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當前陜西省收入分配差距持續擴大,對經濟和社會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本文試圖分析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對需求結構和要素供給結構進而對陜西省產業結構演進產生的影響,來尋求推進產業結構升級,縮小分配差距的協調機制。
[關鍵詞] 收入分配差距需求結構要素供給結構產業結構演進
一、陜西省收入分配差距現狀
改革開放特別是近幾年來,隨著陜西省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總體上得到較快提高,但城鎮居民之間、不同行業之間、不同地區之間、城鄉居民之間收入分配差距持續擴大的態勢未能明顯緩解。
1.城鎮居民高低收入戶收入差距擴大
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調查分組數據(按戶人均收入由低到高,將全部調查戶分為五組,即低收入戶20%、中等偏下戶20%、中等收入戶20%、中等偏上戶20%、高收入戶20%)顯示,陜西省2005年城鎮居民家庭中高收入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5311.26元,低收入組家庭為3407.57元。城鎮居民家庭高低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由2000年的4.06倍,擴大到2005年的4.49倍。
2.不同地區之間收入差距擴大
以陜西省西安市和商洛市為例,2005年西安市單位從業人員平均報酬為17503元,商洛市為10221元,二者相差7282元,而同一數字在2000年僅為2884元。
3.不同行業之間收入差距擴大
據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西安市平均勞動報酬最高行業(信息運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從業人員的平均報酬是最低行業(住宿和餐飲業)的3.47倍,而同一數字在2000年僅為2.13倍。
4.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
據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陜西省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8272元,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052元,二者相差6220元,而同一數字在2000年僅為3654元。加之城市居民享受的各種保障和福利,城鄉居民實際收入差距還要更大。
二、收入分配差距對產業結構演進產生的影響
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史表明,經濟發展一方面是國內生產總值、國民收入等經濟總量的不斷增長;另一方面則是與總量增長相伴隨的產業結構不斷由低級向高級化演進。產業結構的升級與變遷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主旋律。英國著名的經濟學家考林·克拉克(Colin Clark))在威廉·配第(Willian Petty)研究的基礎上,1940年提出了配第——克拉克定律: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勞動力首先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進而再向第三產業轉移;從勞動力在三次產業之間的分布狀況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比重逐漸下降,第二產業特別是第三產業勞動力的比重則呈現出增加的趨勢。
從產業結構變動的要素層面看,影響產業結構變動的因素包括社會需求結構的變動、供給結構的變化、供求間相互關系的變化,我們用圖1表示這種關系:
圖
從圖中可以看出收入分配結構的變化通過兩個方面影響產業結構演進,一是不同收入水平決定了消費者的不同選擇,他們共同構成經濟中的需求結構;二是收入水平的不同導致生產要素在社會中的不同流向,形成要素供給變動,二者共同引起產業結構的變動。
1.收入分配結構——需求結構——產業結構
居民的全部消費需求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基本消費需求,即居民為了滿足基本生活需要的消費需求;另一部分是在滿足基本生活需要基礎之上的發展型、享受型需求。工業化的歷史表明,需求結構的變遷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產業結構的演進方向。收入分配差距過分懸殊使一個國家或社會的產品及勞務必定主要圍繞富人需求,有限的資源及投資將主要流向高檔消費品和奢侈消費品生產部門及相關第三產業,并形成畸形擴張。與此同時,由于多數人收入低下、需求不足,滿足多數人生活需要的輕工業部門以及以輕工業部門發展需求為基礎的工業部門必然相對萎縮。
