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上海百年老字號餐飲業,位于鉆石地段南京西路1081弄31號的梅龍鎮酒家,可謂無人不曉,更為上海餐飲業的龍頭大哥。光陰流逝,梅龍鎮酒家一點沒有老態,在新世紀越顯業績非凡。
一、清末民初經典上海豪宅風格
梅龍鎮酒家為紅磚外墻三層磚木結構獨立花園住宅,主屋頂的塔樓,朝南正面底層的游廊和大抱柱,都是典型英式豪宅建筑,很有《呼嘯山莊》里那種莊園豪宅之韻。莊園豪宅與一般英式鄉村別墅的最大差異在于,前者宅身量大,房間開間高寬,門欞窗框都特別碩大,但因實在太碩大了——三層共計建筑面積為3591平方米,因此整幢房子總體講,采光較差,但正合中國傳統“暗室聚財”之說。故在清末民初那段時日,上海豪宅都以此種英式莊園大豪宅為樣式。中國傳統還是喜歡講排場、氣派,張愛玲描寫民國初年富家內部爭斗的《金鎖記》也寫道:“姜家住的是早期的最新式洋房,堆花紅磚大柱支著巍峨的拱門……”所謂公館人家宅第,就是這樣的了。
梅龍鎮老宅起造的具體年月不詳,從南京西路1081弄進去的現在的正門原先其實是邊門,即現在向街的是建筑的北面,南面才是正門。沿著寬闊的半圓形臺階拾級而上,六扇落地窗一字排開就是原來的內游廊,可惜后來給封掉將此空間也利用起來。原來住宅底層由梅龍鎮酒家和弘毅中學共有,但是隔絕開來的。上世紀90年代該學校遷走了,因此底層全為梅龍鎮所有。
此宅剛建成之時,弄內及相鄰的安樂坊都未建,是一片有近百畝的大花園,東與蔣介石的老師、南潯富商張靜江營造的靜安別墅相鄰,西與英國惠羅公司的物業英式花園公寓相貼,再過去就是榮氏家屬的豪宅——榮公館。故而一截南京西路(舊稱靜安寺路)最金貴的路面就此被四處公館式住宅占踞了。
從前公館人家底下都有一大廳專事宴請及開盛大舞會,俗稱花廳。該宅底層也不例外,是一碩大花廳,下鋪進口花瓷磚地坪,還有一個音樂臺供樂隊演奏。大廳內足可容納30多桌酒席,樓上二層計有整齊朝南大房間十幾間。筆者中學一奚姓同學為該宅首任宅主顏染大王奚潤如孫女,她母親當年婚宴就在自家花廳舉行,憶及公館內一切家具都是依足公館房間面積訂做,因此連家具都十分龐大。后來該宅改作梅龍鎮酒家后,正好做餐廳大堂。
現在除底層為梅龍鎮酒家外,樓上全部改為民居,大房間間隔為小房間,共有56家住戶。
二、白相人學堂弘毅中學
弘毅中學1938年成立,是和尚頭學?!凶訉W校。在各校林立的上海并不起眼,卻云集了眾多上海灘白相人子弟。
該校發起人為上海灘“青幫十八大小亨”之一的俞葉封,他后在更新舞臺(解放后改名為中國大戲院)看戲時為國民黨藍衣社所暗殺。
俞葉封是杭州人,是他一手發起籌辦弘毅中學。虞冶卿作為校董,只是貢獻校址,其實也只是整幢大樓底層。曾有當年老校友回憶,看到該校登報的招生廣告時,還以為整幢大樓都為校舍,覺得此學堂好氣派,規模好大,及至入學方知“上當”。不過話說回來,此校雖小,辦校還是頗有辦法的。
校長為俞云階和張法堯,張法堯為上海三大亨之一張嘯林的兒子,俞云階為創辦人俞葉封的兒子,都是后臺極硬的。俞云階任執行校長。
據當年老校友回憶,這位俞校長倒是正宗的,決不是搗漿糊之輩。他日常四季一身長衫,內穿白紡綢衫褲,戴副金絲邊眼鏡,手戴黃澄澄的金表,并暗藏自備手槍一把,另有一名私人保鏢跟隨……到底是白相人出身,與一般正宗書生氣十足的校長有別。
