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如何加快農產品流通,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借以解決農產品銷售難和實現農產品增值,增加農民的收入,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是舉國上下非常關心的問題。本文在分析我國農產品流通的現狀及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通過發展現代物流,解決農產品流通中存在的問題,提高農產品物流效率的具體對策。
[關鍵詞] 現代物流農產品流通信息化第三方物流
農產品物流作為現代物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國民經濟發展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講,當前影響我國農業發展的瓶頸正從生產領域逐漸轉入流通領域。由于我國傳統的農產品流通體制環節過多,每個環節運輸條件較差,從而導致大量的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發生腐爛、遺漏等等,損失很大。有數據表明,我國水果、蔬菜在采摘、運輸、儲存等環節上的損失率在25%~30%(以此比例計算,我國每年約有1億多噸果蔬腐爛掉,而發達國家的果蔬損失率則控制在5%以下,美國果蔬在物流環節的損耗率僅有1%~2%),產后糧食損失占總產量的12%~14.8%。專家認為,效率低下的農產品物流,正成為我國農業產業化進程和農產品流通產業發展中的巨大障礙,如何發展現代農產品物流是亟待研究的重點問題。
一、我國農產品物流發展現狀與問題
經過多年的改革發展,我國農產品物流體系逐步完善,涌現出多種農產品物流主體,農產品物流的基礎設施有了較大改進,交易方式向現代化方向發展,農產品流通的多重循環格局也初步形成。但是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農產品物流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中仍處于起步階段,仍以常溫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為主,農產品的冷鏈物流還沒有形成,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損失很大。據統計,中國糧食產后損失占糧食總產量的12%~15%,如能挽回此項損失的50%,可供2000萬人口消費4年,相當于開發數百萬公頃的“無形糧田”;我國每年在運送路上腐爛的果蔬3.7萬噸,可供養2億人的生活。此外,在農產品市場建設、物流主體的培育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容忽略的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困擾著我國現代農產品物流業的發展。
1.中國農產品物流整體處于低水平運行
2003年我國農產品物流總值為11261億元人民幣,同比發展增幅只有2.5%,農產品物流(不含農業生產資料物流)總值在社會物流總值的比重僅占3.81%,并且遠遠低于全國社會物流總值27%的增長幅度,與突出的高額農產品物流損耗和成本一起,反映出農產品物流發展的差距懸殊。
2.農產品物流專業化和社會化水平低下
在我國,名副其實的農產品第三方物流企業屈指可數,社會上對發展現代農產品物流的作用和意義的認知度和認同度至今較低。盡管物流主體呈現多元化趨勢,但總體看來,物流規模普遍偏小,競爭力不強,自營物流還占絕大部分,第三方物流發展比較緩慢。
3.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落后和效率低下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建設、農產品倉儲、交通運輸條件和工具、信息網絡平臺等公共和準公共設施仍然落后,從而導致了農產品流通成本高,流通效率低下。
4.重復建設現象嚴重以及管理水平低下
據統計,我國目前有各類農產品批發市場5000多家,但具備一定規模的市場數量有限,批發市場的管理缺乏相關法律法規的約束,標準化程度不高,農產品的檢疫監測手段不完善,給食品安全帶來隱患。
5.農產品物流各環節的信息化程度低下
由于小農經營的原因,我國農戶對于農產品生產信息的獲得主要還是依靠傳統的方式,其他諸如來自當地市場發布、政府部門發布、傳播媒體及網絡的都很少。當前,許多農產品市場沒有配備信息設備,相關物流信息網絡系統還處于空白,在物流服務企業中,僅有39%的企業擁有物流信息系統,絕大多數物流服務企業尚不具備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處理物流信息的能力,物流整體信息化程度低下。