(1)陜西城鄉居民消費傾向有逐年下降的趨勢
消費傾向可用居民收入中消費部分所占比重來表示。隨著我省居民收入差距的逐年擴大,在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的作用下,高收入者雖有支付能力卻無消費欲望,低收入者雖有消費欲望卻無支付能力,導致消費市場難以啟動,制約了產業結構的升級。考察陜西城鄉居民的平均消費傾向,1996年至2005年城鎮居民分別為0.843、0.865、0.839、0.849、0.835、0.846、0.849、0.832、0.831、0.804,農村居民分別為0.942、0.946、0.840、0.798、0.851、0.876、0.934、0.868、0.866、0.923。可知,陜西城鄉居民的平均消費傾向總的變化趨勢是下降的,并且農村居民的消費傾向高于城鎮居民。2005年陜西省不同層次收入家庭的平均消費傾向分別為低收入戶1.02、中等偏下戶0.91、中等收入戶0.86、中等偏上戶0.83、高收入戶0.69,由此可見,收入越高消費傾向越低,除了高收入組以外的其他四組平均消費傾向均高于全省平均數0.80。收入差距擴大,高收入者消費傾向下降,低收入者無力消費,直接影響我省整體消費水平的提高。
影響消費傾向變動的因素有多種,弗里德曼在“永久收入假說”理論中認為消費應當主要取決于永久收入,消費和永久收入成正比,并強調消費取決于人們的預期。所以,現期可支配收入及其對未來收入和支出的預期,是影響消費傾向的首要因素。從陜西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情況看,隨著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深入,影響預期收入的不確定因素增多而預期消費卻明顯上升。減少當前消費,增加儲蓄已成為普遍現象。從2001年至2005年,城鄉居民年末人均儲蓄存款分別增長16.1%、19.2%、19.5%、16.5%和19.4%。居民之所以把錢儲蓄起來而不消費,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社會保障不到位。據調查,與過去相比,城市居民對社會保障制度滿意度僅為37.9%,對醫療保障制度滿意度為43.6%,都未超過半數。而占人口總數62.8%的農村居民幾乎享受不到社會保障。
(2)陜西省城鎮居民支出結構
根據2005年陜西省城鎮居民住戶調查不同收入組支出結構資料,可以看出,2005年陜西省城鎮居民低收入家庭恩格爾系數比高收入家庭高14個百分比,高收入水平組以下四組的恩格爾系數均高于全省平均數。總體來說隨著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家庭消費支出中食品和衣著支出比重降低,而居住、雜項商品和服務、醫療保健、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交通和通信六類支出比重提高。消費需求的大小取決于收入及分配狀況的合理與否,財富分配不均導致醫療保健、教育文化娛樂服務、交通和通信類消費市場疲軟。
(3)農村居民消費滯后于城鎮居民
到2005年底,我省農村家庭耐用消費品的擁有量雖然不斷增加,但與城市家庭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農村居民消費滯后于城鎮居民。在城市,大件家電已趨于飽和,但在農村,由于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相對較低,抑制了農民的消費。農村居民擁有彩電、洗衣機、電冰箱整體上尚不及城鎮居民20世紀90年代初期水平,在空調、家用電腦、移動電話等新型現代化用品上,農村居民更是望塵莫及。
2.收入分配結構——要素供給結構——產業結構
數據顯示,2005年陜西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每戶的就業面只有49.32%,平均每一就業者的負擔系數高達2.02人。從分組的情況看2005年低收入戶戶均就業人口數為1.46人,高收入戶為1.51人,低收入戶平均每一就業人口負擔人數為2.61人,高收入戶為1.74人。可見,低收入戶就業人數少、負擔重,這也是其收入增長緩慢的一個原因。據統計80%以上城鎮居民家庭的收入主要來源于就業所獲得的勞動報酬,因此城鎮居民就業狀況的好壞將直接影響整體收入是否能持續穩定增長。近幾年我省城鎮登記失業率逐年上升,已從2000年的2.7%上升到2005年的4.2%。失業人員的不斷增加,使居民收入難以形成穩定的增長機制,并將擴大低收入人員的數量,使低收入群體收入增長速率相對緩慢,在很大程度上導致收入的貧富差距繼續拉大。
