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9日,農業部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我國將通過“一增四改”措施加大發展玉米生產力度,在通報會上,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陳萌山還重點通報了農業部關于加快發展玉米生產的總體思路、目標和任務。
陳萌山說,發展玉米生產的總體思路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滿足國內需求和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加強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充分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面向市場,依靠科技,提高認識,克服重夏輕秋、重水輕旱、重細輕粗、重北輕南的思想,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堅持農藝與農機相結合,加快推廣優良品種和先進技術,挖掘增產潛力,擴大種植密度,主攻單產,優化品質,大力提高玉米綜合生產能力。
發展目標是:2007年玉米單產達到667平方米(1畝)357.5公斤,總產達到1450億公斤以上。到2010年種植面積不低于0.27億公頃,單產達到667平方米375公斤以上,總產1500億公斤以上。
主要任務是:“一增四改”。“一增”就是增加種植密度。根據品種特性和生產條件,因地制宜地將現有品種的種植密度每667平方米普遍增加500~1000株。“四改”,一是改種耐密品種。加大耐密高產品種選育推廣力度,力爭到2010年耐密品種的推廣面積由目前的0.066億公頃達到0.133億公頃。二是改套種為平播。力爭到2010年,逐步將黃淮海266.67萬公頃套種玉米全部改為免耕鐵茬直播,并適當延遲收獲。三是改粗放用肥為配方施肥。力爭到2010年玉米測土配方施肥面積達到0.133億公頃。四是改人工種植為機械化作業。發揮農機在玉米生產中的作用,減少人工播種、收割面積,逐步擴大機耕、機種、機收等玉米全程機械作業比例,力爭到2010年玉米機械化綜合水平達到60%。
最后,陳萌山介紹了農業部今年發展玉米生產重點抓的七項措施:
一是選育推廣耐密型高產品種。根據玉米不同的生態種植區,培育推廣耐密型高產品種,重點推廣鄭單958、先玉335、魯單9002、京單28、中科11等品種。
二是集成配套高產栽培技術。實現良種良法配套,充分發揮品種的內在增產潛力。因地制宜地推廣地膜覆蓋栽培技術和以秸稈覆蓋免耕栽培為主要內容的保護性耕作技術,玉米育苗移栽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并強化“喇叭口”期肥水管理。
三是推進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推廣機械深松整地技術,精量半精量播種技術,機械施藥、施肥和收獲技術,提高玉米生產裝備水平。
四是強化減災防災措施。建立科學的預測預報和防治機制,積極探索社會化專業化服務機制,加強品種布局指導和種子市場監管,嚴禁玉米品種越區種植,搞好東北地區防早霜工作,減少自然風險。
五是加強玉米生產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農田水利灌溉設施建設,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和截留天上水。加強玉米田間土壤肥力建設,改造中低產田,建立機械深松、培肥土壤地力的長效機制。
六是加強玉米良種推廣補貼政策。積極爭取財政部門的支持,進一步擴大玉米良種推廣補貼規模,在補貼青貯玉米的基礎上,把專用加工品種、耐密型高產品種納入補貼品種范圍,做到良種補貼政策與玉米市場需求結合,與推廣“一增四改”技術相結合。同時,促進玉米良種補貼與產業化銜接,引導企業與玉米良種補貼基地掛鉤,簽訂收購合同,把加工業的需求與良種推廣、規模種植有機統一起來。通過良種補貼政策的帶動,加快推廣耐密型高產玉米品種,擴大種植密度,提高單產水平。
七是開展玉米高產競賽。在玉米主產區組織實施玉米高產競賽活動,并納入年度糧食生產先進表彰活動,充分調動農業、科研、教學、推廣、企業、農民等方面的積極性,提高技術到位率和貢獻率。
在新聞發布會上,有關人員還回答了記者的提問,現摘錄如下:
問:靠玉米品種和技術單產增長的空間有多大?今年怎么開展玉米增產工作?
陳萌山:玉米穩定產量著重在提高單產。主要是考慮我們國家資源的情況和潛力。玉米是光能利用效率很好的作物,小麥、水稻的光能利用遠遠不如玉米。我國玉米種植面積0.27億公頃,美國接近0.33億公頃,我們667平方米產350公斤,美國是600公斤。我國通過栽培技術提高單產的潛力很大。我們普遍存在種植密度沒有達到品種要求合理密度的問題。合理增加種植密度也將提高單產。防災減災也可以增產。玉米有兩種災害:一種是自然災害,另一種是生物災害。現在常年玉米產量的損失在8%。如果現有技術配套能夠將損失降到5%,則提高單產的潛力將很大。同時,我們感覺依靠單產增加實現總產目標是可行的。我國玉米單產水平1978年667平方米在150多公斤,去年達到350公斤,玉米是整個糧食作物里單產提高幅度最大的,顯示出了玉米的增長潛力。我們有信心,在穩定面積的情況下,通過推廣優質高產品種,通過普及栽培技術,通過防災減災,能夠實現我們提高單產的目標。
問:玉米的價格會漲到什么程度,它會帶動小麥和水稻的價格上漲嗎?
趙久然(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導致玉米價格不斷上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玉米是主要的飼料作物,畜牧業的發展拉動了玉米的需求。另外,工業加工對玉米需求量急劇增加。再就是國際貿易。美國是最大的玉米生產國和出口國,這些年因為石油加價改變了國內消費格局。國內有大量玉米用于生產燃料乙醇,在2005、2006年用于生產燃料乙醇的玉米達到4200萬噸,占國內總消費量的24%,超過了出口量。國際上,玉米出口量在減少。從我國情況來講,過去是處在供求基本平衡、略有節余的狀態。至于今后的生產空間和供求關系與國際貿易有非常大的聯系,總體上價格沒有太大的漲幅。根據需求,增加玉米的生產量是能夠調節玉米價格的。
至于能否帶動小麥價格的波動,應該這樣來看。小麥和玉米的用途不太一樣,小麥的主要用途是口糧,當然,也有其他釀酒、生產酒精的功能。但目前玉米用途主要是飼料和工業原料,和小麥的用途不太相同。如果出現價格倒掛,玉米的價格高過小麥,有可能促進小麥的價格有所上升。據說,有的飼料廠表示,如果玉米價格高,將改用小麥作原料。這雖然有一定的拉動作用,但我想作用不會太大。
問:為什么提高玉米單產要以增加種植密度為核心?
趙久然:首先從技術環節回答這個問題。玉米的單產是按每667平方米的株數乘以平均每株的穗數來測算的。在單穗重保持基本不變的情況下,株數越多,產量越高。玉米和小麥、水稻最大的不同是,玉米是種一顆結一顆。所以,要想增加產量,在保障單株穗重不變的情況下,就得提高密度。
其次從光能利用角度來講,玉米是碳4作物,光合效益非常高。產量等于葉面積系數乘以光合系數和光合時間。株數越多,葉面積系數越大,光合產物越多。
第三,增加密度是最容易通過人為栽培措施來控制和影響的。只要把握播種和定苗環節,就能夠達到所要求的密度。
第四,從整個玉米生產發展歷程來講,應通過玉米施肥量增加帶動產量增加。增加密度也不是無限制的增加,一定要合理密植。因為密度的增加將導致群體之間和個體之間對光照、水分的競爭加劇。如果在光照、水分不足的情況下,則甚至會導致空稈,這些矛盾要通過種植耐密品種和增施肥料來解決。(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