役肉兼用型良種牛——溫嶺高峰牛
溫嶺高峰牛以產地浙江省溫嶺市而得名。溫嶺高峰牛以前主要以役用為主,是農業生產的主要役畜,通過30多年的品種選育,溫嶺高峰牛成為一個著名的役肉兼用型牛品種,并于1988年經中國黃牛育種委員會鑒定,成為全國十大地方良種黃牛之一。
溫嶺高峰牛在體型外貌上主要特征為肩峰高聳,前軀發達,骨骼粗壯,后軀欠發達。公牛頸粗大,肉垂發達,頸側皮膚略有皺褶,耳向前豎立,耳殼薄而大且內側密生白毛,肩峰有兩類:一是高峰型,形狀像雞冠,稱“雞冠峰”,高達12~18厘米;二是肥峰型,形狀像畚斗,稱作“畚斗峰”,峰高10~14厘米。毛色多黃色或棕黃色,眼圈、嘴環、腹下、四肢內側及下部常有少量灰白色細毛,有的牛背中線黑色。尾帚黑色,鼻鏡呈青灰色。公牛角基部粗糙,角尖黑而光滑發亮,呈“橫擔角”;母牛角短細,多向前上方伸展。
在生產性能上,老年淘汰牛平均屠宰率為52.85%,凈肉率44.41%,骨肉比為1∶5。0.3歲閹牛的平均屠宰率為51.04%,凈肉率46.27%,優質肉切塊達35.95%,骨肉比為1∶5.95,肌肉纖維細嫩多汁。
在繁殖性能上,母牛7~9月齡開始發情,發情周期18~22天,持續期1~3天,1.5~2歲開始配種,妊娠期280~290天;公牛6~8月齡性成熟,2歲開始配種。(浙江省農村經濟信息網信息中心 郵編:310004)
農村奶牛養殖必須解決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鮮奶的需求量不斷增加,這為投資發展奶牛場創造了良好條件,但是許多奶牛場飼養管理水平低,奶牛產奶量低,經濟效益差,出現虧損。筆者最近深入奶牛場,對當前本市奶牛養殖主要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調查分析,并提出解決方案如下:
一、存在的問題
1.奶牛種質差。本市存欄奶牛中純種荷斯坦牛所占比例不到60%,優良品種奶牛平均每頭年產奶量已達8000公斤,劣質奶牛其產奶潛能低,最多能達5000公斤左右。而我市奶牛每頭年平均產奶量只有4000公斤左右,其中泰來神奶業、宇航奶業、顧氏奶業等養殖企業具有較高的養殖水平,除去這些養殖水平較高的企業外,普通養殖水平的場或企業的奶牛往往只有3000公斤左右。
2.飼養管理水平低下。本人走訪的11家奶牛場,有8家將奶牛一股腦兒地散養在一塊空地上,地面骯臟不堪,牛身上全是泥巴,在這樣的環境下,無疑會增加奶牛的發病率和懷孕母牛的流產概率,造成飼料浪費和增加治療費用等。當奶牛處于亞健康狀態下時,產奶潛力發揮不出來;環境惡劣又造成奶牛基礎代謝增加,能量損失嚴重,增加了飼養成本;奶牛乳房炎發病率大大增加。
3.營養供應不合理。不同生長、生產階段,其生長發育特點及營養需求有所不同;同一生長、生產階段,生產水平不同,營養需求也不同。因此,要根據奶牛個體差異采取不同的飼養管理措施,實行精細化、數字化管理。在目前的養殖水平下,除一些規模企業外,絕大多數農戶所喂飼料沒有品質保證。本市亭湖區嚴學文家有15頭奶牛,其中犢牛3頭,泌乳牛6頭,所喂飼料卻只有1種自配料。據場長介紹,他們村有養牛戶6家,所喂飼料都只有1種自配料。
4.衛生、防疫意識不強。養奶牛戶對奶牛防疫的意識比較差,畜牧獸醫人員上門防疫,很多養奶牛戶持不合作態度,為了少花錢,盡量少防疫,甚至不防疫。
二、采取的措施
