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延濱1948年生于哈爾濱。在大學期間獲全國詩歌獎并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曾任《星星》主編、北京廣播學院文藝系任系主任、教授。現為中國作家協會任《詩刊》副主編、常務副主編、主編及編審,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
增城三寶
增城是廣州市的一個下屬行政區,原先叫縣,現在叫市。您要打電話,用的是廣州的區號,方便。您要寫信,就麻煩一點“廣州市增城市”看起來有點別扭。如果念起來,再加一點方言,就會讓人聽成:“廣州是真城市。”我第一回對增城有印象,就是聽了這句:“廣州是真城市呀,是個好城方!”聽了覺得好笑,有這么夸廣州的嗎?難道還有個“假城市”?后來才知道,是我聽錯了。我就想:“要是我是廣州市長,我一定把這個增城市變成區!免得別人把增城市的市長介紹成‘這是廣州市真城市長’!我倒成了假的了!”到現在增城市還是“市”不是區,看來廣州市長的肚量比我這個詩人大!
就這么開始認識了增城市,市里前年請全國的詩人去吃荔枝,我也在被邀之列。是以市長的名義邀請,實際的操辦者是《作品》的副主編揚克。但也從此認識了增城的市長。(市長后來又當了書記,總說不要宣傳他,所以就不說他的姓名了吧。)市長是個有趣的人,也是個實在的人,我前后去了兩次,都是暑天,市長帶著我們看工廠,下農村,爬大山,逛小廟,讓我在增城“下馬觀花”跑了不少的地方。從毗鄰廣州市區的新塘為廣州富起來的市民蓋的大型別墅區和全中國最大的牛仔服生產集散地,到遠山區的白水寨風景區,一路上,如數家珍,讓我看了個夠。
看了受感動,也就想寫。一路同行的報告文學作家蔣巍,剛寫了牛玉儒和叢飛,出了兩本書,也喜歡上這個市長書記同志了。“我給他寫本書怎么樣?”現在的報告文學家像蔣巍這樣的,出門都帶個精巧的筆記本電腦,一路走一路錄音采訪。回去“關起門來兩個星期抽著煙吃著方便面”,就會苦戰出一部比電腦還厚還大的報告文學專著。厚了有份量,寫的人費勁,好在稿費多;讀者讀得費勁,又沒補助,所以一般大部頭的報告文學沒有人看。蔣巍的還行,因為他寫的都感人煽情,被譽為催淚彈型作品。一次開會,蔣巍朗讀了他自己的報告文學中的一段,先是他自己掉眼淚,然后帶領全場不少同志擦眼鏡。不過我還是婉言相勸:“增城的事,有益有趣有道理,但能讓人落淚的那種事少,你看……”不知蔣巍聽進去沒有,他做沉思狀,不答。
我是個寫詩的人,蔣巍也寫過詩,他屬豪放派煽情型,現在這一派的詩不像前幾年流行了,蔣巍就以報告文學為主,兼做批評詩歌創作的工作:“現在的詩像小蜜蜂嗡嗡,讓我記不住!”他這話當然刺激我了。我這回寫此短文,就有個目標:不超過三千字就讓讀者記住增城,記住增城有三寶。哪三寶?您心里在問了。對,這說明以上段落讓你已經記住增城了,完成一半目標,下面就說增城“三寶”。
頭一寶就是掛綠荔枝。廣東出荔枝,深圳的珠海的茂名的朋友,常這樣表達他們的好客心情:“葉先生,荔枝快熟了,今年到我們那里吃荔枝吧?”只有增城前年不一樣,說的是:“請到增城吃掛綠荔枝。”特意強調“掛綠”,就好像電影強調主角是“鞏俐”一樣。全廣州就只有增城有“掛綠”這個品牌。這個品牌的正宗只有一棵老樹,位于增城市中心的廣場,那個廣場就叫“掛綠廣場”。之所以名貴,一是據說掛綠早年是貢品,當然,全中國當過貢品的東西多了,光這一條還不行。二是此樹有四百年歷史,獨此一株。這也很讓人動心,這是荔枝中的熊貓啊。當然,全中國的奇花異草也多光這兩條還不夠迷人。其三,這樹經過科學管理,現在還能結荔枝,有時三五十顆,有時更少。想想一家名酒的廣告“可以品嘗的四百年歷史”,天啊,讓人不能不動心。