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專家威廉曾經是一個極為能算計的人:他知道這家店的襪子比那家店便宜幾分錢;那家快餐店比這家店多給顧客一張餐巾紙;他知道何種路線乘哪輛公交車車票最便宜,也知道何時去看電影票價最低。然而,或許因為太會算計,他不但沒有得到什么好處,反而落得一身疾病。30歲之前,威廉病魔纏身,經常得跑醫(yī)院,盡管他知道哪家醫(yī)院的醫(yī)生醫(yī)術最高及哪家醫(yī)院的藥費最便宜,但仍然沒有一天好日子過,更談不到健康和幸福了。
32歲那年,威廉終于醒悟,并開始了關于“能算計者”的研究。他跟蹤調查了數(shù)百人,以無可辯駁的事實得出驚人的結論:凡是太能算計的人,實際上都很不幸,甚至多病或短命;太能算計的人90%以上都患有心理疾病,這些人感到痛苦的時間和深度比不善于算計的人多許多倍;太能算計的人,心率都較快,睡眠不好,常有失眠,消化功能不良,免疫力下降,容易患病;太會算計的人大多非常貪婪,過高過多的欲望沉重地壓在心頭,因而沒有一點快樂。威廉的這一研究成果,得到了全世界同仁的一致贊同和肯定。威廉也是自己研究成果的實踐者和見證者,后來他的病全好了,生活充滿幸福和快樂。
威廉的經歷告訴我們,在生活中應該“大事清楚,小事糊涂”,意即對原則性問題要清楚,處理要有準則,而對生活中無原則性的小事,不必認真計較。生活中的種種矛盾很難避免,如果一個人遇事總是過分計較,一味地追究到底,硬要討個“說法”,煩惱和憂愁便會先于“說法”而來,久而久之,不利于身心健康。醫(yī)學研究表明,人若經常處于煩惱和憂愁的漩渦之中,會頻頻激發(fā)人體的“應激反應”,不僅會加速人的衰老,而且會誘發(fā)或加重高血壓、消化性潰瘍等疾病。
由此可見,在處理人際關系時,“糊涂”一點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當你處于困境或遭遇挫折之時,“糊涂”更能顯示出它的價值。它會幫助你消除心理上的痛苦和疲憊,甚至逾越難以想象的鴻溝。
清代著名詩人、書畫家鄭板橋曾寫過一個條幅:“難得糊涂”,并加說明“聰明難、糊涂難,由聰明轉入糊涂更難……”。這里講的“糊涂”是指心理上的一種自我修養(yǎng),意在要明白事理,胸懷開闊,寬以待人。對無原則性的不中聽的話或看不慣的事,裝作沒聽見、沒看見或隨聽、隨看、隨忘,這種小事糊涂的做法,不僅是處世的一種態(tài)度,亦是健康長壽的秘訣之一。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心胸開闊,不計較個人得失,樂于吃虧,就會有好人緣,使人感到可親可愛可敬,能贏得人們的好感與信任,從而內心獲得溫暖和滿足感。遇到小事“糊涂”一些,讓人一分,就能使矛盾化解,使緊張的氣氛變得輕松愉快。生活在祥和的環(huán)境與氣氛中,人自然輕松愉快,坦然、安然加悠然,焉有不長壽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