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國家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的政策效應逐步顯現,東北地區尤其是遼寧的經濟發展勢頭非常強勁,遼寧有望成為繼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地區之后全國經濟發展的第四增長極,其打造國家新型產業基地的區域發展戰略格局已初步形成。依托并大力推進裝備制造業聚集優勢是遼寧建設國家新型產業基地,成為新的經濟增長區域的重要途徑。
遼寧特別是沈陽具有雄厚的裝備制造業發展基礎和優勢,是中國現代工業發源地之一。遼寧的裝備制造業一半在沈陽,而沈陽的一半在鐵西。作為有著近一個世紀工業文明史的鐵西工業區,在“一五”“二五”時期就已成為國家重點重化工業基地,不僅創造出中國工業史上500多項第一,更有“共和國裝備部”和“裝備制造業之都”的美譽。目前鐵西區內裝備制造企業產品共有90大類,1000余個系列,近萬個品種,裝備制造業產值已占全省的22%以上。可以說,鐵西代表著遼寧裝備制造業發展的整體水平,是遼寧建設國家新型產業基地的核心區域。同時,經過近幾年的超常規發展,鐵西初步走出了一條改造振興的新路,成為老工業區成功改造的典范。現在,區內裝備制造企業大量聚集,擁有沈陽機床集團、沈鼓集團等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內“排頭兵”企業,吸引了美國GE、日本三菱等3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在此投資建廠。而且,國家高度重視以鐵西為發展龍頭的沈西工業走廊建設,其重大戰略意義和極強發展后勁對于形成符合國家新型產業基地要求的區域發展格局,迅速提升遼寧中部城市群的整體經濟實力和對外開放水平,具有集中輻射和引領帶動作用。因此,找準相應的對策措施,加速推進以沈陽鐵西為龍頭的裝備制造業聚集區建設,在“十一五”時期,將鐵西打造成具有較大規模體量、產業結構合理、自主研發能力較強、具有世界影響的現代裝備制造業基地,是遼寧建設國家新型產業基地的最佳依托。
積極推動綜合配套改革和制度創新,為裝備制造業聚集提供更加良好發展環境。要推進裝備制造業這一關系國民經濟和國家安全的戰略性基礎產業的聚集,首要任務就是要形成具有布局相對集中、企業關聯度較大的產業聚集地帶,在具備聚集效應的基礎上,進一步激發創新、配套協作等其他效應的顯現。積聚并釋放這些產業聚集優勢,需要國家、省市政策的大力扶持,為裝備制造業聚集提供最根本保證。國家制定的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的重大決策以及沈陽市將鐵西區與沈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合署辦公的戰略舉措,為鐵西老工業區的再次騰飛、裝備制造業的高度聚集創造了基礎條件。近幾年,國家又給予了東北等老工業基地很大的政策支持,豁免了企業歷史欠稅、幫助重點企業股權、債權進行“縮水回購”,并且擬命名沈陽市鐵西區為“國家振興老工業基地示范區和裝備制造業發展示范區”。這一系列優惠政策進一步減輕了企業負擔,優化了企業資產,為裝備制造業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撐,注入了強勁動力。為進一步加速裝備制造業發展,建議把以鐵西為發展龍頭的沈西工業走廊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列入國家“十一五”發展規劃,并將規劃建設面積達850平方公里的沈西工業走廊與上海浦東和天津濱海新區一樣,確定為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鐵西可利用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制度創新條件,在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企業產權制度、金融制度、用地制度等方面進行大膽改革與創新,為促進裝備制造業的聚集和加速發展,提供體制機制保障。此外,還應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采取政府投入、商業化運作等多種形式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在交通、運輸、能源等各方面為裝備制造業聚集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滿足招商引資與入區企業建設、生產的基礎需求。
