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開篇引用的《水調(diào)歌頭》那首詞,想必所有的三國迷耳熟能詳。我十一歲時讀這首詞,內(nèi)心便受到感染,產(chǎn)生難以排遣的惆悵。后來,當(dāng)我第一次坐上渡船行駛在長江上,便禁不住吟誦“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等到讀到詞的結(jié)尾“白發(fā)漁樵江渚上,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時,少年的我,雖不大理解這詞中的蒼涼,但仍然覺得這種感傷既讓人親近,又很害怕。
等到成年后,我才知道這首詞的作者并非羅貫中,而是明嘉靖年間的楊慎。羅先生創(chuàng)作出不朽名著,但非楊慎之詞,不足以表達他小說的主旨,可見這首詞所含蘊的人世滄桑,具有多大的震撼力。
但是,現(xiàn)在,我卻想讓讀者讀楊慎的另外一首詩:
七十余生已白頭,明明律例許歸休。
歸休已作巴陵叟,重到翻為滇海囚。
遷謫本非明主意,網(wǎng)羅巧中細人謀。
故園先隴癡兒女,泉下傷心也淚流。
這首詩名為《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懷》,是楊慎死前二十多天寫下的,語極凄傷,可謂字字血淚。這首詩的背后,隱藏的是楊慎一生巨大的悲劇。
二
楊慎,字用修,別號長庵,出生于四川新都一個官宦世家。祖父楊春,成化十七年進士,官至湖廣提學(xué)僉事;父親楊廷和,成化十四年進士,先于其父一屆,時年十九歲。楊慎是楊家入仕的第三代,正德六年二十四歲時參加會試,殿試第一成為本科狀元。一門三代進士,還出了一個狀元。這樣的家族不僅僅在新都,就是在全國,亦屬罕見。
楊家三代官員中,官當(dāng)?shù)米畲蟮漠?dāng)數(shù)楊廷和。他入仕四十六年,除正德十年丁父憂回家守制三年外,余下四十三年全在京城為官。成化十年,從翰林院庶吉士干起,歷任翰林院檢討、修撰、侍讀等。弘治二年,改任左春坊左中允,這一職務(wù)是太子的老師,這太子即后來的武宗皇帝。三年后,又遷升左春坊大學(xué)士。正德二年,由詹事府詹事超升東閣大學(xué)士,入閣主管誥勅。擔(dān)任內(nèi)閣輔臣不久,因得罪臭名昭著的大太監(jiān)劉瑾而被驅(qū)逐出京,改任南京吏部左侍郎、戶部尚書。半年后,正好碰上劉瑾劣行敗露被武宗“忍痛割愛”,誅除了。楊廷和又得以回到京城,入閣當(dāng)了輔臣。到武宗皇帝駕崩時,楊廷和已是首輔。
武宗一生胡鬧,親近過的女人難以計數(shù),大概也是因為這個用情不專的原因,這位風(fēng)流皇帝竟然沒有生下任何兒女。因此,他這一死,便沒有法定的子嗣來承繼皇祚。按規(guī)定,必須在武宗近支的宗藩中尋找一位“皇子”來承祧,主持這項工作的便是楊廷和。
當(dāng)時有三個人都有條件繼承皇位。經(jīng)過一番考慮,楊廷和選中了朱厚熜。這個朱厚熜的父親名叫朱祐杭,是孝宗的弟弟。武宗皇帝是孝宗皇帝的獨子,朱祐杭是他的叔叔,朱厚熜是他的堂弟。
孝宗的父親憲宗,是明朝第一個搞“姐弟戀”的皇帝。憲宗十八歲即位,就將年已三十五歲的宮女萬某立為貴妃。這位萬貴妃一直侍候憲宗長大,兩人年齡相差十七歲,論輩份應(yīng)該是母子,但兩人更像姐弟,少年的憲宗從萬貴妃那里知道了情事的快樂。奇怪的是,憲宗對萬貴妃的寵愛二十年不衰,這種“海枯石爛不變心”的愛情觀,擱在一位皇帝身上,實屬難得。萬貴妃三十六歲時為憲宗生過一個兒子,但未滿周歲就死了。此后,萬貴妃一切的懷孕努力都是“瞎耽誤功夫”,她因此很傷心,也變得很歹毒。她只要聽說別的嬪妃懷孕了,就一定會將這嬪妃弄死。因此,憲宗當(dāng)時盡管嬪妃成群,卻沒有誰給他養(yǎng)出兒子來。他當(dāng)了十一年皇帝后,有一次在剃頭的太監(jiān)面前感嘆自己老之將至,卻膝下空虛。太監(jiān)這時斗膽告訴他。有一個來自廣西壯族的宮女,姓紀,生下了一個兒子,為免遭成貴妃的毒手,宮里頭的人都替紀氏隱瞞,放在隱蔽的安樂堂中偷養(yǎng),如今這孩子已長到六歲。憲宗喜出望外,立即宣旨將孩子從安樂堂中領(lǐng)出來,交給周太后扶養(yǎng)。萬貴妃得信,沒有一個月就將紀氏毒死。但對孩子她卻沒有辦法,因為周太后那兒門禁森嚴,她進不去。