1.適當淘汰低產奶牛。改革開放以來,奶業成為我國畜牧業發展中的亮點,由于全國范圍的“奶牛熱”,使奶牛價格一路攀升,青年牛已從1998年的6000元左右上升到2003年的18000元,增長了3倍多,目前每頭奶牛的價格也基本在1萬元以上,已經嚴重背離自身的價格,因此,有人將奶牛和黃牛雜交的二代或三代當做奶牛賣給養殖戶飼養,使農戶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雖然這些雜交后代從外貌形態來看有類似奶牛的特點,但產奶性能不佳,把這樣的牛當做奶牛來飼養,養得越多,會賠得越多。因為黃牛是我國的一個役用牛品種,產奶量十分低下。以黃牛為母本,以荷斯坦奶牛為父本,其雜交二代或三代的被毛顏色雖然已變成類似荷斯坦奶牛的顏色,但產奶性能卻和荷斯坦奶牛有著天壤之別。在良種奶牛種源緊缺的情況下,還有一些人把中國荷斯坦奶牛和西蒙塔爾牛的雜交后代當做奶牛來飼養,從長遠來看,這也是一種不可取的做法。在良好的飼養管理條件下,這種雜交一代或二代牛其產奶性能一般為4000~5000公斤,把這種乳肉兼用品種當做奶牛品種來飼養,會使飼養成本大大增加,在牛奶市場非常龐大的今天,把這樣的牛當做奶牛來飼養也許還有些薄利,但當牛奶市場下滑時,把這樣的牛當做奶牛來飼養,賠本將是必然的。由于奶牛價格相對較高,很多養殖場舍不得淘汰低產奶牛,致使奶牛數量上升而產奶量下降,養殖成本無形加大,因此奶牛場必須淘汰一些劣質、低產的成年母牛,引進優良品種或選留優秀后備母牛以擴充母牛群,提高奶牛的經濟效益。
2.科學飼養。推廣優質牧草種植、科學飼喂技術和秸稈青貯、氨化、微貯技術等,實現奶牛“飼料多樣化”。推廣沿海農區秋熟糧經作物—秋播牧草輪(套)作、草—草輪作、林—草間作、灘涂種草4種牧草栽培利用模式;推廣適宜本地土壤、環境、氣候條件的如多花黑麥草、冬牧70黑麥草、紫花苜蓿、皇竹草等優質牧草品種,進行科學組合,保證飼草常年均衡供應;對農作物秸稈進行青貯、氨化、微貯處理利用,提高其適口性、營養價值和利用率。
3.加強疾病防控。養殖場應制訂好合理的免疫程序,每年春節期間進行炭疽芽胞苗的免疫注射,免疫對象為出生1周齡的牛,并做好記錄。每年進行3次口蹄疫疫苗的防疫注射,并做好記錄,配合畜牧部門做好每年兩次的結核病檢測和每年一次的布氏桿菌病檢測工作,發現病牛及時淘汰。
4.推廣奶牛養殖小區建設。小區內統一建標準牛舍、青貯池、擠奶廳、污水處理站、處理奶牛糞便的生物肥料廠和飼料基地。小區管理實行分戶集中飼養、統一日常管理、統一防疫治病、統一采購飼料、統一擠奶收購,財務公開、單獨核算。養牛戶進區后,奶農只承擔飼料費、藥費、配種費、水電費等,飼養場地租金、擠奶費用、運輸費用以及管理人員工資費用等均由小區承擔。小區內建立、健全多項管理制度,包括崗位責任制度、標準化生產管理制度、衛生防疫制度、獸藥使用制度、飼料使用制度等。配備與生產規模相適應的專業技術人員,實行全面跟蹤指導和技術服務。
5.消除常見奶牛飼養誤區。一是精料喂得越多越好。奶牛屬反芻動物,其日糧中粗飼料所占比例一般不應少于60%。二是擠奶時間越長越好。生產中,一些奶牛養殖戶從產犢后就擠奶一直到沒有奶為止。這種做法使奶牛過度消耗體內營養,導致奶牛較難受孕,從而影響泌乳量的提高。所以必須在奶牛泌乳期擠奶,有一定干乳期,使奶牛有充足的時間來補充體力和損失的營養。三是干乳期減料。不少養奶牛戶在不擠奶時,大幅減少精料喂量,結果造成臨產前呈下等膘情、產犢費力費時,產奶量低,產出的犢牛體質弱。四是早配種、早產犢、早擠奶。出于早擠奶、早得利的心理,不少奶牛養殖戶在犢牛出生不足18個月,體重還不到250公斤就配種,這樣常常嚴重影響奶牛的妊娠質量,導致難產,并造成奶牛早衰。正確配種時間應在犢牛18個月齡左右,體重達400公斤左右。(江蘇省鹽城市畜牧獸醫站 譚廣梅 郵編:22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