不過,俞家富甲一方,俞家辦校,倒不是為了斂收錢財,更可能是附庸風雅,為家族增加點文化氣息。但因為兩位校長都是滬上青幫大亨的后代,難怪入學學生也多為此道,如滬上一流舞廳仙樂斯的小開、謝葆生的兒子謝文勛。據說這位仙樂斯小開十分任性,校長也不放在眼里,校長無法,只好親自打電話給他老爸謝葆生。謝葆生本身也是粗人出身,原為跑馬廳的馬夫,是個瘌痢頭,因此江湖上人稱“謝瘌痢”,也屬滬上十八大小亨之一,除仙樂斯舞廳外,卡德池浴室、新閘旅社等都是他的。接到校長電話后,他怒沖沖拎著馬鞭乘搭自備車趕到學校,對準不爭氣的兒子就抽,兒子只好向校長認錯。但過不了多久,又會犯老毛病,可見不管是平民之子還是大亨之子,單靠打,是打不出息的。謝葆生后來淪為漢奸,據說被重慶方面暗殺了,這個兒子少了父親的馬鞭子管教,不知后來可成器?不過聽說他手面十分海派,逢圣誕節會邀請同班好友去仙樂斯舞廳享用圣誕大餐,通宵狂歡。反正是老爸開的夜總會,自然不用埋單。
張嘯林的孫子,也是校中一個人物。父親是校長,爺爺是大亨,自然是特殊學生。他上課時竟帶著一個書童,這在上世紀30年代上??皩傩迈r。其實就是帶個男仆來伺候這位太子爺讀書:從一應上課用品的準備到午餐安排至飯后進補,都由該男傭負責。作為上海灘三大亨之孫,自然家有萬貫,不過衣著倒普通,一身藍布衣衫。另外,他身上不帶一分錢,有需要就讓男傭付錢,但也有封頂的限額,男傭要打電話向太子的父母請示。
另一海上聞人王曉簌的兩個兒子,也都就讀此校。王曉簌有一雅號為“多子大王”,因其妻妾成群,故子女眾多,據說要幾只圓臺面才坐得下?;氖沁@兩個兒子或為同父異母,可能妻妾們也不會住在一起,平時在家里還見不上幾次面,因此在學校反而天天可以見面。初見面時兩人表情都訕訕的,十分生疏呢。有講,王曉簌在路上與其子女不期而遇時,子女叫一聲“爸”,這位父親往往一時還反應不過來,叫不出子女的名字,只好胡亂先應下來。皆因子女眾多,特別是子女都在日長夜大,又不是天天見面,難怪會記不住名字。
白相人大學堂由此得名,在上海灘傳為笑料。一般中規中矩的上海人,是不肯將兒子送那里讀書的,生怕一個不小心得罪了這些徒子徒孫惹禍上身,更怕兒子就此軋上壞道不走正路,因此就讀的,都是與“十八大小亨”沾親帶故的。
但話說回來,弘毅中學的教學還是認真的。為了保證師資質量,他從傳統文化積淀豐厚的揚州聘請多名飽學經書的前清文人??上W生聽不懂他們滿口揚州方言,反將他們譏為笑料,白白糟蹋了這些遺老遺少的學問。
畢竟是日本留學生,俞云階校長辦學也十分前衛,特別注重體育比賽。他曾組織“弘毅排球賽”,以至海上各排球隊紛紛參賽,連排壇最享聲譽的“百樂門隊”和“華聯隊”都參加。俞校長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弘毅”球賽如同活廣告,比賽期間,弘毅校舍前的排球場晚晚燈火通明,人聲鼎沸。學校本來面臨燈紅酒綠的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著實吸引了不少路人眼球。“弘毅”聲譽在滬大增,不過,一般百姓仍不敢入讀。
學生有走讀也有住讀,當時底層為學校,樓上有宿舍,供學生及教師住宿。俞云階校長本人住宅就在弄內的連體別墅內,據說一直住到上世紀90年代。