既然憲宗有了兒子,萬貴妃便改變略圖,由對嬪妃的“計劃禁育”變成“鼓勵超生”。這樣,短短幾年,憲宗便有了十一個兒子。
但因紀氏所生的兒子是老大,便理所當(dāng)然成了太子。這個太子朱祐樘,就是武宗皇帝的父親孝宗皇帝。
孝宗是個好皇帝,但養(yǎng)了一個壞兒子,武宗不似父親正派,勤勉政事。卻像祖父憲宗皇帝那樣風(fēng)流、昏庸。他喜歡和那些比自己年齡大的女人上床,大約也是承繼了祖父“姐弟戀”的傳統(tǒng)。
介紹了這么多背景資料,話題還是回到武宗的接班人上頭。按道理,孝宗皇帝的十一個弟弟的后代,武宗皇帝的堂兄弟,都有資格承祧。但楊廷和從綜合條件考慮,選中了朱厚熜。
朱厚熜的父親朱祐杭,在孝宗即位之后,被封為興獻王,藩邸在湖北安陸。朱祐杭就藩之后,朱厚熜在安陸出生。不久,朱祐樘病死,朱厚熜十三歲襲封興獻王。
武宗皇帝死時,朱厚熜十五歲。在楊廷和主持下,朱厚熜來到北京繼位。
楊廷和諳熟朝廷掌故,朱厚熜來京后,便找這位即將登基的皇帝談了一次話:他要朱厚熜辦一個法律手續(xù),過繼給他的伯父孝宗皇帝。這樣,他將以孝宗的兒子而不是侄子的身份來嗣位。這種做法叫承祧。朱厚熜滿口答應(yīng),因為他知道,如果不答應(yīng),這個皇帝就輪不到他做了。
但是,當(dāng)朱厚熜登基成了名副其實的嘉靖皇帝后,他立刻就變卦了。他登基后的第六天,就下詔群臣討論如何尊崇他的親生父母。當(dāng)楊廷和以“承祧”的原則提醒他時。這位十五歲的皇帝惱下臉來狡辯說:“孝宗本是伯父,如何變成了父親?興獻王本是朕生父,如何又變成了叔父?這樣繞來繞去不妥當(dāng)。”
從此之后,圍繞這個問題,嘉靖皇帝與以楊廷和為首的大臣們進行了不屈不撓無休無止的斗爭,一直斗到嘉靖三年的正月,嘉靖皇帝如愿以償,終于將“興獻王”改成了“皇考興獻帝”。
楊廷和眼看無法挽回,憤而致仕回到四川新都頤養(yǎng)天年。這件事,是明史嘉靖朝中有名的“大禮案”。
然后,大禮案并未因楊廷和的去職而停止,反而更加激烈。
三
談到大禮案,不能不說說桂萼與張璁這兩個人。桂、張二人都是嘉靖皇帝登基前不久的新科進士。特別是桂萼,考中進士時已年滿四十七歲。若要按明代官員的考成法,他就是勤勤懇懇干到六十歲,能當(dāng)?shù)狡咂房h令就很不錯了。大禮爭議興起時,兩人都屬于觀政。所謂觀政,并非實職,只是正式任職前的一種鍛煉,若安排在刑部,就叫刑部觀政;安排在禮部,就叫禮部觀政,以此類推。吏部根據(jù)該人在觀政期間的能力和表現(xiàn),再授以實職。
若考察明朝的官場眾生相,分為大類,當(dāng)然只有君子與小人兩種。但君子中有的以精明練達著稱,有的以道德文章行世;有的立下扭轉(zhuǎn)乾坤的事功,有的保持廉潔奉公的操守。論及小人,有屈己媚上者,有嘩眾取寵者,有貪贓枉法者,有冒功邀賞者,品類眾多,不一而足。如果說,君子行列中還能找得出贗品,那么小人堆里則個個都是正宗。永樂皇帝一生閱人無數(shù),他評價手下大臣,說:“某某是君子中的君子,某某是小人中的小人。”用其意,桂萼、張璁則可稱為“小人中的小人”了。
大禮爭議初起,由楊廷和領(lǐng)導(dǎo)的文官集團幾乎是一邊倒,堅持嘉靖皇帝應(yīng)該將孝宗認作“皇考”。初登大位的嘉靖雖心有不甘,但還沒有力量戰(zhàn)勝內(nèi)閣。因為,盡管皇帝的權(quán)力至高無上,但必須一呼百應(yīng)方能奏效。讓嘉靖皇帝憋氣的是,其時一呼百應(yīng)的是楊廷和而不是他這個一言九鼎的皇帝。