6.農產品市場體系的功能難以有效發揮
我國農產品市場體系與發達的商品流通的要求相比,還存在著諸多問題。一是占據農產品流通主導地位的批發市場大部分都只是為交易的雙方提供了一個交易的場地,還存在著檔次低、功能單一、交易手段單一、服務與管理落后等諸多不足。二是市場主體發育程度低,農產品流通渠道狹窄。一家一戶分散的經營形式限制了農民的交易方式,難以承擔起市場主體的角色。
7.農產品物流專業化和標準化程度較低
當前中國農產品物流的專業化程度不高,標準化程度較低。一是各種運輸方式之間裝備標準不統一,物流器具標準不配套,托盤標準化沒有推行,包裝標準與運輸標準不配套,物流包裝標準與物流設施標準之間缺乏有效的銜接。二是中國農產品的質量衛生標準和市場內部的檢驗檢測體系尚未建立,進入流通的農產品質量偏低,缺少檢驗手段和食用安全保證。
二、發展現代物流促進農產品流通的措施
1.加強農產品流通的基礎設施建設
農產品流通的順利運轉,需要良好的基礎設施的支持,農產品流通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建設,農產品倉儲、交通運輸條件和工具等環節的設施建設等,并通過修建公路、提高貯存手段、發展農產品加工配送中心,盡快形成配套的綜合運輸網絡,完善的倉儲配送設施,先進的信息網絡平臺等,為現代物流的發展提供重要的物質基礎條件。對于農產品流通的基礎設施建設應進行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充分考慮農產品集散通道、各種運輸方式銜接以及物流設施的綜合配套。
2.培育和發展農產品流通的市場主體
應通過體制創新、改造、培育與壯大從事農產品物流主體,使其在農產品物流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加快原有農產品流通企業資產重組改革,改變目前規模小、服務單調和封閉運行的現狀,逐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向專業化、規模化和綜合化方向邁進。同時,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民合作運銷組織以及代理商、中間批發商等中介組織。
3.加快農產品流通的信息化建設
應把信息化建設作為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的重點來抓。目前,基于計算機網絡技術的信息管理技術的應用對整個農產品流通系統的運轉越來越重要,并已成為農產品流通中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同時,也是提高物流服務效率的重要技術保障。因此,應在原有農村經濟信息系統的基礎上,加強市場信息硬件基礎設施建設,實現生產者、銷售者計算機聯網,資源共享、信息共用,對物流各環節進行實時跟蹤、有效控制與全程管理。并逐步搞好農產品信息處理與發布工作以及市場信息咨詢服務。
4.加快農產品流通標準化進程
由于農產品的特殊屬性,使得農產品不可能和工業品一樣實行完全的標準化,然而物流裝備及技術標準化作為現代物流發展的重要前提,在農產品流通中引入標準化同樣可以加快農產品的流通速度。因此,在包裝、運輸和裝卸等環節,適應國內、國際貿易的要求,采用國際標準或通用的國家標準,推行和國際接軌的關于物流設施、物流工具的標準,如托盤、貨架、裝卸機具、條形碼、車輛、包裝、集裝箱等,不斷改進物流技術,以實現物流活動的合理化。
5.提高農民素質,增強現代物流意識
在農產品流通過程中,提高農民素質是在市場競爭中取勝的關鍵。因此,應通過教育、培訓,增強農民的市場經濟觀念,切實轉變單一運輸經營的觀念,徹底轉變“小而全,大而全”和自貨自運的經營模式。運用系統優化原理、最小總成本方法、供應鏈管理等物流方法改善農產品流通方式,提高運作效率,降低成本,促進農民增收。
6.完善政府對農產品流通的宏觀調控
要在堅持農產品流通的市場化改革的基礎上,逐步完善政府對農產品流通的調控。制定相應法規,逐步形成農產品流通基本法規與專業法規相配套的法律體系。根據國家和社會經濟安全的需要,根據國際經驗,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合理確定政府儲備的品種和規模。逐步強化運用價格杠桿、稅收杠桿調節市場供需的力度。對不同農產品,制定不同的價格制度。國家應根據農產品生產成本、經營費用及合理利潤等情況,制定出農產品的安全區,完善農產品的預警預報系統,提高農產品決策的時效性和準確性。此外,還需建立制度化、規范化的農產品儲備基金、風險基金。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