系統,即有形的文化景觀系統和無形的景觀系統(又被稱為文化基質),這些共同構成歷史文化名城的文化遺產系統,構成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歷史特色。
歷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內涵是附著于城市自然景觀之上的人類活動的各種歷史形態,是城市歷史文化的綜合體,反映了一個城市的歷史特征,它包括名城空間格局、建筑風貌、文物古跡、風景名勝等,這些景觀一般能為人們的肉眼所感覺得到,物質形態較為具體,也容易形成物質形態上的區分,如詩情畫意的江南水鄉歷史名城,顯露的是小橋、流水、人家的恬淡風情;古城北京宏偉壯觀的空間形態、布局嚴整的城市規劃以及古樸典雅、氣勢磅礴的建筑,體現著歷史的厚重;無形的文化景觀即文化基質是不被人們直接感知的、無形的文化因素,是有形的文化景觀所表達的創作主體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表現為名城的生產方式、價值觀念以及民風民俗、宗教信仰、思想道德、人們的生活方式。除此之外,文化基質還表現為一種文化“氛圍”,“它離不開現實環境卻又是捕捉不到的抽象,它離開了具體卻又讓人能夠立即感受得到、體驗得到,并得以形成印象與記憶……它讓人們一步入這個城市,就有一種‘城市文化’的感覺和享受,它有感染性,是彌漫于城市空間的‘氣候’?!睔v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基質——深層內涵和本質特征可以透過文化景觀的物質外貌得到體現。
城市特色與社會生活和歷史風貌密切相關,它蘊含著人與社會的內在素質,反映了人類城市歷史的文化積淀。
二、歷史文化資本稟賦在城市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
與一般城市或新興城市相比,文化資源對歷史文化名城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具有更大的促進作用。但是有的地方,對歷史文化名城注重其文化底蘊,忽略其經濟源泉,這不利于它們充分發揮自身的特有作用。
經濟學已經充分地證明了文化資本對一個國家和城市長期經濟增長的解釋力。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血脈和根系,是一個城市的形象和窗口,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文化是由知識、信息、各種藝術組成的。知識是對 客觀事物的認識。人們掌握知識越多,勞動能力就越強。所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信息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各種事物的動態表現,人們收集、整理和傳播信息,有效地把握事物的動態,就為高效率地進行生產和經營、處理各項事務創造了有利條件;藝術的根本功能是增進人類的身心健康,因為勞動能力與身心健康也是互為條件的。一般說來,身心健康的人勞動能力較強,而健康狀況較差的人勞動能力也較差。從經濟活動的角度來看,文化是指人們所選擇與遵從的特定價值觀體系,它構成了人們的主觀模型。獲取特定的價值觀體系為每個人將來的生活提供極大的便利,它減少了人們在每件事上都需要做出分析判斷所消耗的精力和資源。從這一意義出發,人們所習得的能夠為其未來帶來收益的特定價值觀體系就被稱為文化資本,因為它是未來收入的資本化。
文化資本通過潛在地制約和影響制度安排、技術進步及物質利用來制約或促進經濟發展:首先,文化資本投資能夠促進人力資本投資。人力資本投資表現在人們對特定操作技能的掌握,體現在人們獲得“怎么辦”的知識;而文化資本則體現在人們獲得“為什么”的知識。林毅夫曾提出“意識形態是人力資本,它幫助個人對他和其他人在勞動分工、收入分配和現行制度結構中的作用做出道德評判”。因此,意識形態是能產生極大外部效果的人力資本。為此,任何政府都通過向意識形態教育投資來對個人意識形態資本積累進行補貼。其次,企業文化乃企業成敗的關鍵。企業是國家與城市經濟增長的微觀基礎,制約企業發展的因素同樣在國家與城市經濟增長中扮演重要角色。人類歷史上經濟革命的前提是文化資本的積累與擴展,同樣一些國家和地區的長期停滯則反映在文化資本的缺乏甚至減少。在經濟增長過程中,或許是文化資本的偶爾積累帶來了利潤,利潤吸引更多的人來迅速地學習或復制特定的文化資本,要想阻攔這種觀念的傳播幾乎不可能。當更多的人習得了特定文化資本后,該國家或地區的文化資本似乎被“鎖定”在一個獨特的路徑上并沿著這一方向持續擴展下去。而導致經濟增長的特定文化資本會進一步同各種相近的思想觀念混合在一起,自我組合,互相傳遞。有利于經濟增長的文化資本的自我強化行為推動著那些有機會進人增長軌道的國家,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人均收人持續地增長而且這一增長速度似乎并不會下降。 報酬遞增的特性使得文化資本具有很強的“溢出效應”,當一個群體中更多的人擁有相同的文化資本時,群體的規則就更容易遵循。如在一個市場中,人人都很講信用,則市場的整體信用程度就會提高。但是,這也隱含著這樣一個推論,在一個不講道德、欺騙成風的社會,整體道德水平一定是低下的。不僅如此,文化資本形成的長期性也導致了其改變的緩慢性。歷史研究表明,當外來文化與原有文化接觸時,外來文化要符合原有文化價值,或至少不與之沖突時,才可能比較容易地得到廣泛的接受。當眾人直接看到帶人新價值的改革可以有益于增進既成價值時,便比新的價值單獨出現容易被一般人接受。
對于一個特定的城市而言,“文化資本”具有特殊的資本意義:作為一個人格化的城市,城市人的行為文化,城市市民的社會行為規范與風范也具有“文化資本”屬性,城市群體的教育程度越高,個人文化資本越充分,市民的文明行為舉止就越有文化資本意義,因而使城市更具有文化魅力和文化凝聚力,進而能從高層面上創造經濟與社會價值。同時,良好城市市民社會行為風尚,本身就是“城市文化資本”意義上的投資環境,亦如有的城市提出的口號:每一個人都是投資環境。當然,城市作為一種社會關系與有機社會環境體,城市視覺系統的“文化資本”意義上直接的,通過城市視覺環境的美學價值、藝術價值、生態價值的創造所創造出的“最佳人居城市”,可直接轉化城市文化與社會資本價值,一個城市所具有的良好視覺系統,可以直接使市民得到生活享受,并必然成為投資者投資熱土和創業地,這是“城市文化資本”意義上不言而喻的。
