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建立了多層次港口物流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采用了特爾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專家主觀因素的影響,得出了環渤海地區港口物流競爭力的排序。
[關鍵詞] 港口物流競爭力模糊綜合評價
環渤海地區是日益活躍的東北亞經濟區的中心部分,也是連接歐亞大陸橋距離最短的東部起點。在經濟全球化和中國對外貿易猛增的大趨勢下,這個地區巨大的發展潛力開始顯現。環渤海地區的港口較多,發展港口物流,帶動其腹地的經濟發展勢在必行。
一、港口物流及其競爭力內涵
港口是一個貨物的集散地和各種貨物運輸載體的換裝點,是水運貨物流動的“服務區”。可以說,它是水路、陸路、鐵路等運輸的起點和終點。它作為一個從事裝卸、搬運、儲存以及加工的場所,其生產運作所形成的物流,就成為港口物流。
港口為了吸引更多的物流市場份額,不斷地改善港口基礎設施、提高服務水平、拓展物流服務項目、加強管理等,使其在與其他港口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這就是港口物流競爭的內涵。
本文中,港口物流競爭力的內涵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1)港口物流營運條件。包括港口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班輪密度及航線覆蓋面;(2)港口物流發展環境。如果腹地經濟水平及其商業運作能力強,臨港工業發展又能達到一定的水平,對港口物流的發展能起到推動作用;(3)港口物流硬件條件。泊位和航道水深標志著一個港口的承運能力,裝卸設備能力和庫場容量是港口開展增值服務的基礎;(4)港口物流服務水平,主要是港口作業率、物流增值業務發展水平、客戶滿意度;(5)港口物流持續發展能力,表現為年貨物吞吐量的平均增長率和船舶平時在港延時。
二、構建港口物流競爭力指標體系
根據上面分析,可以構建港口物流競爭力指標體系圖。并且,按照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的系統性、導向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則,將港口物流競爭力表示為五大狀態指標,每一狀態指標又分若干要素指標,通過這些指標間的影響,以及指標與要素之間的關系,構建港口物流競爭力的多層次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表1 港口物流系統指標體系
三、構建港口物流競爭力綜合評價系統
首先邀請專家六名,其中兩位是港口物流方面的專家學者,還有三位來自物流企業的領導層,最后一位為從事港口運輸的卡車司機。
運用特爾斐法對一級指標的權重進行確定,步驟如下:
第一步,由各位專家在給定的值域內(1-10分)就指標的重要性評分。則第i位專家對第j個指標的重要性評分為為專家總數; m為指標總數。第二步,確定專家的資信等級,表示第i位專家的資信等級為。其中表示專家很熟悉被評價的內容(專家學者),表示專家較熟悉被評價的內容(物流企業的領導層),表示專家不太熟悉被評價的內容(卡車司機),且令;通過上面的分析,得出第項指標的綜合重要性評分為: ,標準化處理后為:。第三步,采用上述方法確定第二級指標權重。設為j大類指標項下的一個要素指標,則為i專家對j大類l小類指標的重要性評分值,則:,標準化處理后為:,指標權重的絕對值為:。
各層次評價指標的權重如表2所示:
表2 各層次指標權重
四、對港口物流進行綜合評價
利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港口物流進行評價可以把前面專家評價法所得的權重具體化,得出綜合評價的分值。該方法能較好地適應港口這樣復雜的大系統,且與定性為主的港口物流競爭力指標體系相協調。
(1)確定評價因素集合U,即定性指標體系中的要素指標;(2)確定評價尺度集V。設評價結果為:差、及格、好。所以用代表因素得分的等級,便可得出;(3)確定評判矩陣反映評價因素U和評價尺度V之間的模糊關系。式中:為評價第i個因素得分為的專家數/參與評價的專家人數;m為評價因素數;n為評價等級數;(4)根據特爾斐法的計算結果,得模糊綜合評價法的權重項量A,;(5)計算模糊決策集S。評價方案的綜合評價向量是評價因素的權重A和R的合成;(6)計算方案的綜合評價得分,。
仍然邀請上述專家,根據港口物流競爭力定性指標體系中的各項對環渤海地區各港口進行打分,其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港口物流競爭力綜合評審表
環渤海地區各港口的綜合得分及排名如表4:
表4 環渤海地區各港口綜合得分及排序
五、評價結果分析
本文運用特爾斐專家打分法對環渤海地區港口物流競爭力的各項因素指標進行了數量分析,但其結果容易受專家主觀因素的影響,為了克服這一缺點,本文又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從一定范圍克服了專家主觀因素的影響,得出環渤海地區各港口綜合競爭力的具體得分,使結果具有一定的客觀性。
通過表4,根據聚類分析法可看出,大連港屬于物流競爭力較強的港口,其得分較其余港口高,因此,大連港應該作為環渤海地區重點發展的港口。青島港和天津港較大連港,物流競爭力稍弱,但比環渤海地區其他港口,還是具有一定的競爭力,并且其物流的競爭能力有向大連港靠攏的潛力,如果建設得當,將會成為環渤海地區的一流港口。秦皇島港、營口港和煙臺港的物流競爭力較弱,但其可以和大連、青島和天津港合作,隨著我國國際貿易不斷增加,集裝箱化和船舶大型化趨勢的不斷發展,共同促進整個環渤海地區的經濟發展。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