其四,大家都想吃,給誰呢?大前年,掛綠荔枝公開拍賣,頭一顆荔枝居然拍出了五十萬元的高價。此事經媒體報道,成為當年的奇聞,叫好的多,置疑的有,眾說紛紜,讓增城一下子天下聞名。前年我們坐在此樹旁,烈日當頭,汗流滿面,市長親自從樹上剪下一顆又一顆掛綠荔枝。每顆裝進一個精制的小盒子,像發獎一樣由市長雙手遞給到會的詩人手上,一人一顆,盛大禮遇!我那一顆沒舍得享用,坐飛機帶回北京,給正在讀初三的兒子。兒子一口吞下,喃喃地說:“沒吃出什么不一樣的味!”天啊,這不是豬八戒吃人生果嗎?我告訴他這是吃文化,叫嶺南文化,這是吃歷史,叫四百年文明史,這是吃品位,叫詩人受到社會敬重的證據!兒子不久考上了首都師大附中,這是有名的重點高中。我心里暗暗琢磨:也許與那顆荔枝有關系?也許兒子不說那句不敬的話還可以上北大附中?……唉,那掛綠到底是什么味道呢?看來掛綠真是增城的第一寶。
第二寶是何仙姑家廟里的仙桃。中國人都知道民間的神仙有八仙,領頭的是張果老,八仙里有個女仙,叫何仙姑。不知從哪個年月開始,說何仙姑是增城人氏,于是在增城鄉下有了一座小廟,叫何仙姑家廟。增城由縣變市經濟發展以后,開始宣傳這個何仙姑,這也是增城歷史上的杰出女性嘛,拍了電視連續劇,確立了何仙姑的增城戶籍。最絕的是,小廟的屋檐上,長著一株桃樹,近些年,每年能結十來個桃子。今年我在北京九華山莊開會,回到房間打開電視,中央四套國際頻道正在向全世界播放一則社會新聞,內容是增城何仙姑家廟屋檐上的桃子,今年第一顆拍了十二萬元。看來,比十二萬元更有價值的是這條消息,它讓全世界知道了增城,知道了增城有一座何仙姑家廟,知道了家廟里有仙桃,仙桃今年的價格是一顆十二萬元人民幣。我爬上梯子去看過結著桃子的那株小桃樹。有人說它有一百年了,也有人說不清楚,但這株小桃樹讓何仙姑這個神仙與現實有了關系,讓何仙姑成了增城的形象代言人!小小桃子,如此魅力,自然算增城第二寶。
著名作家鄧友梅今年是我們組織的作家采風團的團長,鄧先生風趣,代表作家致辭時說:“葉延濱告訴我,增城有三寶,一是掛綠荔枝,二是何仙姑桃,三是市領導。”老先生把我們的悄悄話公布了,我只有認賬。中國人以謙遜為美德,在地方上工作,有了成績,一是歸功上級領導,二是歸于廣大群眾,自己不說自己。增城市長書記也是這一派。我在兩月前去訪問捷克,在比爾森市與市長交談,比爾森是以啤酒和汽車著名的城市。我說:“比爾森的啤酒我喝過,很有名。”市長說:“我們城市第一有名的是風景,第二是市政府的效率,第三是斯可達汽車,第四才是啤酒。”人家多會處處自我表揚!而我們很難。市長現在是書記了,更要虛心,于是我不想說他的好話,我只說與他有過的對話,也許讀者會做過自己的判斷。白水寨仙瀑風景區,兩年前我來的時候還是一個高山湖泊的水電站,停了小水電,恢復了高山瀑布。當時風景區只是構想,一切還沒有影子,我說:“你這不是典型的‘泡沫經濟’嗎?誰來看您這一道瀑布大泡沫?”市長就說:“我周邊有廣州、東莞、深圳三大城市三千萬人,這道大瀑布就會帶來不盡的財源!”還有:“以前是山區是砍樹換錢,老百姓就要砍樹,現在我們發展旅游‘看樹’掙錢,老百姓就會主動的栽樹養樹。”還有:“我們增城解決三農問題,我認為農民的根本出路是不當農民,農村的根本出路是轉移農民,農業的根本出路是減少農民。怎么講?十六歲以上的,我們搞培訓,讓他出山去打工變成城市人。十六歲以下的我們抓教育,大量資金投入教育,爭取讓百分之八十孩子都考上大學,從此不再是農民。留下青山綠水,讓城里人來看,看了就給增城留下錢!”這些話我聽了,感到這里的農民孩子真的有希望了,因為有這樣務實而真有想法的領導。
增城好,增城有三寶,荔枝仙桃和領導。荔枝有名叫掛綠,仙桃有主叫何仙姑,領導再三提醒不說他的姓和名。好在老百姓都知道,老百姓稱作是:黨和政府……
睢寧人文地理的六個符號