應(yīng)該說,楊廷和堅持的是正確的東西。歷史中關(guān)于“承祧”的游戲規(guī)則,在他看來不可更改。這是文人政治家可愛的一面,亦是可悲的一面。在今天看來,孝宗與興獻王誰為正宗,純粹是皇帝家事,大臣們?nèi)绱苏J真地爭論,真可謂“秀才多事”。但在明朝,這一類的爭執(zhí),往往釀成巨大的政治災(zāi)難,如英宗復(fù)辟、憲宗廢后、神宗抬高生母身份、熹宗朝的三大案等等。莫不都制造出轟動朝野的慘案與冤獄。
就在大禮爭執(zhí)陷入僵局,皇帝與首輔處于對峙的階段,有兩個人站出來打破了平衡,他們就是桂萼與張璁。
兩人看出嘉靖皇帝的焦躁與不滿,立即意識這是他們出人頭地的絕佳機會,于是策劃于密室,各自寫出反駁楊廷和章奏上呈。大意是“凡大孝根心之人,未有不敬重親生父母者。敬父母就是敬祖宗,敬社稷。皇上為親生父母正名,是天底下第一等的孝子,是蒼生百姓的楷模。”
嘉靖收到這道奏章后,大喜過望。相權(quán)對皇權(quán)的制約本來就很脆弱,桂、張二人的奏章立刻就打破了平衡的格局。這就是楊廷和等大臣陷入被動的原因。
桂萼、張璁兩人迅速升官,先后都被調(diào)往南京任刑部主事。如果說觀政級別相當(dāng)于科長,這個刑部主事就相當(dāng)于正廳級干部。
這種安排,我們也可以從中看出蹊蹺來。皇上要給桂、張二人升官,楊廷和哪里擋得住?但他可以做點手腳,找出很多讓皇上難以反駁的理由,將兩人高升到外地。不要他們留在北京興風(fēng)作浪,這就是桂、張二人升調(diào)南京的原因。
桂、張到了南京,又迅速糾合在一起,就大禮案繼續(xù)給皇上寫奏章。嘉靖皇帝有了外援,態(tài)度變得非常強硬,這導(dǎo)致內(nèi)閣大臣的總體辭職。
楊廷和一走,文官中再沒有象他這樣精明強干堅持原則的強勢人物了,相權(quán)再也無法制約皇權(quán)。嘉靖變本加厲,決定提拔一批忠實于自己的官員。在他的腦子里,最應(yīng)該受到重用的,當(dāng)然還是桂萼和張璁。
楊廷和致仕回家時,嘉靖已經(jīng)十八歲。經(jīng)過三年的磨練,他已從乳臭未干的毛孩子變成了猜忌刻毒的政治家。他不但懂得報復(fù),也懂得權(quán)術(shù)。他知道單單提拔桂萼和張璁,會引起朝臣的非議。于是采取迂回措施,決定補充八名翰林院學(xué)士,將桂萼與張璁放在里頭,打頭的,卻是楊廷和的兒子楊慎。
拋開楊廷和的因素不講,僅就楊慎個人的學(xué)識與資歷而言,也足以服人。他正德六年考中狀元后,就當(dāng)上了翰林修撰,官階六品。后因母喪,丁憂三年,于正德十二年回到京城,官復(fù)原職。武宗皇帝當(dāng)年八月出居庸關(guān),以巡邊名義到塞外尋歡作樂,楊慎上疏力諫,武宗對他很不高興。時楊廷和在首輔任上,大約是出于對兒子的保護,當(dāng)年楊慎又以養(yǎng)病為由辭官離開北京。他第三次來到北京,是嘉靖繼位之后不久,因為他的才識,也因為他父親的權(quán)力,他被安排為經(jīng)筵講官,當(dāng)上了嘉靖皇帝的老師。這一年,他三十四歲。距他考上狀元,已整整十年了。
嘉靖皇帝對他這位老師沒有好感,因為楊慎總是利用講課的機會,采用古代的實例對他施政的不妥之處進行規(guī)諷。但一來礙于楊慎的名氣,二來也因為他是楊廷和的兒子,故這次選拔翰林學(xué)士,還是把楊慎列為第一人選。
但楊慎不買這個賬。當(dāng)他得知任命的消息后,他領(lǐng)頭,翰林院三十六位同事一起附名,給嘉靖皇帝上了一道奏章,內(nèi)中有這樣一段:
臣等與萼輩學(xué)術(shù)不同,議論亦異。臣等所執(zhí)者,程頤朱熹之說也;萼等所執(zhí)者,冷褻段猶之余也。今陛下既超擢萼輩,不以臣等言為是。臣等不能與同列,愿賜罷斥。
朝會后,在何孟春的倡議后,京城各大衙門共有一百二十九名官員聚集在左順門,伏跪請愿。楊慎與何孟春同氣相求,對聚合的眾官員慷慨陳辭:“國家養(yǎng)士百五十年,仗節(jié)死義,正在今日!”話雖不多,但字字金石,擲地有聲!
