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馬哈蒂爾找到小區片警格林斯潘報案,說家里東西被偷了,小偷可能是慣犯索羅斯。
片警格林斯潘嘿嘿一笑,說:“也不能全怪小偷嘛,應該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誰讓你們家的鎖好撬呢?”
居民馬哈蒂爾不滿地說:“那小偷怎么不去偷中國和印度呢?”
片警格林斯潘嘆了一口氣,說:“中國和印度的院墻太高了,索羅斯爬進爬出的不方便,要是再摔下來出了人命,不還是我的事嗎?”

小偷索羅斯在旁邊聽了之后,冷笑一聲:“在他們的院墻上掏幾個洞不就解決問題了嗎?”
片警格林斯潘趕緊看看四周,小聲說:“已經派保爾森去中國了,聽說2006年底就可以挖開幾個大窟窿。”
小偷索羅斯聽了大喜,拿出手機就開始給同伴們發短信:
“人傻,錢多,速去中國?!?/p>
這是一則中國未來的寓言。寓言的寓意是中國即將遭受到國際銀行家的一場有預謀、有計劃、有組織的“貨幣戰爭”打擊。
國際銀行家們發動的貨幣戰爭,先后在很多國家得手——1990年在日本,1995年在墨西哥,1997年在泰國。目前,打擊中國的金融體系,毫無疑問是他們的重中之重。對中國下手,絕對不是會不會的問題,而是什么時候、以什么方式的問題。在這一點上,任何僥幸的想法都會產生災難性的后果。
2007年7月30日,文章開頭那個寓言的主角之一、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開始又一次訪華。那個中國未來的寓言,會成為現實嗎?走在大國崛起之路上的中國,會成為國際銀行家們所發動貨幣戰爭的下一個囊中之物嗎?
中國:貨幣戰爭的又一個戰場?
一本新書,在上市短短三個月內引爆了一個社會熱點。
這本書名叫《貨幣戰爭》,作者宋鴻兵。他上世紀90年代留學美國,獲美利堅大學碩士學位,長期關注和研究美國歷史和世界金融史。近年來,他曾擔任美國最大的非銀行類金融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的高級咨詢顧問。
該書最具有震撼力的觀點是,一小撮國際銀行家已經將金融槍口對準了中國,圖謀著發動一場重創中國經濟的貨幣戰爭。
如巨石投入水中,斯言一出,旋即在社會高端人群中引起了軒然大波。
“我希望作者講的故事純屬臆想”,知名學者、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張宇燕說的“故事”,自然指的是宋鴻兵的震撼觀點,“因為這樣我們便可以堅守住以往的信仰,即人類大致生活在一個誠實的世界中,沒有被一小撮國際銀行家玩弄于股掌”。
這引起了企業家和國家有關部委官員的注意。國家發改委金融司司長徐林認為,宋鴻兵的研究從貨幣博弈的角度,演繹了西方近代史與金融發展史,并推導預瞻了未來全球金融格局。
隨后,國內著名財經網站和訊網上出現了關于這個話題的專題博客。這個言論借助互聯網,贏得數百萬人氣點擊,開始傳遍社會,成為會議、飯桌、茶館的熱門話題。
從20世紀70年代起,國際銀行家們發動了一系列旨在鞏固美元信心、肢解發展中國家經濟和打擊潛在競爭對手的貨幣戰爭,其最終戰略目的就是,讓世界經濟“有控制地解體”,為完成一個在倫敦——華爾街軸心控制之下的“世界政府”、“世界貨幣”和“世界稅收”奠定堅實的基礎。
眾所周知,誰能壟斷某種商品的供應,誰就能實現超級利潤。而貨幣乃是一種人人都需要的商品,如果誰能壟斷一國的貨幣發行,誰就擁有無法限量的賺取超級利潤的手段。這就是數百年來,為什么國際銀行家要絞盡腦汁、處心積慮、無所不用其極地謀取壟斷一國的貨幣發行權的原因。他們最高的境界就是壟斷全世界的貨幣發行權。
“只要讓我控制一個國家的貨幣發行,我不在乎誰制定法律。”這是梅耶#8226;羅斯切爾德的名言。身在美國的宋鴻兵,接收了本刊記者的采訪。他認為,當外資銀行掌控的人民幣信貸總量超過國有商業銀行時,它們就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控制中國貨幣發行權的能力,從而間接擁有了重創中國經濟的實力。
國際銀行家在中國發動貨幣戰爭的步驟將會是什么樣?
