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76歲,去冬今春患上了胃病,起初燒心反酸,后來發展胃疼,經醫院鋇餐造影為胃竇炎和十二指腸憩室,醫生處方采取三聯法(甲硝唑、阿莫西林、雷米替丁,有時加奧美拉唑),服藥三月有余,又作了一次電子胃鏡檢查,發現食管距門齒3.5厘米處左前壁有0.6厘米×0.5厘米×0.5厘米隆起物,表面光滑,蠕動擴張尚可,經病理活檢為黏膜慢性炎癥伴鱗狀上皮增生物,請專家賜教,如何才能根除此癥?
河北李青山
李青山先生:
根據您來信提供的資料,有兩方面的問題要談。
1.胃竇炎。不知醫生為您作胃鏡時是否做過幽門螺旋桿菌的快速檢測,因為我國最常見胃竇炎的病因是由幽門螺旋桿菌(Hp)引起的,如果陽性(有該細菌),應該用“三聯法”根治一周;如為陰性(沒有該細菌),則無必要用該療法治療。而且,您所用的三聯方似欠標準,因為根治方中最主要的成分應是克拉霉素。不包括克拉霉素的方案,根治成功率要下降lo%左右。
十二指腸憩室一般不用治療。
2.食管“隆起物”。據檢查結果看,很可能是食管平滑肌瘤或其他黏膜下腫瘤,絕大部分是良性的,因為這是從黏膜下組織發生的,所以表面上(即胃鏡上看到的食管黏膜)不會有異常。您的報告說有慢性炎癥則那是另外一碼事,與隆起的無關,鱗狀上皮增生有是炎癥的病理改變,并非癌癥或癌前病變。
但是,極少數這種隆起也可能是惡性的。因此,我建議您不必過于緊張,但也得做以下事情,以免影響身體狀況。
1.抓緊復查,每2~3個月檢查一次胃鏡,看腫瘤變化情況,每次要取3~4塊活檢送病理檢查。
2.若有條件,可到大醫院作超聲胃鏡,把黏膜下腫物定性清楚,這是一般胃鏡性能所達不到的。
陜西省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 李增烈
食管息肉電切后為何還長
我今年72歲,2004年我在省城大醫院做胃鏡檢查,發現食管有多發性息肉,當即做了電切(激光)。不久,息肉又長了出來,于是再次做電切。至今已三年多,共做電切4次。請問,食管息肉做電切后為什么還繼續長新的?服什么藥和吃什么食物能使息肉不再生長?如果一次次做電切是否能把食管做壞?
吉林牛中忱
牛中忱讀者:
目前,對食管息肉的處理,主要采用激光電切治療,效果不錯,不知您為何效果不好。我想可能與治療不徹底有關,如果治療時不能將息肉全部徹底干凈切除,而是留有息肉殘余組織,息肉會復發而“死灰復燃”,這并不是又長出了新的息肉。根據臨床資料,這種治療不徹底的息肉復發,一年后復查,約占治療總數的一半,故息肉的治療必須“除惡務盡”,不給它留下復發的余地。
另外,如果激光電切治療效果確實不好,還可考慮電凝治療、微波治療、冷凍治療、藥物注射治療和單純機械摘除治療等。您擔心一次次做電切會把食管做壞,不是沒有道理的,您最好和做電切治療的醫生商量一下,看這種情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要不要改一下治療方法,看怎樣處理更好。
現時,尚無治療食管息肉的特效藥物。至于飲食,最好少吃或不吃刺激食管黏膜的食物和調味品,如粗糙和硬的食物、辣椒糊、辣椒油、芥末、蔥、蒜、姜等,不喝度數高的烈性白酒、過冷過熱的湯汁等。
北京軍區總醫院內科教授張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