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已走出校園,走向社會,一定有過找工作的經歷;即使沒找過工作,也應該看過招聘單位的用人要求,那么對于單位看重“第一學歷”的現象就不應該感到陌生。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與騰訊網新聞中心就此進行了一項調查。調查發現,7331名參與者中,69.9%的人認為用人單位看重“第一學歷”不合理。一位因為“第一學歷”是專科而求職屢屢被拒的的博士生甚至發出了這樣的感慨:“第一學歷”成了無法抹去的“污點”。有媒體以此為依據,進行聲討。他們認為看重“第一學歷”是不公平,是就業歧視,是把“第一學歷”標榜成不可改變的歷史。
筆者不禁要問,69.9%認為用人單位看重“第一學歷”不合理的人中,有多少是規則的制定者呢?又有多少是圍墻外符合規則的人呢?這些人理直氣壯,論據充分:“經受過正規本科教育的學生在總體上比未經過本科教育的學生綜合素質要強些,但是,這只是總體上比較而言,我們不能得出任何一個本科生都比專科生或中專生要強的武斷推論。”

既然認識到從總體上而言, 經受過正規本科教育的學生比未經過本科教育的學生綜合素質要強些,市場看重“第一學歷”的規則就是合理的。規則是普適的,不能因為個別專科生或者中專生比本科生強, 而改變規則。
有些人認為一個人目前優秀并不代表他日后一定也會優秀。可是筆者的觀點是,目前優秀至少預示著他未來也會優秀的幾率比較高。在終身學習的時代,現有知識的學習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以往的知識存量。如果沒有一定的知識積累,試圖在短期內實現所謂的改變是不可能的。
看重“ 第一學歷” 是市場規則,這種規則的形成已經成為趨勢,并且是文憑市場自由競爭的一種結果。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學歷是市場的一個重要的信號。在目前這種文憑大量發放、魚目混珠的情形下, 通常來說, “ 第一學歷” 高要比“ 第一學歷”低更可能具有真才實學。目前很多學生大學四年一直在讀那幾本考研參考書,特別是有些非重點大學的學生,大學成了第二個高中,考研成了第二個高考,實際的學術能力和綜合素質并沒有得到提高。很多報考熱門專業的跨專業研究生缺乏該專業的研究能力,等于又讀了一個本科。如果他“第一學歷”是本科,至少他是通過了高考并在學校學了四年,比起那些僅僅是憑在職教育混得文憑的人來說,肯定要多學了知識。
不要抱怨“第一學歷”成了“人生的污點”。要讓污點變成亮點需要的是付出很多的勞動和努力,而不是抱怨社會的不公平。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而競爭經濟是最公平的規則。很多重點大學的校長和政府的主管也沒有很好的“第一學歷”,但是他們用自己的努力讓市場知道了他們的能力。當然,“第一學歷”作為一種衡量人才的標準和規則,只是具有通常的普遍意義,不可能適用于所有的人。無論用人單位還是人事部門,甄別人才需要巨大成本,所以他們只能把在一般情形下適用的標準即“第一學歷”作為標準,不可能一個個地對應聘者的能力等各方面進行全面考察,以減少時間、金錢、人力的開支。當然市場還有其他的適用于不同特點人才的衡量標準,比如軟件工程師的認證、法律人才的司法考試、會計人才的注冊會計師考試等等,對于那些“第一學歷”不足的人而言,要做的不是抱怨,而是通過努力讓市場識別自己。看重“第一學歷”作為市場潛規則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