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韓寒少些“排斥”
“當代讀者最喜愛的100位華語作家”公選即時排名中,韓寒等三位青春文學寫手的票數超過蘇軾、李清照、朱自清、徐志摩等人。很多網友對排名不滿,稱文學巨匠和“毛孩子”出現在一起,是中國文學的悲哀。
不知為什么,只要一提起韓寒這個名字,大家都會不由自主地與叛逆、浮躁等詞語聯想到一起。韓寒這個“毛孩子”說話難免有點沖動得口無遮攔,也因此得罪了一大批人,于是就造成了許多人對韓寒的一種過度“排斥”心態,只要抓住他的一點小辮子,就會將批評、指責、嘲諷鋪天蓋地拋灑過去。比如“博客文字出錯”事件,就是最好的佐證。而就在這次評選排名出來后,不是就已經有“高論者”發出“他們憑什么超越古人”的呼喊了嗎?
這是當代讀者最喜愛的華語作家評選,而不是最有文學素養的作家評選,那么,讀者對韓寒這種青春文學寫手的喜愛,為什么不能超過蘇軾等人呢?
僵尸漫步,誰拿血腥當藝術?
一對新人在上海洋人街上牽手漫步,惹來旁人羨慕眼光。誰知轉過頭來,兩人卻是一副僵尸扮相,嚇倒一大片路人。新娘裸露在外的皮膚全部涂上了白粉,惟獨嘴唇卻是鮮紅,如同剛剛吸完血,脖子上還有勒痕。新郎也是一身白,讓人不寒而栗。原來,這對“新人”展現的是行為藝術。
頭上植入一個填充物,把自己整成半個牛魔王狀,這叫行為藝術的典范;舌頭上掛無數個環,鼻子上再穿無數個孔,這叫行為藝術的標桿;那掛鉤子把自己吊起來,則更是行為藝術的極致。這些并不是過去江湖藝人的寶劍穿喉的騙人把戲,而是刀刀見血的真家伙。
然而,行為藝術,并非娛樂至死。搞一點向上的、符合道德規范的、符合審美趣味的行為藝術,不僅會陶冶自身,也是在召喚公德。而抽筋剝皮、僵尸式的行為藝術,豈不是對公德、對公共文明的使壞?
“回家吃頓飯,獎兒一百元”
為了讓兒子回家陪著吃頓飯,家長心甘情愿花上100元作為獎勵。今年的母親節,劉女士獲得了她實行獎勵制度半年多來為數不多的免費機會——兒子送給她的母親節禮物。
許多年輕人的共同想法,就是父母有吃有穿,又不缺錢花,自己還不時補貼家里,他們應該心滿意足了。殊不知,人老了,最注重的是溫情,享受的是那子孫繞膝的天倫之樂,鐘情的是那家人團聚的融融氛圍,期待的是那家庭和睦的濃濃情誼。這種精神上的需求,是任何物質和金錢所不能替代的。
“回家吃頓飯,獎兒一百元”,折射出天下多少父母的無奈和辛酸。對年輕兒女來說,“常回家看看”,真變得那么艱難?
為了告別的惡搞
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年邁的院士邁克爾·森德爾獻給布萊爾的離任禮物可謂別出心裁:一幅首相夫婦被赤身裸體趕出唐寧街的碳素畫。
長達4米多的畫幅,除了驚慌失措的夫婦倆,還有觸目驚心的尸體。據說,這一創意取材于中世紀油畫《亞當與夏娃》,寓意偷吃“戰爭禁果”的布萊爾因其伊拉克政策的不得人心而下臺。
不知當事人看后作何感想,反正邁克爾大叔是爽了:“我突然覺得惡搞布萊爾這種方式讓我釋放了所有的憤怒。”
當真佩服這位畫家“敢在太歲頭上動土”的勇氣,更當真的,想再次感謝布首相(也許是最后一次了),在任期間,他為全世界的八卦愛好者們帶來了無窮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