全面擴大對內對外開放,繼續吸引裝備制造產業加速向鐵西聚集。國內外許多地區的成功發展經驗表明,通過全面開放把特定類型產業在區域內聚集起來,充分發揮后發優勢,是發展區域經濟最有效的辦法之一。日本東京的裝備制造業集群、印度班加羅爾的軟件產業集群、我國珠三角地區的電子信息產業聚集區,都是通過全面開放促進產業聚集的發展模式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鐵西幾年來的大發展、快發展也是得益于始終堅持全面開放。鐵西把區內企業整體搬遷改造與結構調整結合起來,產業空間布局與產業鏈條優化重組結合起來,并利用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國家級出口加工區的優勢,吸引了大量的國內外企業和資本入駐鐵西,初步形成了聚集規模優勢。下一步全面開放戰略的實施應針對薄弱環節及發展的關鍵部位展開。鐵西應加快吸引更多世界500強企業及跨國公司總部向鐵西聚集,進一步提高整體實力,解決雖聚集了以沈陽機床、沈鼓集團為代表的眾多裝備制造企業,但缺乏具有極強影響性和帶動力的世界級企業和行業牽動大項目的問題;應千方百計使國內外裝備制造產業的先進技術、裝備、人才和資本向鐵西聚集,解決裝備制造業盡管已形成了重裝、汽車及零部件、火電、化工、交通等眾多產業、門類較齊全,但普遍存在著產業發展水平不高,核心技術不強,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不足等問題;應加快基礎配套園區和專業產業集群向鐵西聚集,解決盡管專業園區和儀器儀表、模具、鑄鍛等十大產業集群雖已初具規模,但尚未構建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形成有效協作配套體系的問題;應加速以交通、物流、金融、信息服務為一體的生產性服務要素向鐵西聚集,解決鐵西目前擁有的各種生產性服務要素遠遠不能滿足企業不斷增多和對物流、交通運輸需求增加的問題。這些薄弱環節的有效解決將促進區域內資源和要素的自由流動,最終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
不斷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全面提升裝備制造業聚集的核心競爭力。要打造世界先進裝備制造聚集區,僅靠簡單的聚攏是無法實現的,必須不斷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產業聚集的實質就是生產要素不斷聚集與創新的過程。鐵西近幾年裝備制造業科技創新水平顯著提高,目前擁有一批國際知名產品,數控機床、盾構機已經具備了與國外企業競爭的實力,高壓開關產品的制造技術已經躋身國際先進水平,100萬伏特高電壓開關設備技術填補了國際上在電網工程應用中的空白,實現了國家電網建設的歷史性突破。并且有沈陽機床、沈鼓等5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數控機床、鼓風機等4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近20萬平方米。但整體來看,仍然是核心技術引進的多,關鍵部件依賴進口產品多,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裝備少,企業的科技投入不足,自主研發能力不強,參與國際競爭的實力不夠。要解決這些問題,全面提高裝備制造業的科技創新水平,應逐步建立起以企業為主體,政府、研究機構、大學、風險投資機構等組織構成,通過產業鏈、價值鏈和知識鏈組成戰略聯盟或各種合作,形成具有聚集經濟效應和大量知識溢出的經濟網絡,使參與者之間的結合更加緊密,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長期可持續,能夠產生巨大的創新集合效應。裝備制造業是事關國家戰略的基礎性產業,政府在科技創新方面應給予有效的、長遠的、具有牽動性的激勵政策,為基礎科學發展與前沿技術和創新經濟研發提供支持保障。在鐵西可考慮設立裝備制造業發展基金,包括裝備制造業振興基金和重大裝備研發風險基金,主要用于扶持國有大型裝備制造企業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實現突破,提高國產成套裝備的競爭力。
加快人才培養引進,為裝備制造業聚集提供強大人才支撐。推進裝備制造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擁有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鐵西在計劃經濟體制時期培養出眾多的產業技術工人,技術型人才資源非常豐富,但是高科技研發人才嚴重短缺。而且,由于東北等老工業地區市場經濟體制轉型期短,市場發育不健全,相對缺乏培養現代企業家隊伍的厚實土壤,一流企業家數量不足。對鐵西而言,加速裝備制造業發展的當務之急是要加強企業家隊伍建設。應在整合資源、加強后備人才培養、破除人才流動壁壘等方面下功夫,全面提高企業家素質能力。同時要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真正做到政企分開,使企業減少對政府的依賴,提高企業家經營管理的科學決策水平。還應不斷強化企業家創新創業的意識,消除保守觀念,使企業家能站在承接世界產業轉移的大背景下,謀劃企業未來,推動企業發展。要進一步完善人才引進機制,重點引進科技領軍人物和整建制的研發團隊,對帶成果、帶項目、帶專利來鐵西創辦科技企業的人才給予創業資助。要完善人才使用機制,通過期股、期權、管理和技術要素入股等方式,建立技術資本化、資本人格化的要素分配制度,形成企業科技創新的有效激勵機制,充分調動經營者和核心技術骨干的積極性。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