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人們對政治有多少歧義,也無論人們對政治有何種偏見,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現代社會中的每個人都和政治有著這樣那樣的關系,人就其本質而言是一種政治的存在。由此,以探詢政治的道德合理性為己任的政治倫理學成為一門“顯學”就不足為奇了。然而,追求道德的政治何以必要?過優良的政治生活何以可能?“軟”的政治文化和“硬”的政治制度在政治運行中實際扮演和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對于諸如此類問題的回答,需要學界有志之士深入古今中外政治倫理思想的縱深之處,爬羅剔抉,剝繭抽絲,做出深刻的學理探究和鮮活的現實解讀。由戴木才教授主編的《政治倫理學前沿叢書》(以下簡稱叢書)包括《政治倫理的現代建構》《現代政治視域中的“法治”與“德治”》《當代中國政府誠信建設》《國家與道德》《法與非政府公共領域》《環境正義——發展中國家環境倫理問題探究》《經濟人與經濟制度正義——從政治倫理視角探析》等著作,在解析和回答上述問題的同時,彰顯出以下特點:
一、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相統一的致思取向
亞里士多德認為,政治是一項“善業”,以追求和實現“優良的生活”為終極理想。在政治社會中,“優良的生活”客觀地要求道德哲學與政治哲學相關聯,也就是要追問和尋求政治生活的道德合理性。政治倫理學就是在這種追問和尋求中應運而生的。作為一門關涉實踐精神的科學,政治倫理學承擔著對人類的政治活動進行道德評判,為特定文化中的政治活動提供規范性忠告的職責,它通過考量政治活動中的倫理因素,以提高政治的道德含量。然而,這只是政治倫理學的工具效用。從某種意義上說,政治倫理學更關注對政治的意義的挖掘和闡釋,以便從價值層面上探究諸如政治的價值原則和根本目的,以及什么樣的政治才是理想的政治等“應然”政治的價值追求和實踐意義。正是基于這種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相統一的致思取向,叢書作者展開了他們對政治倫理學的縱深思考。
二、文化與制度相結合的學理構架
當政治生活中的“應然”圖景呈現在面前時,如何變“應然”為“實然”就成了關鍵問題。這實際上就是“道德的政治何以可能”的問題。叢書作者認為,建立道德的政治既需要對政治進行“合目的性”的文化關切,也需要對政治進行“合目的性”的制度安排。于是,他們從文化和制度兩個方面對道德的政治進行了學理上的構架。他們認為,一方面,道德的政治文化既包括個人權利與公共利益相結合、目的與道義相統一的政治關系,也包括由秩序、人權、自由、平等理念所構成的政治意識,還包括政治主體的政治道德觀念。這些要素構成了優良政治得以實現的“情意叢”。正是這種“情意叢”,才催生了被庫珀稱之為“內部控制”的踐行政治道德的內驅力。另一方面,從形上學意義上講,政治道德文化是政治主體的存在方式。然而,作為政治主體的人的人性的不完滿,使得政治道德常常在人的自保、沖動和趨利的人性面前“顏面掃地”。也就是說,人為自我立法的道德能力,它不具有相對于每個生命個體而言的現實普遍性。因此,道德的政治和優良的生活還必須仰仗于合理的制度安排。孟德斯鳩曾告誡人們:“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有權力的人們使用權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冊,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154頁)。從這個意義上說,良好的制度安排是阻止政治沉淪的“防火墻”。
三、學理性批判與現實性關懷相統一的學術視野
政治倫理學承載著理論批判的功能。它通過對古今中外各種不同的政治倫理學說的學理探究和評價,尋找適合本國政治發展的理性原則和現實路徑。基于這樣的認識,叢書作者對多種政治倫理思想及它們所認同的理念和價值進行了深入而廣泛的研究。從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到當代的羅爾斯、諾齊克;從古代中國的“德治”傳統到當今社會的“法治”訴求,以及當代政治的自由主義、共同體主義、女性主義和公民資格理論等各種流派,都成為作者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進行理論批判的對象。而這種學理性批判,必將使讀者對諸如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自由平等的人類文明的基本價值有更深刻的理解,從而為過上“優良的生活”奠定理性的文化基礎。道德是一種實踐精神,政治倫理學離不開對現實政治問題的關注。可以這樣說,對任何一種政治倫理價值的解讀,都離不開對當下社會政治生活的體察和反思。因此,強烈的問題意識成為叢書一以貫之的特點。在這里,我國政治運行中的諸如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問題,諸如自由與秩序、權利與義務、公正與效率、權利與權力、權力與責任、個人與社會的關系處理問題,政府的誠信問題,以及奢侈浪費、青年頹廢、邪教問題,不僅成了叢書作者理論思考的邏輯起點,而且也成了叢書學理探究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