這些官員中有內(nèi)閣大臣、六部尚書,也有給事中、翰林學(xué)士,可謂都是朝廷棟梁。他們從早上七點跪到下午一點,不肯散去。嘉靖皇帝派錦衣衛(wèi)前來鎮(zhèn)壓,捕捉了領(lǐng)頭的八個人。楊慎拍著左順門大哭,不肯退去的官員跟著一起哭,聲震內(nèi)廷。到這地步,嘉靖皇帝絕不肯退卻,他下令將所有伏跪請愿的官員共一百三十四人下錦衣衛(wèi)大獄。二日后,下旨廷杖楊慎等一百六十余人。十天后,余怒未消的嘉靖,再次下令將楊慎等七人二次廷杖。這次大禮之爭,共有十八名官員死于酷刑之下。一百八十多人被貶職廢黜。有八人永遠充軍,不可赦回,楊慎就是其中的一個。
四
關(guān)于這場大禮之爭,當(dāng)時北京城中傳出一首童謠:
太廟香爐跳,午門石獅叫。
好群黑頭蟲,一半變蛤蚧,一半變?nèi)她垺?/p>
無疑,桂萼、張璁都是蛤蚧之類;而楊慎則是受人敬重的人龍了。但是,蛤蚧之流從此居廟堂之高,而人龍則只能處江湖之遠了。
八月份,就在楊慎在緹騎兵的押解下,離京前往謫戍地云南永昌時,張璁驟升為二品大臣,入閣參贊機務(wù)。茲后不過三年,張璁便榮膺首輔之職,桂萼也沐猴而冠當(dāng)上內(nèi)閣輔臣。這兩人在大禮案中狼狽為奸,但茲后分道揚鑣。為爭權(quán)奪利斗得驢嘶馬喘。但有一點,兩人永遠一致,那就是對待大禮案被貶黜的官員,始終采取高壓的手段,決不給予平反。
嘉靖三年,楊慎未過中秋,便帶著妻小離開京城,踏上了前往云南的謫戍之路。夫妻相伴到了湖北江陵。從這里,楊慎的結(jié)發(fā)妻子黃峨將與他分別,帶著孩子溯江而上,經(jīng)三峽回到四川。而楊慎將獨去湘黔,進入那傳說中的蠻瘴之地。
按《明史·刑法志》規(guī)定:流放分安置、遷徙、口外為民、充軍四種。最重是充軍。而充軍又以地域遠近分極邊、煙瘴邊、遠邊衛(wèi)、沿海衛(wèi)四等;以年限分為終身、永遠二等。楊慎屬于最嚴厲的“永遠充軍煙瘴”。戶在軍籍,平常所穿的儒衫必須脫下,換上罪卒的赭衣戎帽,其待遇同囚徒差不多。
楊慎在途中走了將近五個月,于嘉靖四年正月來到永昌。一到軍營報到,換上罪卒的衣服后,楊慎立刻感到失去了尊嚴,孤苦無助中。他寫了《軍次書感》這首詩:
憑高一望倍凄然,日暮烏啼生野煙。
天地側(cè)身孤旅外,江湖短發(fā)亂兵前。
屈平憔悴漁翁問,韓信棲遲漂母憐。
何事窮愁無伴侶,東風(fēng)獨坐感流年!