睢寧地處蘇北,漢代稱下邳,我有幸于2006年秋隨“中國作家看睢寧”一行參訪睢寧,得此短文,描畫我心中所得風貌,兼謝主人盛情。——題記
晨橋
一抹魚肚白的晨光,勾畫出一座小橋,小橋在漢書上有名,名叫圯橋。這是睢寧的入口,說是歷史的入口,也是睢寧精神的入口,二千多年了,一輩一輩的傳說,那個早晨,一個叫張良的年輕人在橋下為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拾起一只鞋。
據說歷史從此大大的轉了一個彎,滅秦敗楚,成就漢業——圯橋這是起點,圯橋正逢早晨!我想這也許是個精心設計的故事,故事里的細節都具有象征意義:橋、早晨、老者、進履、約會、授書。用當今的語言,重述這個象征物所表述的事件就是:在太陽升起之前,一個敬老并且守約的青年思想家張良得到了老一輩傳授的戰略思想,從此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成為改天換地的帝王之師。
歷史會是這樣的嗎?也許會有各種不同的回答,當然睢寧的回答是肯定的,因為有早晨圯橋上發生的故事,邳下人有了自己精神的第一頁,睢寧也就有了早晨最美的一抹霞光。
二千年,最美的一個早晨留在了歷史書里;從此,每個睢寧人精神的入口,都會找到通往自我的那座橋:圯橋。每個睢寧人做人的第一課:圯橋進履。
門樓
睢寧的歷史,最早的幾卷,寫在另一本書上,這本書名叫《三國演義》。只是那時,睢寧不叫睢寧,叫下邳。下邳就是睢寧,所以《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就是最早為睢寧寫報告文學的知名作家。“知名作家看睢寧”這個采風活動,恐怕要從羅貫中算起。
在當年的睢寧,風流倜儻的人物,呂布算是一個,年輕漂亮,武藝高強,回頭率很高,所以直到現在,仍然是戲劇舞臺上的風云人物,武戲有《三英戰呂布》,文戲有《呂布戲貂嬋》,知名度很高。
但睢寧只給他留下一個白門樓,一個沒有門,更沒有樓的地名。留下此地名,讓睢寧的男人知道,能用武力征服男人,能用魅力征服女人,尚不足以立身于世。呂布什么都不缺,缺的就是信義二字。背信棄義的呂布,在群雄爭霸的戰場上,沒有了立錐之地,最后吊死在白門樓上。白門樓,登高不能望遠,入門就是地獄,何故?
后來者戒!白門樓給睢寧人留下了做人的底線。
梨花
睢寧的春天一定是美麗的,我這么想,是因為眼前這一望無垠的三水梨園。三水梨,睢寧的名產,出名晚,據主人講,前兩年睢寧還吃不上三水梨,要供應大城市的超市。三水梨的祖籍不在睢寧,從日本引進,到了睢寧的地面上,比在原產地長得還結實碩大,一般的有一斤多重,大的重量有三斤多,肉嫩汁甜,一下子成了睢寧的名特產品,遠近馳名。
睢寧的春天一定是美麗的,我這么想,是因為眼前這一望無垠的三水梨園。梨樹種植橫直豎齊,修剪得枝冠如蓋,因為果實碩大,在果園兩側栽下了水泥柱,水泥柱拉起了鐵絲網格,這些網格,在半空中托起了梨樹的枝條,讓那些掛果的梨樹盡情結果。
睢寧的春天一定是美麗的,我這么想,是因為眼前這一望無垠的三水梨園。那些春風里綻開的梨花是雪白的,還一定帶著一點青色,幾分綠茵。滿園雪色,遠接天際。風吹過,飄起淡淡的香氣,泌人心脾;陽光灑在這片雪原上,會變出七彩的霓虹;薄霧如紗,小徑如詩,真的在花瓣落英的時節,讓陽光騷動耳際,會聽到世界上最美的詩篇。
銅燈
說到銅燈,會讓人想到阿拉丁的神話。那是一個神燈,你向它祈求你的幸福,然而,你會不幸地交付出你的命運。我眼前的是睢寧的銅牛燈,不是神燈,是一只平凡而可愛的燈,是二千年前一家睢寧人生活的伴侶。
下座是牛,憨態可掬,昂頭站立。牛背上馱著燈座,燈盞上部的煙道與牛角相連,燈芯燃燒產生的煙氣通過煙道和牛角回到基座的牛體內,那里盛滿了水,煙氣溶于水中,保持著空氣的清新。據說大洋彼岸的基辛格博士說二千年前的中國人就有了環保意識!