1952年弘毅中學遷走,1958年與他校合并,原校址為“南京西路第二小學”。近年,這所學校也并走了,底層及二樓全部歸梅龍鎮酒家所有。
三、首任屋主顏料大王奚潤如
此豪宅首任屋主為上海灘顏料大王奚潤如所有。第一次世界大戰西方列強忙于戰爭,上海的民族資產得以空間發展,奚潤如即為其中之一,他開設的“瑞康顏料行”為當時業內第一號。“瑞康”的賬房貝氏,即后來也為上海富甲一方的望族貝潤生(著名綠屋女主人貝娟琳的父親、貝聿銘的叔祖父),蘇州著名園林獅子林曾是貝家的私家花園。奚老板還有一個學徒,后來成為呼風喚雨的上海灘實業家和政事巨頭——虞冶卿,今鬧市西藏路曾以他的名字命名為虞冶卿路。
虞冶卿(1867年~1945年)出生于浙江鎮海一裁縫之家,幼年喪父,家道貧困,14歲時經人介紹來上海瑞康顏料行學生意。半途突下大雨,他不舍得母親新做的鞋子給淋濕,一路手捧兩只鞋子赤腳走進“瑞康”,豈料濕漉漉的雙腳在青石板上一滑,仰天一跤,正感狼狽,奚老板卻哈哈大笑連聲說好。原來他隔夜做了個夢,見財神爺手捧兩只金元寶笑嘻嘻走進他店堂滑了個仰天大跤!今日見此狀,正好與夢兆相甫,所以樂得哈哈大笑。從此,這則軼事在上海灘傳為佳話,虞冶卿更被稱為“赤腳財神”,此為1881年。
奚老板當即收下這個學徒,當時學徒沒工資,只有年底發12元鞋襪剃頭洗澡費。經冷眼觀察,奚老板覺得他做事勤快,聰明靈活,決定加以重用,每年加他40元,讓他跟大家去做“跑街”(上海人舊稱跑街先生,即今天的業務員和做市場調查人員),從中累積了大量經驗。一次他見到一批外殼生銹的顏料箱正在低價拋售,便細心地觀察了下,發現鐵箱是在海運途中濺上海水因鹽分腐蝕而生銹,內里質量并無影響,向老板匯報后全部低價吃進,這下他真成了財神爺,為“瑞康”招來大財。
虞冶卿在“瑞康”一做就是12年,為奚老板盡心盡力,使生意蒸蒸日上。老板為拉攏他,送他股份讓他做股東,虞冶卿自己再出資二百兩銀子做了瑞康洋行大股東。
四、小學徒名命名大馬路
——虞冶卿路
“跑街”做久了,深明上海十里洋場,不懂外語如同商場上啞巴,虞冶卿就去八仙橋青年會學英文,并在青年會又結交了許多外國朋友。不久他非但講得一口流利的倫敦英語,還能講德、俄、法語,真是語言奇才。
學外語的同時他也接受了西方文化和經營管理模式,1895年他毅然跳槽入德商魯麟洋行做“跑樓”,比“跑街”高幾個層次,即現在稱的副買辦。9年買辦生涯令他聚集了大筆財富,同時開始投資房地產,在上海灘聲名大振。
1905年荷蘭銀行急需聘用熟悉中國社會的買辦,虞冶卿自然是上好人選,他在荷蘭銀行一做就做了22年,從此涉足金融界。
1906年慈禧太后組團去日本考察,虞冶卿被欽點隨團出訪?;貋砗笊鲜璐褥?,建議必須創立中國人自己的銀行。1908年中國首家私人銀行“四明銀行”成立,虞冶卿被推為理事。
1913年虞冶卿又獨資辦三北輪船公司、上海證券交易所,支持辛亥革命,資助當時為北伐總司令的蔣介石……
1936年虞冶卿70周歲,為表彰他對上海社會作出的杰出貢獻,當時公共租界最高行政機構——上海市工部局決定將橫貫市中心的長1391米的南北通衢大道、寧波同鄉會會址所在的今西藏中路,命名為虞冶卿路。在外國人統治的租界內用中國人名字命名路名,不失為歷史罕事!
