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抗擊高致病性禽流感積累了一套可行的經驗。然而,禽流感已成為世界性流行疫病,候鳥遷徙的三大路線都經過中國,烏蒙山區的黔西北、滇東北一帶的威寧縣、會澤縣等地是黑頸鶴等候鳥的棲息地,要嚴防這些候鳥從東北等地帶入禽流感病毒,因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一、禽流感的病源、流行病學、癥狀、病變及診斷
1.病源:禽流感病毒是正黏病毒屬的成員,呈球形、桿狀或長絲狀,為多形性。病毒粒子直徑為80~120納米,表面有一層棒狀和蘑菇狀的纖突。纖突的一端鑲嵌在病毒的脂質囊膜中,囊膜下面有一層膜蛋白,緊緊地包裹著呈螺旋狀對稱的核衣殼。
禽流感病毒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不強,對高溫、紫外線、各種消毒藥敏感,容易被殺死。病毒在70℃時經幾分鐘即能被滅活,病毒在低溫條件下可長期存活,一旦健康雞與病禽糞便污染的環境和水源接觸,便可引起發病。
2.流行病學:①傳染源與傳播途徑。患病的家禽和野禽類的帶毒者是重要的傳染源。本病可經消化道、呼吸道及破損皮膚黏膜傳染,一般認為是帶毒候鳥將其作世界性傳播。②易感動物。許多家禽、野禽、鳥類都對禽流感病毒敏感,家禽中火雞、雞、鴨是自然條件下最常受感染的禽種,一般認為帶毒的候鳥可將此病作世界性傳播。③流行特點。禽流感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在冬季和春季多發,因為禽流感病毒在低溫條件下抵抗力較強,各種品種和不同日齡的禽類均可感染,由H5N1亞型引起的禽流感為高致病性禽流感,發病急,傳播快,致死率可達100%。
3.癥狀:潛伏期一般為2~5天,最長的21天。表現為突然發病,在短時間內可見食欲廢絕,體溫急劇上升,精神高度沉郁、拒食,雞冠肉髯水腫、發紺、壞死,腳鱗出現紫色血斑,病雞多呈急性死亡,有時也可能出現呼吸道、神經、下痢等癥狀。
4.病變:禽流感的病理變化因感染毒株毒力的強弱、病程長短和禽種的不同而變化不一,主要表現為頭腫,肉髯、冠出血,小腿和趾部皮下出血、水腫,腺胃乳頭出血及輸卵管炎等。
5.診斷: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病狀、剖檢變化可作初步診斷,確診需進行實驗室診斷。
二、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預防措施
1.發現本病時,應立即上報疫情,及時采取封鎖、隔離、消毒等措施,防止擴散和蔓延。
2.加強媒體宣傳,讓老百姓了解禽流感的嚴重性,便于積極配合畜牧獸醫部門搞好禽流感的預防工作;禽流感不僅對禽類有威脅,而且對人類也有威脅,人與感染了H5N1的雞鴨密切接觸可能被感染。
3.控制有生命的媒介,如人、鳥類,特別是候鳥。
4.對確診患病的禽類采取在疫點周圍半徑3公里以內的家禽(包括水禽)全部撲殺銷毀,對疫區周圍5公里范圍內的所有易感禽類實施疫苗緊急免疫接種,同時在疫區周圍建立免疫隔離帶,杜絕擴大疫源繼續蔓延,對暴發疫情的地區的最后病例采取撲殺措施和徹底消毒后,至少21天內無新的病例出現,才能解除封鎖。
5.將撲殺的家禽及污物進行無害化處理(如焚燒深埋)。
6.定期對禽舍及周圍環境進行消毒。
7.家禽不應與豬混養,雞也不宜與鴨、鵝等水禽混養。
8.飼養畜禽最好進行圈養,以防止本病的接觸傳染。
9.科學規范引種程序,不要從疫區引進種蛋和種禽,以防止禽流感的發生。
10.對家禽及時進行疫苗的接種及抗體的檢測,有利于切實預防禽流感。
11.不和有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國家和地區進行活禽及禽產品貿易。(貴州省納雍縣畜牧事業局 豐艷 郵編:55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