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下,看重“第一學歷”的現象廣泛存在,在企業招聘、教師錄用、留學申請甚至擇偶時均有體現。
因為本科不是“211”,簡歷被擱置一邊;因為是中專,念到了博士應聘教師還是屢屢被拒;名校研究生因為“第一學歷”稍遜而求職不理想;企業員工的起薪根據畢業院校的名氣來確定……類似這樣的例子在就業市場上隨處可見。一些用人單位毫不諱言,“清華博士又怎樣?我們要的是‘三清團’(本科、碩士、博士皆在清華就讀)”。越來越多的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企業在學歷要求上講究“根紅苗正”,他們的“高姿態”行為使人傷心,更讓人失去了信心。求職者抱怨聲不斷,甚至有人將自己的“第一學歷”稱為“難以抹去的污點”。這種現象的存
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第一學歷” 的含金量高。“第一學歷”基本上可以反映一個人的基礎。從高中畢業生中錄取,從高考的規范化、公平合理角度以及本科生教育的水平來看,國內外比較認可,含金量最高。通常來講,名牌大學念的本科,綜合素質、人脈、專業基礎等方面比普通院校要強一些。例如,同一高校的博士畢業生,實際才能仍可能有差距,原因之一就可能在于他們的“第一學歷”的差異。
第二,用人單位憑借高校畢業生供大于求的市場形勢,掌控了人才市場的主動權。近些年,我國高等教育規模大幅擴張,研究生教育突飛猛進,人才市場上研究生數量激增。一個招聘啟事發出去,能收到好幾千份簡歷。在這樣的形勢下,用人單位自然優中選優,門檻也隨之提高。先是限定在“211”高校研究生,又縮小到“985”,最后再添加本科也是重點的條件等等。
第三,企業對教育質量的不信任。首先,是對一般院校的本科教育質量的不信任。隨著高校不斷地擴招,現在的大學,尤其是一般院校大都采取的是“牧羊式”的教育方式,學生在大學期間到底能學到多少真才實學,在用人單位的心里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另一方面是對研究生教育質量,乃至對名牌高校的研究生教育質量的不信任。他們認為一些應聘者的最高學歷不可靠、有水分。目前很多地方院校存在過分重視學生考研考博的傾向,以致出現了若干地方性的考研、考博核心地區。很多學校實行高中化的管理,很多學生一進大學就準備考研,學校忽視了教育,學生忽視了學習,大學四年實際的學術能力和綜合素質并沒有得到提高,以至于很多用人單位不相信這種相對出身“低微”的學生,通過在名校的一番回爐就能夠彌補本科文憑的“缺陷”,脫胎換骨,成為一個名實相符的人才。
在當今中國,“唯才是舉”已逐漸不再是用人的首選標準,一紙文憑卻可能助人踏上“成就之途”,“第一學歷”已成為許多求職者無法更改的痛。但是,衡量人才的標準有多種,學歷只是其中之一。中國有句古話“天生我才必有用”,“第一學歷”只代表過去,并不能全面地展示一個人的能力,也無法代表現在和將來。用人單位一味注重“第一學歷”,其本質仍是對學歷的崇拜,在某種程度上更是一種就業歧視。他們以靜態的眼光去衡量人才的做法有失公允,以一種迷信的心態去看待“第一文憑”更是缺乏客觀性,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優秀人才的選拔,將有能力的人拒之門外。
“第一學歷”給我們敲醒了警鐘,現代社會是飛速發展的社會,是競爭的社會,用人標準的“水漲船高”,暗示著社會對精英人才的要求越來越苛刻。教育機構應該以科學的方法培養人才,用人單位也應該以科學、合理的標準選拔優秀人才,給更多的應聘者提供展示才華的機會。遭遇“第一學歷”歧視的求職者更應該樹立起信心,找準自己的“發光點”,讓企業充分了解自身能力,獲得更多就業機會,并結合自身的水平和用人單位最需要的崗位工作能力,突現自身的價值,在實干中贏得用人單位的信任和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