出身官宦世家的楊慎,過慣了錦衣玉食的生活,突然變成囚徒,生活與精神兩種優(yōu)越感頃刻間喪失凈盡。但是事情并沒有終結(jié),記恨的嘉靖皇帝,在處分了楊慎之后,又于嘉靖七年褫奪了已致仕在家的楊廷和的所有封贈與爵秩,削職為民。第二年,這位為功于社稷的大政治家,便含憤罹疾,死于家中。
楊慎聞訊,在謫戍地派人監(jiān)護下,回到老家奔喪,但很快就回到永昌。永昌在今滇西保山一帶,五百年前,那里的確是地老天荒之地。楊慎在這里生活了三十五年,直至病死。
楊慎初謫的那幾年,朝中君子幾乎損失殆盡。以張璁、桂萼之類的小人當(dāng)政,即便不肯同流合污者,也決不敢抗命為楊慎等謫官說話。到了嘉靖十六年,在大禮案中得到好處的官員,幾乎都已致仕。這時候,有些官員便開始委婉地勸說嘉靖皇帝給受貶者一個出路。嘉靖皇帝部分采納了建議,大部分受貶官員都作了程度不同的改正。但對豐熙、楊慎等領(lǐng)頭鬧事的八個人,則堅持維持原來的處罰,在各自的充軍地永不赦回。
初謫充軍的頭幾年,當(dāng)?shù)毓賳T懾于朝廷的壓力,對楊慎看管甚緊。盡管當(dāng)?shù)匮矒崮钆f,讓他擔(dān)任軍中文書,但每逢團操,楊慎仍要手持軍械參與操練。這就是他自吟的“江湖短發(fā)亂兵前”的不堪寫照。
明代以孝治天下,孝子在社會上受到普遍的尊重。從某種意義上說,嘉靖與楊慎,都是堪稱楷模的孝子。嘉靖不惜大興冤獄,也要為其父興獻王弄一個皇帝稱號,楊慎不惜以身殉國,也要堅持父親楊廷和議定的大禮。世上事怕就怕認真二字,遺憾的是,嘉靖與楊慎都認真過頭了。
到了嘉靖二十七年,因大禮案謫戍的一百四十二人在吏部的一再提請下,赦還歸田的有一百三十六人。豐熙、楊慎等八人,屬于永不赦還之列。嘉靖對楊慎的仇恨太深了,他深居大內(nèi),幾十年中,總不會忘記楊慎,經(jīng)常問:“楊慎云何?”常言道,凡事不怕忘記,就怕惦記。有嘉靖皇帝這么牽腸掛肚,楊慎就不會有出頭之日。
關(guān)于戍邊充軍,按律,凡年滿六十歲者,可以返回家鄉(xiāng)。但楊慎滿了六十歲后,主動申請卻沒有人敢受理。這樣挨到六十八歲,他以垂老之年請假返鄉(xiāng),在瀘州住了將近三年。但是,由于嘉靖皇帝的又一次詢問,流戍地與借居地的官員都十分驚恐。兩地派出槍兵,將年近七十二歲且體弱多病的老人重新押解到永昌。到了戍所后,楊慎悲憤交加,寫了《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懷》這首詩。
盡管楊慎對嘉靖皇帝內(nèi)心痛恨,但到死也不敢公開指罵,只是說:“遷謫本非明主意”,而將自己一生的悲劇,歸結(jié)到“網(wǎng)羅巧中細人謀”。這細人,就是桂萼、張璁之流。
五
如果我們試圖找出嘉靖一朝最有代表性的事件,那么,楊慎的悲劇或可入選。
嘉靖與楊慎,一個是皇帝,一個是狀元;一個是學(xué)生,一個是老師;一個代表政統(tǒng),一個代表道統(tǒng)。兩個人都拒絕和解,拒絕屈服,都在與時間拔河,看誰能堅持到最后。不幸的是,楊慎比嘉靖大了十七歲,年齡上不占優(yōu)勢。他病死戍所后,嘉靖還當(dāng)了七年皇帝才離開人世。
1566年,嘉靖的兒子朱載垕繼承皇位,是為隆慶皇帝。他登基當(dāng)年,便給楊慎平反,追贈光祿寺少卿。平反書中載明是“奉遺詔”。意思是說給楊慎平反是嘉靖的遺旨。這種“此地?zé)o銀三百兩”的政治策略,明眼人一看便知。
楊慎在晚年寫過一首詩《畢節(jié)見滇老妓》: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白首話青春。
不須更奏琵琶曲,司馬青衫淚滿巾。
作為后代文人的我,看到這首詩心情創(chuàng)痛,一個文章蓋世的狀元,卻只能在窮鄉(xiāng)僻壤與一個花容不再的老妓女一起嘆息命運的無常。這說明了什么呢?感慨唏噓,感慨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