宋鴻兵預測,他們可能采取的戰略戰術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就是造成中國嚴重的資產泡沫,以對中國的貿易赤字猛增造成中國的信貸增發暴漲,引發流動性嚴重過剩。然后是高壓促使人民幣劇烈升值,或產生對人民幣升值的強烈預期,從而誘導國際熱錢進入中國進行金融資產投機活動,進一步推高中國的股市和房地產市場泡沫。同時,借中國金融全面開放之機,外資銀行積極開拓中國金融市場,進行全面布局,通過對中國金融機構的參股、控股或收購,逐步滲透中國的金融網絡。然后,當經濟泡沫達到頂點時,他們將痛下殺手,實施“遠程非接觸式”的金融核打擊,將手里的人民幣全部兌換成美元,此時國際炒家們將賺取巨額差價,外資和國內資金四散奔逃,國家經濟將受致命重創。
以日本為例,1985年250日元才能兌換1美元,美國逼迫日本簽定“廣場協議”之后,日元升值過程,大量美元涌入日本,到1987年時120日元就能兌換1美元。此時如果國際炒家們將泡沫經營獲取的大量日元兌換成美元,過去只值1美元的250日元,1987年時就可兌換成2.0833美元,凈賺一倍多!于是美國人從日本人手里活生生掠走了難以計數的財富,日本經濟受到史無前例的重創,至今不振。
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就是這樣爆發的。
如果他們以同樣的手法對付中國呢?中國能否在本世紀中葉成為真正世界經濟強國的最主要隱患,極有可能導致這樣一場看不見硝煙的“金融戰爭”。
是否危言聳聽?
一旦整個國家的經濟秩序遭到金融戰打擊,會迅即造成國內局勢動蕩,由“外患”引發“內亂”。這不能不令人為中國金融體系的防御能力擔憂,進而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前途擔憂。中國目前是否具有這樣的專業人才儲備,足以有效防范潛在的金融攻擊呢?如果遭遇隱形的金融核訛詐甚至核攻擊,分布在世界金融領域的中國“海龜”中,會出現錢學森和鄧稼先這樣的國家棟梁么?
宋鴻兵提醒,他拋出的不僅僅是一個震撼觀點,而是一個正在發生的事實。
“從目前雙方的態勢上看,中國現在的處境十分不利”,宋鴻兵認為,國際銀行家是有備而來,全面部署,密切協調,志在必得。而反觀中國現狀,金融國防意識薄弱,門戶洞開,防線松弛。中國方面的當務之急是統一認識,明確“貨幣戰爭”的可能性、現實性與緊迫性。在金融開放的情況下,必須首先假設外資銀行具有“敵意”,加緊構筑金融“防火墻”。同時大幅增加黃金和白銀的戰略儲備,實現財富套現,實行藏金于民的戰略方針,鼓勵民間儲藏黃金白銀作為財富儲蓄手段之一。另外就是要洞察西方的金融戰略企圖,如環保貨幣化的危險趨勢,防止金融創新對中國的巧取豪奪等。
國內學者有著和宋鴻兵一樣的擔憂。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余永定認為,亞洲金融危機十年后,現在亞洲經濟形勢非常好,所有東亞經濟體的貨幣都或多或少面臨著升值的壓力,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經濟再一次面臨著類似的挑戰和威脅。歷史不會沿著相同的道路重復,但是不排除類似可疑情況的存在。亞洲國家應該提高警惕。否則,我們將再次成為投機基金和私募資本的獵物。
如果泡沫經濟確實存在,真正的危險是在泡沫經濟崩潰之后。屆時,如果居民要把部分存款變為美元,如果外國投資者要把利潤全部匯出,如果對沖基金對人民幣發起進攻,盡管我們有大量外匯儲備,亞洲金融危機重演的可能性也不能完全排除。
看來,宋鴻兵的驚世之言并非一家之言,絕非空穴來風。
以日本為鑒
國內經濟和出口貿易空前紅火,股市、房地產行情連年暴漲,本國企業大批收購海外資產,國人的自信也達到了空前程度,超過美國似乎只是時間長短問題——這是對如今樂觀的中國經濟簡短和形象的描繪。
這段年景與1985年到1990年的日本太相似了!