上海租界內,以中國人姓名命名的,虞冶卿路是第一條。雖然在1922年已有一條朱葆三路(今溪口路),但此為不起眼的小馬路,全長僅138米。
虞冶卿路至1943年被日偽取消。
虞冶卿本人在日偽時斷然拒絕日偽偽職,1941年太平洋戰爭前,秘密離滬去大后方重慶,為抗戰捐助300輛道奇卡車,從緬甸、仰光等運送機器供抗日軍需民用……
五、小學徒買下奚老板住宅
中國有句古話:“好不過三代?!庇菀鼻潆x開“瑞康”后,奚老板失卻有力臂膀就此業務低落,再講奚老板子女從小過慣錦衣玉食生活,豪門內又多恩怨,因而至30年代初就鬧著要賣老宅分家。虞冶卿就將這幢英式豪宅買下,一來是幫恩師一個忙,二來也是看準這幢公館豪宅潛在價值。虞冶卿不愧為聞名的實業家,他的眼光真的十分準確銳利,這幢英式豪宅今天堪稱洋房古董,價值不知要翻幾百倍呢!
購入此宅虞冶卿并不入住,他另在皋蘭路18號有公館。他購下這里供作會所性質,招待四方朋友,不久,在此籌建了弘毅中學,他自任校董。不久珍珠港戰爭爆發,因員工撤離,虞冶卿自己也去了大后方,此學堂也就關閉了。解放后至90年代,這里的底層向南部分及樓上二樓,仍恢復作學校,即原南京西路第二小學。
六、地皮暴漲花園內造起“重華新”
虞冶卿富有商業頭腦,眼看地處鉆石地段公共租界的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上高尚住宅公寓先后建起已地價攀升,遂將豪宅周邊的花園大部分都賣給地產商,營造了幾十幢俗稱新式弄堂房子,即那種鋼窗蠟地,有煤氣和衛生間設備的雙開間三層樓獨立連體住宅(在三四十年代上海一家能在這樣地段獨住一幢住宅,還真得有點財力呢),并取名“重華新”,即現今南京西路1081弄,住戶多為非富即貴之輩。沿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沿街街面)則造了三層公寓,樓下是專售高檔商品的專賣店,當年張愛玲與姑姑搬出常德路愛丁堡公寓后,便住在這重華新公寓樓9B室。1949年5月,她在這里沿街窗口看解放軍入城。
1950年她寫《色·戒》的場景,就是取材于她住過的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上,其中的重頭戲場景,王佳芝最后放走了自己不覺愛上的漢奸老易的那家首飾店,門面也開在重華新沿街鋪面附近。
七、1938年奇女士吳湄開出梅龍鎮
梅龍鎮酒家應是這棟英式豪宅的又一次大變身。作為滬上人盡皆知的老字號川揚酒家梅龍鎮,創辦人也是一個才貌雙全的奇女子,與錦江女老板可謂當年上海灘餐飲界一對姐妹花。
吳湄原為話劇演員,據老作家沈寂回憶,堪稱上海藝壇一奇女子,是中國戲劇史上不可缺席的一位人才,可惜有關史料留下得太少了。她戲演得好,又善解人意,在戲劇界人緣十分好。
吳湄與江青是好朋友,當年江青穿著件土布大襖來上海,吳湄介紹她去金門大戲院演話劇,還將自己在南昌路房子住處讓出一間給江青住了兩年,就此埋下文革的殺身之禍。
舊上海話劇演員比電影演員生活清苦多了,午飯往往一只實心高腳饅頭就打發了。當時話劇一天演兩場,下午2點至5點,晚上7點夜場,演員都草草吃點干糧算數。
