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繁自養。養牛場(戶)有計劃地實行自繁自養,不僅能避免因從外地買牛帶進的傳染病,而且可降低養牛費用20%~30%。
2.養雜交牛。雜交改良牛有雜交優勢,無論是肉用體型特征,還是生長發育速度、適應性、飼料轉化率等都優于優種牛。利用西門塔爾、利木贊、海福特等與本地牛雜交,其后代一般日增重1公斤以上,生長速度可提高12%~18%,屠率宰提高16%~18%。
3.養不閹公牛。研究表明,在同樣的飼養條件下,不同性別牛的生長發育速度不同,公牛最快,閹牛次之,母牛最慢。公牛在不同年齡段的生長速度和飼料轉化率均高于閹牛,生長速度高14%~15%。22.5月齡的公牛比閹牛飼料利用率高12.8%。所以2歲前肥育的公牛不宜去勢,否則肉質會變劣。另外,公牛胴體瘦肉率比閹牛高8%,胴體脂肪比閹牛低38%,公牛可生產更多的優質肉。
4.適度規模。目前一般農戶養肉牛6頭以內,效益較低。若年養10頭肉牛,純收入大約在1萬元左右。一般是養殖頭數越多,經濟效益越高,但應量力而行。
5.育肥模式。可采用持續育肥和快速育肥兩種模式。持續育肥是犢牛在斷奶后即轉入育肥飼養,直到出欄屠宰。一般采用放牧加補飼的方法,消耗精料少,育肥成本低。也可采用肉牛舍飼,日糧以喂青貯玉米、氨化麥草或糟渣類為主,輔以混合精料。快速育肥是養牛場(戶)從市場上購回的15~20月齡的架子牛,經驅除體內外寄生蟲,利用精料型日糧,進行3個月左右的短期強化育肥,體重達到400~500公斤時出售或屠宰。
6.粗料細喂。牛是食草家畜,粗飼料在日糧中占相當大的比例,但秸稈木質素含量高,影響消化吸收。為了提高秸稈類粗飼料的營養價值,增加牛的采食量和適口性,必須在飼喂前對秸稈進行加工處理,一般采用青貯、氨化和微貯等方法,做到粗料細喂,催牛快長。
7.搞好防疫。做到無病早防,有病早治,牛欄每天及時清掃,定期消毒,牛舍要冬暖夏涼,確保牛群安然無恙。
8.適時出欄。屠宰年齡的確定,應根據牛的生長發育規律,要求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和優質上等的牛肉。大量試驗研究表明,牛生長發育在1周歲前最快,增重高,1周歲后逐漸變慢,1.5~2歲后生長更慢,主要是體內囤積脂肪,肉質也變得粗硬。故屠宰年齡應在1.5~2歲,體重達400公斤左右最合適,若趕在年、節到來之前出售或屠宰,收入則更高一些。
9.加工增值。養牛場(戶)改出售肉牛為屠宰出售或直接賣肉,不僅可使每頭牛多賺200~300元,而且還可以根據市場價格行情及時調整養牛結構,趨利避害,提高效益。
10.出售種牛。對遺傳品質好、各項經濟性狀優良的公、母牛,作為種用牛賣給養殖戶,每頭牛可多獲利300~500元,有時甚至還多。
11.生態養殖。通過種草養牛,利用牛糞生產沼氣,沼氣照明取暖供熱,沼液沼渣為農作物(草)提供肥料,或利用牛糞養殖蚯蚓,蚯蚓又是畜禽的優質蛋白質飼料,這樣便可達到節能降耗、增加效益的目的。
12.應用增重劑。在肉牛出欄前90天進行耳后埋植玉米赤霉醇,能提高增重率15%,飼料轉化率可提高8%~10%;對飼養期長的牛,可間隔100天重復埋植1次,育肥效果更佳。還可給每頭牛每天添加53~360毫克“瘤胃素”混入精料中飼喂,可提高日增重15%~20%。也可給育肥牛每天服10毫克乙烯雌酚(拌料),日增重可提高12%。(山東省膠州市洋河鎮李高莊養牛場 高祀敏 郵編:266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