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全球化是經濟、政治、文化同構的全球化,國際間的文化差異與企業國際化過程的文化沖突早已是客觀存在的現實。企業國際化過程的文化沖突,有來自于風俗習慣的、有來自于價值觀念的、有來自于行為舉止的、有來自于自然環境的,表現形式也已多種多樣。隨著中國企業“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參與國際化的企業數量會不斷增加, 企業國際化過程的跨文化管理問題也愈加引人關注。本文從分析跨文化沖突問題入手,對企業國際化跨文化管理博弈方式進行探討,以期提高中國企業國際化過程中的跨文化管理水平。
[關鍵詞] 企業國際化文化沖突博弈方式跨文化管理
全球化是經濟、政治、文化同構的全球化,全球化競爭是一種綜合國力的競爭。據世界銀行的評估準則,綜合國力是指民族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協調發展的整體水平。而國際間的文化差異與企業國際化過程的文化沖突早已是客觀存在的現實。企業國際化過程的文化沖突,有來自于風俗習慣的、有來自于價值觀念的、有來自于行為舉止的、有來自于自然環境的,表現形式也已多種多樣。隨著中國企業“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參與國際化的企業數量會不斷增加, 企業國際化過程的跨文化管理問題也愈加引人關注。本文從分析企業國際化過程的文化沖突問題入手,對跨文化管理博弈方式進行探討,以期提高中國企業國際化過程的跨文化管理水平。
一、企業國際化跨文化沖突問題
世界經濟的一體化將會使企業既有的文化環境發生改變,而且隨著經濟融合速度的加快,文化環境本身就是一個很難界定邊界與國別的事情。因而國際間的文化差異與企業國際化過程的文化沖突是客觀存在的現實。文化沖突的表現形式也會多種多樣,有來自于風俗習慣的、有來自于價值觀念的、有來自于行為舉止的、有來自于自然環境的。所有這些構成了企業國際化過程的跨文化管理不同于一國文化管理的重大差異。所謂跨文化管理,是指管理者在不同的文化里,有效地協同不同文化對組織行為的影響,有效地與來自不同國家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良好的溝通。企業國際化跨文化沖突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文化內涵的認知差異
什么是文化?對于不同的國家,其認知是有差異的。按照荷蘭文化協作研究所所長G·Hofstede 教授的觀點,文化是同一環境中生活的人的“共同心理程序”。文化不是一種個體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的教育和生活經驗的許多人所共同擁有的心理程序。文化作為一系列觀念、習俗、規范和準則的總和是一個奇特的存在,它有自身的特性和運行規律。不同的國家、地區和民族就有不同的文化,正如哲學家帕斯卡在其《思想錄》中所說的那樣:“在比利牛斯山這邊是真理的東西,在比利牛斯山那邊就成了謬誤。” 根據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王教授的觀點,廣義的文化指一切人為的東西,只要被人動過的東西都叫文化。狹義的文化,即判斷事物好壞對錯的價值標準體系以及由此引起的志向、動力和激情。文化是個體的事情,文化就是個性,文化也是利益的本質。文化沒有高低之分,沒有對錯,只有差異,只有不同。
(1)文化的第一個作用是價值導向,它會把人整個一生的導向確定下來,使得一切都變成有意義的東西。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價值導向,很難說誰對誰錯。
(2)文化的第二個作用是事情意義的重要性的排序。
(3)文化的第三個作用是激發做事的志向,動力和激情。
2.文化傾向的影響差異
文化,涉及了人類生活的廣大方面。同時,文化又是一種積淀物,是一個大的群體通過若干代的個人和群體努力而獲取的。這些共同接受并采用的言行模式和溝通體式,使我們在某一特定的時間內,生活于具有一定技術技能、受到一定地理環境限制的社會之中。文化常以一種微妙的方式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并且滲透在各個方面。人們的行為是由其文化的若干方面決定的,稱為“文化傾向”。文化傾向一般涉及七個方面:世界觀、人性觀、人際關系、行為方式、思維方式、空間觀和時間觀。一種文化的傾向決定了其獨特的感知、語言過程與非語言過程的編碼與解碼。
美國學者戴維·A·利克斯曾指出:“大凡跨國公司大的失敗,幾乎都是僅僅因為忽視了文化差異這一基本的或微妙的理解所招致的結果?!泵绹芾韺W家德魯克也認為,國際企業其經營管理“基本上就是一個把政治上、文化上的多樣性結合起來而進行統一管理的問題。”國外管理學家的經驗表明,大約有35%-45%的跨國企業是以失敗而告終的,其中約有30%是由于技術、資金和政策方面的原因引起的,有70%是由于文化差異引起的。但對中國的大多數企業來說,卻不以為然。
3.思維方式的差異
