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雖然以省會身份獨享江西經濟、文化、政治、教育絕大部分資源,但在東部大開放、西部大開發的浪潮中,不得不在“不東不西”的區位自卑中彷徨,感嘆老區一再錯失機遇。南昌需要新的力量來喚醒

一千多年前的一天,贛江邊上有過一次聚會。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嬰當時掌管洪州(南昌),封號滕王。當時他召集東南地區賢達聚首滕王閣,席間一才子王勃作文一篇,千古流傳,文中有兩句:物華天寶,人杰地靈——這是對南昌的真實寫照。
在中國,大概沒有比江西更適合過小日子的地方,更適合作為自然經濟典型的地方了。早在南宋期間,從江西運出的漕米就占了全國的1/3。建國后,江西則是唯一一個保持糧食凈調出的省份。大饑荒的年月,從江西調出的大米不知救活了多少人。今天的江西,森林覆蓋率仍然高居中國之最。
明清以前,南昌一直是中國南北通衢要道上的重鎮,這直接促成了江西歷史上思想、文化、經濟的繁榮。古代南昌,一度是江南的冶煉、紡織、造船中心和商業都市。京杭運河經長江入鄱陽湖由贛江而上梅關古道,入嶺南進閩粵。古志對這條古道繁忙景象有詳細的記載描繪:“商賈如云,揮汗如雨,萬履踐踏,冬無寒土”。交通要道所帶來的,不只是經濟上的繁榮,更寶貴的是不斷有外來的文化流、意識流、技術流、觀念流、人才流的源源不斷的進入。
自古江西出才子,歐陽修、王安石、文天祥、宋應星、陶淵明、朱熹等等都是江西人,在中國封建文明時期十萬進士中江西就占1/10。如今北大清華等名牌高校年年從南昌成批招走畢業生,美國“硅谷”IT業中國籍人士中有1/10來自南昌。
南昌又被稱為是革命圣城,“打響革命武裝起義第一槍”的地方。也因為擁有這樣的紅色歷史,江西人曾經感覺到無比的自豪和驕傲。
商業基因
在江西的文化基因中,其實是有一定程度的商業細胞的。大家都聽過“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但其實后面還有一句,“十個湖北佬,抵不過一個江西老。”這俗諺當然是說江西人做生意的厲害。
很少有人知道,在中國的人口版圖未穩定下來之前,江西人是屬于善于闖蕩、敢于進取的人群之一。今天兩湖的人、四川的人以及貴州的人,有相當部分都是自江西遷徙而去。更少有人知道的是,歷史上江西商人的活動范圍之廣,人數之眾,經營細胞之盛,世人口碑之好,都是令人嘆為觀止的。于是,天下遂有“江右幫”之稱,并躋身于國內十大商幫之列。直到19世紀末期,一位德國地質學家利希霍芬來中國游歷、考察,仍察覺到江右幫的流風余韻:江西人與鄰省的湖南人明顯不同,幾乎沒有軍事傾向,在小商業方面有很高的天分和偏愛,掌握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大部分小商業。湖南人沒有商人,而軍事思想十分突出。江西則缺乏軍事精神,取而代之的是對計算的興趣和追求利益的念頭發達……(《中國:親身旅行和據此所作的研究成果》)
從19世紀50、60年代至20世紀20、30年代,國內政治經濟大格局的變化,以及江右幫自身缺乏規模和聯合,在活躍了五百年之后,江西商人最終走向了衰落。
紅星制造
“1995年在東北介紹江西的工業產品,對方問了一句‘江西也有工廠?’,使身為江西人的汪中求既慚愧又痛心。”
這是被商界譽為“細節專家”的汪中求在《江西人談江西》一文中用作開場的文字。事實上,南昌的制造業在國內曾經也輝煌過。國內權威的經濟學家對這個地方的發展進行過解構,結論是:醒得早,起得遲。
1954年,新中國自己制造的第一架飛機在洪械廠誕生,毛澤東主席筆寫信嘉勉,稱贊“這在建立我國的飛機制造工業和增強國防力量上都是一個良好的開端”。第一枚海防導彈、第一臺輪式拖拉機都是在南昌誕生的。由此南昌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制造業體系,擁有機械制造、冶金、化工、醫藥、電子、食品、紡織等30多個專業650多個中、小類。
改革開放之初,江西人及時把握消費的新趨向,幾乎是在第一時間生產出了當時具有進口替代性質的產品和國內創新產品。中國第一輛國產摩托車、第一包方便面、第一根火腿腸都是在南昌問世的,然而它們從來沒擁有過市場。“雕牌”肥皂也是被南昌拒之門外才調頭轉向進入了浙江……

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之際,由于缺少了商業上必備的競爭意識,南昌制造業未能抓住機會做大做強、做優做精,“南昌制造”逐漸失去了魅力。
陷入谷底
上個世紀80年代,江西的經濟總量和浙江差不多。然而翻開20世紀下半葉的史冊,江西多與“經濟欠發達”、“老區”等字眼相連。“九五”期間江西保持了9.3%的經濟增速,但與周邊省市的差距還在拉大。2000年,江西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列全國第25位,人均地方財政收入列第27位,居處全國經濟發展的“盆底”。眾多數據顯示,江西具有明顯的“工業小省、財政窮省、經濟弱省”的特征。
南昌雖然以省會身份獨享江西經濟、文化、政治、教育絕大部分資源,但在東部大開放、西部大開發的浪潮中,不得不在“不東不西”的區位自卑中彷徨,感嘆老區一再錯失機遇。
長期以來的經濟欠發達,使南昌的人才也出現了“孔雀東南飛”的現象。南昌大學曾在深圳舉行過一次校友聯歡活動,在銀湖擺下80桌宴席還坐不下,而江西財經大學在深圳的畢業生據說比南昌大學還要多一倍。廣東縣以上的醫院差不多家家都有江西醫學院的畢業生,或者是從南昌的醫院跳槽的醫生。
在中國快速發展的經濟當中,江西的確是落后了。而比經濟發展陷入“盆底”狀態更讓人憂慮的是,人們逐漸在落后的狀態中失去了奮發作為的信念。“講農業大半天,講工業一支煙,講金融不沾邊”,這是形容南昌干部的口頭禪。“不吵不鬧,不叫不到,不給不要”,一種麻木反映了衍生于小農經濟的文化原生態。
南昌和江西需要新的力量來喚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