睢寧的盞燈給中國人爭了光,于是睢寧的領導們把它放大了17.4倍,成為睢寧的標志,驕傲地站在小城中心的廣場上。
當它放大站在廣場中央的時候,我發現它是一個象征。二千年前,這是一個富家男孩的用具,男孩早夭,成為他的陪葬物保存了二千年。銅牛燈下是耕牛,上是讀書用的明燈,耕讀創造了生活,由此,耕與讀成為睢寧人千年來生活的基石。
這就是黃河邊上的神燈,銅牛燈沉默不語地提醒著注視它的每個人:愛你腳下的土地,愛你手中的書,它們是你一生幸福的源泉……
雕畫
雕畫是漢代刻在石板上的畫,魯迅先生稱之為漢畫像石,于是世人尊重先生的命名,以漢畫像石稱之。
睢寧出土大量的漢畫像石。其中以《牛耕圖》最為著名,郭沫若先生在《中國史稿》一書中,以其畫面佐證漢代的農耕文明程度:壯年男子扶犁耕地,一孩童尾隨播種,旁有女子鋤禾松土,老者擔來飯食送到地頭。這幅漢畫像石所錄下的生產場面,延續千年,讀之,喚起我在鄉下插隊的記憶,倍加親切。
有著數千年文明歷史的睢寧,只因地處中原,依傍黃河,戰爭與災難,地震與水禍,讓所有的歷史都變成了文字藏于書卷典籍中,公元1668年,睢寧發生8.5級地震,隨后黃河決堤,將整個城市淹于汪洋之中,如同合上一卷厚厚的歷史!皇天厚土,此后的睢寧隨著青草復蘇,樹枝抽條,稻禾揚花,一次次劫后重生,然而當年風光和歷史的光彩都深埋于黃土之下。
雕畫從黃土深處重新回到陽光里,顯影的是睢寧的“老照片”!這是睢寧光榮的家譜,這是睢寧文化的最早的錄像資料。好啊,睢寧人的祖先多才多藝,用畫筆給兒孫留下光榮的叮囑:早在二千年前這里就是畫家之都,請多看幾眼這刻在石頭上的畫,它們給躲藏在史書中的睢寧,勾出了精氣神!
童畫
讀懂了漢畫像石,就明白,為什么兒童畫是睢寧文化符號中最美最艷麗最生動的符號。
漢畫像石是歷史的照片,是歷史留下的記憶,是先人留下的黑白的夢境。
兒童畫是睢寧今日的笑顏,是睢寧明天的風采,是寫給明天的七彩詩篇。
一幅幅兒童稚氣的童畫成就了一座城市,中國文部命名睢寧為“中國兒童畫之鄉”,睢寧的孩子們畫出的兒童畫,在國內外各種大賽和展出中為睢寧贏得了1300多面獎牌,中國的外交部將兒童畫作為國賓禮品贈送給外國首腦和國際友人,在聯合國大廈有四幅睢寧兒童畫陳列展出……這一切幾乎是個文化奇跡,然而,當我親自走進孩子們的教室,在睢寧的城鄉走一走,我發現,睢寧兒童畫里有著漢畫像石的基因,千年風云變化,文脈世代傳承,從漢畫像石到睢寧兒童畫,我發現了睢寧精神之根,這種精神能讓石頭說話,這種精神能讓古老的城市永遠有一顆童心!
睜開眼,用一顆真誠而純潔的兒童畫里的童心看待這個世界,走出門,像張良“圯橋進履”那樣的對待這個世界,睢寧的文化符號給我展示的是一個和諧社會的人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