具體到歷史文化名城, 歷史文化資本這一要素的獨特性和重要性在于,它是通過制約其他生產要素而起作用的。如它制約著對物質資本的選擇,表現在大量的禁忌阻止發展中國家去利用自己豐富的資源;文化資本要求技術引進同樣必須考慮與當地文化的融合;它還影響著人力資本的發揮,被管理學歸屬于“X效率”中;同樣,它對于制度選擇有著重要作用,可以說,歷史文化資本變遷決定了制度變遷。總之,無論在什么社會中,與生產活動和財富積累有關的價值觀念都將是決定經濟發展的程度和方向的重要因素。
文化資本對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推動力稱為文化力。歷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優勢必然也必須轉化為巨大的經濟發展動力,即具有強大的文化力??偠灾?,文化作用于人,不管有形還是無形,都影響著居民的文化素質,從而影響著經濟的發展。鑄造產品特色,擴大產品文化內涵。每一座 歷史文化名城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環境與社會條件下形成的。它們的文化都是有特色的文化。出產于歷史文化名城的各種產品——貨物與服務,或多或少都帶有那個城市的文化氣息。例如,四川省自貢市的井鹽,山東省曲阜市的孔府家酒等,都包藏特有的歷史文化內涵。一個產品,首先是實物構成,由眾多有形物質轉化而來;其次是科學技術含量、生產者的經營理念、消費者的價值觀念等文化因素的集合。這兩個部分,有的是實物成分多一些,有的是文化成分多一些,具體產品具體分析。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知識經濟日趨繁華,產品的文化成分必然日益增加。在這個意義上,新世紀中產品的文化內涵是否豐富,對其市場地位具有決定作用。產品的品牌形成過程是從知名度經信譽度到美譽度。從中看到,產品的文化內涵也是基本的和重要的因素??赘揖菩袖N全國及世界,酒的品質只是其一,重要的是人們看重孔夫子所代表的儒家文化。如果歷史文化名城的產品都能夠把自己的歷史文化精華傾注其中,不僅會大大提高產品的質量及其知名度、美譽度,而且還會反過來為歷史文化名城增光,拓展企業文化,增進經濟效益。歷史文化名城給企業提供的經濟與文化環境優于非歷史文化名城,因而企業的發展前景廣闊。正是這樣,企業無論對外開拓或引進技術和外資,都擁有更加便利的條件。企業是人們進行商品生產與經營的社會組織機構,人是企業活動的根本,人的活動是以文化為指導的,所以文化是企業的基礎。 歷史文化名城的豐厚文化底蘊,是企業文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如果歷史文化名城都哺育出若干與自己齊名的、享譽海內外的大型企業,不但名城經濟突飛猛進,全國經濟也會得到巨大利益。
三、歷史文化資源的資本化是歷史文化名城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途徑
把歷史文化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就是要以文化建設為基本途徑,實現歷史文化的資本化,進而促進經濟的持續發展。把地方特色傳統文化的繼承、保護和開發與產業體系的培育和發展相結合,以文化產業帶動相關產業,形成地方特色經濟新的增長點。從歷史文化名城的發展共性可見,形成初期是以經濟為基礎的,經濟推動著文化的發展。隨著文化的發展,文化又會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發展文化產業是把地方文化資源轉化為社會經濟資源的根本途徑。
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也需要核心競爭力:它依賴于城市的核心資源系統的開發與創造。傳統的社會關系中,城市的發展水平往往取決于城市的自然資源要素和交通區位優勢,亦可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從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意義上說,城市作為一個巨大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綜合體,其核心性資源已經不僅僅是自然資源,也不僅僅是技術和人才;還包括城市社會結構關系、社會競爭環境、城市政策、人才成長環境、人文環境和“城市文化資本”運作等,城市資源的任何一項發展不充分,都會影響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我們認為,良好的城市形象是歷史文化名城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如果一個城市的城市形象不好或城市生活的空間缺乏藝術創造,不僅城市自身會出現人才流失、資金轉移、城市缺乏信用等等社會問題,而且會直接影響外來人才、技術、資金和旅游者向城市的流進,我們日常所說的資金流、信息流、物流、人才流會流向其他城市。從城市形象的發展規律看,無論是城市地區內所屬企業、產品,還是城市所屬的壟斷性旅游文化資源,都與城市形象的提升息息相關。一個良好的城市形象可以使城市走出國界,走向世界,進而引導城市企業、產品、品牌和旅游資源走出城市,走向世界。而城市形象的塑造是通過城市的人才戰略、企業發展、資源創新、人文與自然景觀開發與城市文化傳統特色開發的整合而成,這樣既可以創造新的城市經濟、社會和文化資源,又可以直接使這些資源轉化成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效益,并形成新的城市經濟資本、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形成新產業發展資源、旅游經濟資源和整體發展資源。通過城市形象的塑造再創城市新型的核心性資源,這已經是一個既成事實,城市形象創新可以在更高層次上保護城市傳統資源要素,使其發揮更大的作用,由此可見,歷史文化資源的資本化過程就是歷史文化名城塑造城市形象的過程。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