從思維方式來說,中國人一般重視直覺、內省,重先驗理性與倫理精神。這種理性與實踐相脫離的思維方式,導致了中國人重整體、輕個體,喜歡作定性研究,不善于作定量分析。而西方人則比較注重實證經驗、邏輯推理,善于作定量化的分析。如美國人對任何事情都有條分縷析的習慣,這在企業管理中則表現為很強的分工意識;美國民族熱衷于實際效用,而不關心崇高的理想,這都可以從實用主義這一美國的民族哲學中找到合理解釋。如果說日本式的企業管理是因為強調團體精神、強化企業內部員工的團結奮斗、集團競爭精神,因而很少有內耗的話,那么美國式的企業管理則是因為企業內部職責明確、制度嚴密,再加上美國人有很強的憲法意識,所以也很少有“扯皮”與“窩里斗”現象。在中國則明顯不同。中國傳統的以家庭為中心的小農經濟生產使社會長期處于分散狀態。合作精神只體現在家庭和以血緣、親緣、地緣為主體的組織中,而不是體現在集體和社會的組織中。由此,就產生了狹隘的地方意識和幫派體系。因此,中國企業管理中的扯皮,對于生活在西文的人們來說,感觸特別深刻。
二、企業國際化跨文化管理博弈方式探討
現代博弈論以其理性的分析原則、戰略性的宏觀視野以及精確的分析手段,在眾多理論之于實踐的分析工具中脫穎而出,為我們認識和解決企業國際化跨文化沖突問題,進而科學地設計出適合中國企業國際化跨文化管理模式提供了一個較為完備的理論視角和分析途徑。企業國際化跨文化管理博弈,雖然因參與者的數量、發生目標導向交互作用的程度不一,導致實際情況更為復雜,但從宏觀面來看,會出現三種博弈方式:即負和博弈、零和博弈和正和博弈。
1.負和博弈
由于缺乏跨文化管理的良好路徑,無法解決中國企業國際化過程的文化沖突問題,結果是中國企業國際化整體運行受損,參與者都沒有所得,或者所得小于所失,多敗俱傷。“博弈論”把這種情況叫“負和博弈”。負和博弈是一種非合作博弈。由此不難看出,“負和博弈”的結果會使中國企業國際化過程的文化沖突更趨激烈。
2.零和博弈
所謂零和博弈,就是指博弈參與者中一方獲得的收益必然是另一方的損失,即各博弈方得益之和為零。在零和博弈中,各博弈方決策時都以自己的最大利益為目標,結果是既無法實現集體的最大利益,也無法實現個體的最大利益。零和博弈也是一種非合作博弈。企業在國際化過程中首先需要尋找超越文化沖突的企業目標,以維系不同文化背景的員工有一個共同的行為準則,這是企業在國際化過程中所必須解決的問題。由此不難看出,“零和博弈”的結果,也會使中國企業國際化過程的文化沖突無法消除。
3.正和博弈
所謂“正和博弈”,就是指博弈雙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或者至少是一方的利益增加,而另一方的利益不受損害,因而整體的利益有所增加。正和博弈亦稱為合作博弈,博弈采取的是一種合作的方式,或者說是妥協的方式。妥協是一種文化或一種文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為貴”,“中庸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包含有妥協的意思。市場關系實際上也是一種妥協的關系,市場制度也是一種達成妥協的制度。因此,妥協也是中國企業國際化過程中文化教育的重要內容。解決中國企業國際化跨文化沖突問題,需要從“負和”、“零和”走向“正和”。但要真正走向“正和”,的確需要企業國際化各方有真誠合作的精神和勇氣,有時候“犧牲”自己的利益往往比與其他成員一起“并肩作戰”更難?!皥F隊”精神并不僅僅是“團結向前”,更重要的是能夠共同全力以赴地為實現企業國際化的最終目標而主動付出。
三、結論
1.國際化是企業實現發展戰略的手段。據統計,我國在境外有投資企業6000多家,遍布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經成為發展中國家中最大的對外投資國。中國一批批企業從創業到發展,一批批優秀企業茁壯成長,成為中國企業的標桿,也誕生了像華為、中興、海爾、聯想這樣的跨國發展的優秀企業群體,成為中國企業國際化的先驅者和探索者。
2.中國企業國際化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中國企業進入全球市場,尋求資源最優化配置,追求發展和規模擴大乃至建立全球競爭力的必然選擇。但世界經濟的一體化將會使企業既有的文化環境發生改變,而且隨著經濟融合速度的加快,因而國際間的文化差異與企業國際化過程的文化沖突是客觀存在的現實。無論從文化制度建設視角,還是從企業國際化視角,中國企業國際化將漸入“正和博弈”的新階段。如何解決中國企業國際化跨文化沖突管理問題,已成為推進中國企業國際化的邏輯起點,國際化過程催生了基于合作博弈的中國企業國際化跨文化管理的不斷創新探索。
3.對于中國企業來講,雖然其國際化過程中的文化沖突與摩擦將會繼續發生,但通過有效的跨文化合作博弈管理,實現企業文化整合、不同國家與區域市場的文化融合,就能夠巧妙地彌合差距——無論它屬于文化上還是地理上,企業國際化的跨文化管理問題也就會迎刃而解??缥幕芾淼闹行娜蝿站褪墙鉀Q文化沖突,從“負和”、“零和”走向“正和”,以實現文化整合和文化與經濟的協調。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