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改革開放二十幾年市場經濟在國內已基本趨于成熟,而企業采購是現今市場經濟下一種最重要的主流的采購,而控制采購成本對一個企業的經營業績至關重要。采購成本下降不僅體現在企業現金流出的減少,而且直接體現在產品成本的下降、利潤的增加,以及企業競爭力的增強,降低成本就意味著增加利潤。
[關鍵詞] 物資管理利潤采購成本控制
中國經濟近十幾年平穩高速的發展,使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加之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不斷深入,這必然導致全國及全球各企業間的競爭不斷加劇。各企業為了在競爭中爭得自己的一席之地,立于不敗之地,必然努力使本企業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以便在市場中不斷增強競爭力。就理論而言,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是增強產品競爭力最有力和最直接的手段,這就需要企業通過提高技術水平和內部通過挖潛來降低成本,所以如何降低成本就成了各企業努力尋求的目標。其中,采購成本在產品成本的構成中占有很大比例,達到25%~75%之間(因企業產品結構有所不同),這就為企業降低采購成本留下非常巨大的空間。因此,企業應該努力在降低采購成本上下功夫。關于企業采購成本控制,世界各國的理論界已有較為詳細的研究,各企業經過這么多年的探索,根據自己不同的情況, 有了不少成功的經驗但在理論方面還需進一步完善。
采購是現代物流管理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物流一詞最早出現在美國,美國人阿奇·蕭在《市場物流中的若干問題》中,提出物流是創造需要不同的一個問題,并提到“物資經過時間或空間的轉移,會產生附加值”。1929年著名營銷專家弗萊得·E·克拉克在他所著的《市場營銷的原則》一書中,將市場營銷定義為商品所有權轉移所發生的各種活動,包含物流在內的各種活動,從而將物流納入到日常經營行為的研究范疇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對軍火等進行戰時供應中,先采取了物流管理,對軍火的運輸、補給、屯駐進行全面管理,從此,物流逐漸形成獨立的學科。在20世紀60年代,當西方管理科學的重心開始從生產領域轉到非生產領域時,實體分銷管理的概念開始形成并受到重視,當時被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稱為經濟增長的“黑暗大陸”是降低成本最后邊界,是繼降低資源消耗,提高勞動生產率之后的“第三利潤源泉”。第一本專門針對采購的書《鐵路用品的解決對策—采購與處置》在1887年出版,作者美國馬歇爾·柯克曼。供應管理或供應鏈管理通常是指采購部門為更好的更能迅速作出反應的供應商所作出的努力。馬克·基奧曾說過這樣話:“優秀的采購企業能力幫助供應作的更好”。約翰·科洛那1992年在美國國家采購管理協會國際會議上說“企業要監督資源,從地球母體到最終用戶“的全部流動過程。
孫中山主張“貿暢其流”,可以說是我國 “物流思想的起源”。新中國自建國以來,面臨著發展經濟提高綜合國力的要求,這就對國內后勤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作為后勤保障中最重要的經濟活動之一的采購活動的發展在中國主要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
(1)首先是上世紀50年代初期,新中國建國以來根據當時的歷史條件,主要參照前蘇聯為代表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模式。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模式不是按照有利于最大限度在合理利用有限資源,而是對有限的資源進行分配。對于整個生產過程來說有多少計劃指標企業就進行生產多少,而不是需要對企業效益進行認真地核算,這對于當時的經濟體制是能適應的。但進入80年代初期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時期,這樣就越發顯出計劃經濟與中國改革開放不相適應,這就迫使各企業要改變過去的思想,必須認真核算本企業的效益,而從實際上講降低成本就是提高效率。只有這樣才能在市場中提高本企業的競爭力。降低成本就是提高效率。只有這樣才能在市場中提高本企業的競爭力。降低成本也就成了各企業日常工作中最重要的努力方向之一。
(2)中國經濟發展進入90年代后,特別是黨的十六大召開提出中國將堅持不懈地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越來越規范化的市場競爭中,人們對已屬于企業生經營過程后端的銷售做了很多研究。但對企業前端的采購及其采購成本的控制卻略顯研究不足。這就使企業降低產品成本顯得后繼乏力。事實上,在全球范圍內工業企業的產品及其成本構成中,有60%以上是由采購成本而來的,可以說采購是企業經營的一個核心環節,是企業獲取利潤的重要來源。越來越多的企業已將采購和降低成本管理作為企業一項重要戰略任務。并不斷加強采購管理以降低成本,提高運行效率和效益。
控制采購成本難點環節是,由于企業采購工作中人為因素添加太多,導致控制采購成本的目的很難達到,所以采購成本的控制就需要對這中間的人為因素制定相應的制約措施。但又不可此而造成裹足不前,國內某些企業存在一種現象即“一抓就死、一死就放、一放就亂、一亂就抓”,要盡量避免掉入這個怪圈,用制度和手段去約束、指導人們行為在合理科學的范圍內為企業創造更高的效益。制定一個行之有效而以強有利的制約機制也就成了各企業管理者努力尋找的方向,筆者認為采購成本的控制即可使企業效益得到提高。也就是企業的另一個利潤源泉。因此嚴格控制采購成本也就成了各企業提高利潤而競相采用的方法。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采購活動關系到經濟生活中的各個領域,而有關采購成本的控制也就牽扯到國民經濟各個方面,而采購成本控制得好壞也就直接影響到各個流通領域單位產品成本的高低,從而直接影響到產品在市場中競爭力的高低。由此,采購成本高低可關系到企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生死存亡。所以世界各國和國內各企業均在尋找一種即可實現合理采購而又以最低價格來實現其目的,從而實現現金流動加快,采購成本降低來提高經濟效益。控制好采購成本并使之不斷下降,是一個企業為降低產品成本,增加利潤的重要直接手段之一,控制好采購成本,不僅僅能節約成本同時也是企業的利潤之一。在市場中有較強競爭力來維持企業長久地擴大再生產的目的,從事經濟管理的人員更是夢想用最少的錢來實現最大化的效益。所以采購成本的控制在現今至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必將是各企業積極探索的一個主要方面之一。采購成本的控制不僅具有非常大的現實意義,還具有非常深遠的社會意義。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