吳湄為揚州人,一次老家來人投宿吳湄家中,就在吳湄家中做揚州包子(分肉包和豆沙包)以示酬謝。吳湄將包子帶去劇場請大家吃,都覺美味可口,紛紛向她訂購包子作點心。這樣,那個老鄉也不走了,索性做起包子營生。
不久,吳湄的包子名揚圈內外,連一些公館太太,如盛丕華夫人,包括綠屋的吳同文夫人,都聽聞吳湄包子出名的好吃。老上海搓麻將習慣要茶點侍候,于是,這些太太們一傳十、十傳百,指點麻將臺的點心,非吳湄的包子不可,這下,“事情弄大了”。
有人勸吳湄,不如索性開家店面出來,專供應鎮揚小吃小菜,經濟點,讓大家吃好你也可以將市面做大。
當下就物色到與重華新一墻之隔的靜安別墅威海路出口沿街底層一間小小門面。開在這里一來圖與金都戲院(后瑞金劇場)相近,演員吃飯方便;二來,當時戲劇界眾多地下黨人士很需要一個聚會處,靜安別墅北通靜安寺路南通威海路,有情況逃脫方便。此外,上海淪陷后的靜安別墅魚目混珠、人員復雜,還是出了名的外國妓女窩,多為白俄妓女,所謂“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吳湄本人不是地下黨,卻是同情地下黨,當即在這里開出“梅龍鎮”,那是1938年。取名“梅龍鎮”出自于明代正德皇帝“私訪梅龍鎮上酒店”而得名,店牌還是田漢題的字。
初時“梅龍鎮”因店面窄小,只能擺上四五張八仙桌,供應簡單面食和小炒,但一眾進步文化人士都喜在此小坐,田漢和洪琛更是這里的??汀?/p>
一時生意興隆,猶感場地太小,生意做不大。
恰好此時隔壁重華新內虞冶卿的弘毅中學要搬走了,有人提議不如將該公館底層租下來,索性做大“梅龍鎮”,那應是1943年。
然租金昂貴,許多設施更新種種都需大筆開銷。吳湄一弱女子何以能負擔?好在金都戲院老板李伯龍熱愛戲劇,他出身富家,家里開源生牧場,上海牛奶公司老板,但他業余愛好戲劇,且支持左派藝術家,當然鼎力相助,但資金仍不到位。
吳湄又找到上海電影界大老板、頭面人物柳中亮(王丹鳳的公公)借錢。
為表示有信心將“梅龍鎮”所貸歸還,她向柳中亮表示,她找到每個話劇演員都入股,每個演員都是老板,他們自然成了活廣告,帶來很多生意。此外,柳家來消費都可記賬,不用付款,以此抵借款。故而柳和清先生(王丹鳳的先生)仍記得,舊時家里大廳可擺30桌酒,菜都是從“梅龍鎮”訂來的。吳湄還首創客飯,如今天的商務套餐之類,一菜一湯一飯,6角一客,經濟方便。
就此,“梅龍鎮”鳥槍換炮,成上海灘響當當的高尚餐廳,市民做壽辦喜事滿月酒,都以在“梅龍鎮”擺酒為有面子的。
吳湄就此專職做起餐飲業,解放后,她在這飲食公司任副經理,仍在崗位上兢兢業業。她首創在菜肴上售盆菜,替顧客配好菜肴只需回去落鍋就可。此外,也可將滯銷的菜包經搭配后銷出去……
風風雨雨百多年,一幢豪宅數次大變身,相關主人都為上海灘風云人物,“梅龍鎮”之名取得妥帖又確切,真為重量級人物坐鎮之地,名揚四海,特別受海外游客歡迎。梅龍鎮酒家的海派川菜獨具一格,既繼承了正宗川菜酸、甜、香、麻、辣的特點,又結合了上海人習慣口味做了創新,即酸、糯、酥、油,堅持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干燒明蝦、回鍋肉和蟹粉魚翅盅為其傳統招牌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