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不久前召開的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歷經13年醞釀和廣泛討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以下簡稱《物權法》)獲得高票通過,將于今年10月1日起實施。《物權法》的頒布,標志著我國財產支配領域的法律制度的進一步健全,毫無疑問,廣大人民群眾將是《物權法》的最大受益者。那么,《物權法》有哪些條文是保護我們農民權益的?它的實施將在哪些領域對我國農民的生產生活產生影響呢?本期焦點欄目將為您詳細解讀。
《物權法》反映和體現了現階段黨和政府的農村政策,規定了農村集體所有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等農民的一系列權利,同時對土地征收中農民利益的保護做了詳細的規定。
一、規定了農村集體所有權制度
作為農村集體成員,農民享有對農村集體事項進行決策的權利,這是農民參與農村民主管理和當家做主的體現。《物權法》第59條規定,農民集體所有的不動產和動產,屬于本集體成員集體所有。下列事項應當依照法定程序經本集體成員決定:土地承包方案以及將土地發包給本集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承包,個別土地承包經營權人之間承包地的調整,土地補償費等費用的使用、分配辦法,集體出資的企業的所有權變動等事項,法律規定的其他事項。根據《物權法》第62條、63條的規定,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以及章程、村規民約向本集體成員公布集體財產的狀況;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委員會或者其負責人作出的決定侵害集體成員合法權益的,受侵害的集體成員可以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這些規定進一步保障了農民的合法權益。
二、規定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
第一,明確規定了我國農村實行土地承包經營制度。第二,詳細規定了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內容、期限。根據《物權法》第125條、126條的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人依法對其承包經營的耕地、林地、草地等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有權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等農業生產。耕地的承包期為30年,草地的承包期為30年至50年,林地的承包期為30年至70年,特殊林木的林地承包期,經國務院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批準可以延長。承包期屆滿,由土地承包經營權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繼續承包。第三,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人依法可以將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第四,土地承包經營權受法律保護。
三、規定了農民的宅基地使用權
宅基地使用權人依法對集體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和使用的權利,有權依法利用該土地建造住宅及其附屬設施。同時,根據《物權法》第154條的規定,宅基地因自然災害等原因滅失的,宅基地使用權消滅。對失去宅基地的村民,應當重新分配宅基地。《物權法》還規定了宅基地的取得、行使、轉讓、登記等事項。
四、規定了土地、不動產征收中農民權益保護的內容
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規定的權限和程序可以征收集體所有的土地和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同時,《物權法》對征收補償作出了明確具體的規定,征收集體所有的土地,應當支付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等費用,安排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費用,保障被征地農民的生活,維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征收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應當依法給予拆遷補償,維護被征收人的合法權益;征收個人住宅的,還應當保障被征收人的居住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