按照美國產業經濟學家庫茲涅茨工業化劃分的一般模式,第一產業比重在20%以下,第二產業比重高于第三產業并在產業構成中占最大比重,則工業化進入中期階段。體現到就業結構上,就是第一產業勞動力大量向第二、三產業轉移。根據2006年陜西統計年鑒計算,2005年陜西省第一產業從業人員的比例為49.3%,而產值比重只有11.9%,同時二、三產業比重分別為50.3%和37.8%,說明陜西省目前處于工業化發展的中期階段,會有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轉移。農村勞動力轉移,可以分為農村內部轉移(鄉鎮企業)和農村外部轉移(外出打工和外出創業)兩種情況。內部轉移在產業分布上,是第一產業向二、三產業的轉移。到2003年6月底,全省已轉移的農村勞動力518萬人,占全省農村勞動力總量的38%。第一、二、三產業就業人數構成從1978年的71.1:17.9:11.0轉變為2005年的49.3:18.6:32.1,第一產業排擠出大量剩余勞動力,就業比重大幅下降達21.8個百分點,而第二、三產業分別上升0.7個和21.1個百分點,逐步成為吸納勞動力的主導產業。陜西農村外出從業的勞動力中,從事建筑業的最多,其次是工業,再次是批發與零售業。
相對于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我省就業結構調整仍顯滯后。2005年,全省第一產業就業比重為49.3%,遠高于美國現代化學者英克爾斯(A.Inkeles)提出的實現現代化的30%的農業就業比重最低標準,勞動力轉移的地區差異十分顯著。陜南陜北地區雖然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但文化素質偏低,勞動力就業門路窄,絕大部分停留在第一產業,其余農民也只能向二、三產業中的簡單勞動上轉移,收入低,就業不穩定,容易形成勞動力轉移中的逆向反復,不利于農民收入的增長。
三、建議措施
陜西省收入分配差距通過社會需求結構和供給結構兩個傳導鏈對產業結構演進產生影響,因此當前需要從兩方面著手解決由于收入分配差距過大對產業結構產生的影響,即一方面促使產業結構升級,另一方面積極尋求減輕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負面影響的協調機制。
1.調整優化區域產業政策,促使產業結構升級
應充分考慮陜西各地區的具體情況,準確地選擇好各地區的優勢產業,努力培育優勢特色產業,構建科學、合理的,與區域、全國、國際市場相融合的產業結構,以較快的速度提升產業的技術水平,進而使經濟實現穩健、持續、高速的發展,應是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的首要任務。產業結構調整既要注重改善消費結構,也要注重調整生產結構,特別是要注意解決服務性產業在供給結構和消費結構中的比例偏低、加工工業產品中低檔次比重偏高的問題,以促進生產和消費結構的銜接;既不能忽視傳統消費品的增長,更要注重培育住房、家庭汽車、旅游等新型消費,培育不同層次和不同收入人群的消費熱點;既要重視城市居民的消費升級,也要重視啟動農村消費市場。在調整產業結構升級的過程中,要加快第三產業發展的步伐,提高第三產業的層次和水平,把第三產業中的勞動密集型與資本密集型產業結合起來,以及把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結合起來。
2.積極尋求減輕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負面影響的協調機制
建立合理的社會收入分配結構就是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擴中提低”有利于促使市場需求鏈和產業供應鏈相吻合。中等收入者的收入穩定,有比較好的收入增長預期和提升消費水平的欲望,邊際消費傾向明顯,能隨社會產業結構變化相應調整消費結構,是保持內需增長的強有力支撐;結合產業結構、所有制結構和企業規模結構的調整,協調推進就業結構調整,以開辟農民增收來源,促進農民致富;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以非公有制經濟部門為重點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提高保障能力,構筑社會保障安全網。逐步縮小城鄉社會保障水平的差距,除繼續完善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外,將加強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上升為農村反貧困的重要策略,增加對農村社會保障的財政支付;收入差距擴大的實質是低收入者收入低、收入增長慢,政府可以通過稅賦調節和財政轉移支付手段協調城鄉、地區、行業和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分配關系,實現收入在不同收入階層共同增長,帶動全社會整體富裕程度上升。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