日本和中國一樣,都是老老實實努力創造物質財富的典型,對虛無縹緲的金融財富的理念向來持懷疑態度。當年,日本的邏輯很單純,自己生產的高中端產品質優價廉,在市場競爭中幾乎所向披靡,而銀行業當年曾是世界級別的巨無霸,挾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和債權國地位而傲視天下。
1990年,日本在國際銀行家發動的貨幣戰爭中戰敗,導致了至今長達17年的經濟偏癱。日本一位研究本國金融戰敗的專家曾哀嘆?!熬拓敻粨p失的比例而言,日本1990年金融戰敗的后果幾乎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的損失相當”,日本的經濟長期萎靡不振,固然有其內在的客觀因素,但對于美國突然發動的“金融戰爭”完全缺乏思想準備,應當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與中國目前的人民幣升值一樣,針對日本的貨幣戰爭也是從日元升值開始的。
從1985年的“廣場協議”簽訂時1美元兌250日元的匯率,在3個月內劇烈貶值到200日元左右,美元貶值高達20%。到1987年1美元貶值到120日元,日元在短短3年中升值了一倍,這是日本金融業最重要的外在生態環境的巨變,結果已經表明,這樣的生態巨變,足以導致恐龍滅絕。
美國的“金融大夫”們早就明白,強迫日元短時間內劇烈升值,必然造成日本經濟出現“金融系統內分泌”嚴重紊亂,股市,房地產等泡沫迅速增生,生產出口行業嚴重萎縮,然后各項經濟批標全數增高,高增長,高通脹,最后導致了金融系統患上了心臟病。
1987年國際銀行家們又針對日本出臺了新的《巴塞爾協議》,要求從事國際業務的銀行自有資本率必須達到8%。而美國和英國率先簽署協議,然后脅迫日本和其他國家必須遵守,否則就無法同占據著國際金融制高點的美英銀行進行交易。日本銀行普遍存在著資本金偏低的問題,只有依靠銀行股票高價格所產生的賬外資產才能達標。
高度依賴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的日本銀行系統,終于將自己的軟肋暴露在美國金融戰爭的利劍之下。終于在1990年1月12日,美國在紐約股票市場利用“日經指數認沽權證”這一新型金融“核武器”,發動了對日本東京股市的“遠程非接觸式”戰略打擊。日本金融系統的心臟病經受不住這樣的強烈刺激,終于發生中風,然后導致了日本經濟長達17年的偏癱。
宋鴻兵直言不諱,中國目前正在發生的資產超級通貨膨脹,主流盲目樂觀,人民幣被迫升值,熱錢涌入,流動性過剩等現象與日本當年的情況幾乎完全一致,“可以說國際銀行家對付日本的戰略戰術幾乎被照搬到了中國”。
中小企業如何應對?
忘戰必危,日本昨天的歷史似乎在警醒著今天中國的現實。
如今,幾乎一模一樣的藥方又被“熱心而急切”的美國金融大夫們介紹到了中國。宋鴻兵說:“所不同的是,中國經濟的身子骨遠不如當年的日本,這副藥灌下去只怕就不是偏癱這么簡單了”。
如果真像宋鴻兵說的那樣,類似日本的貨幣戰爭在中國發生后,對于中國的中小企業或者成長型企業會有什么具體的影響?
“中小企業可能會面臨資金鏈的嚴酷考驗”,宋鴻兵接受采訪時告訴記者,如果在貨幣戰爭中,中國不幸戰敗,情況將比當年的日本還要嚴重。中國的金融系統將被重創,甚至全面癱瘓。隨著股市房市發生內爆,銀行系統爛賬將暴漲,一批銀行甚至會破產或陷于破產邊緣,社會的各行各業都會陷入空前的蕭條和衰退之中。而處于中國經濟中堅力量的中小企業,其資金鏈可能會遭受重大打擊。
應對可能到來的貨幣戰爭,中小企業應該事先做出防范預案。積蓄現金,減少債務,或者轉變融資方式,采用股權融資方式獲得資金,應該是穩妥的預防之策和應對之道。
目前,國內的中小企業的成長模式絕大多數是債務融資型,對于國內高負債率的成長企業,一旦貨幣戰爭發生,中小企業將面臨一個生死考驗。所以,這些企業應該提前做出預案。
應對可能到來的貨幣戰爭,中小企業應該事先做出防范預案。宋鴻兵認為,金融戰敗后的金融系統危機,就其本質而言是一種債務內爆式的危機。繁榮時期的廉價信貸,刺激很多企業深度負債以求快速擴張,而債務規模膨脹到無法持續的程度時,就必然會被自身的重量壓垮,美國正在發生的房地產按揭市場的危機就是一種典型的債務內爆。隨著債務被摧毀,原本充斥市場的流動性會突然蒸發,此時,所有高負債企業會突然面對日益升高的利息開支的巨大壓力。
中國是否會步日本的后塵,現在我們還難以判斷。不過,“對于一場有可能正在形成的席卷世界的金融流動性緊縮寒流,我國的中小企業不得不防”,宋鴻兵認為,積蓄現金,減少債務,或者轉變融資方式,采用股權融資方式獲得資金,應該是穩妥的預防之策和應對之道。
政客們如夢魘一般的笑容背后,暗藏殺機。2006年夏,美國新任財政部長保爾森訪華,當聽到他熱情洋溢地“祝中國成功”時,知內情者心中不禁冒出絲絲寒氣——不知道他的前任貝克當年微笑地握著日本首相中曾根的手時,是不是也說過同樣的話。
(本文部分文字,采用了《貨幣戰爭》一書的內容)
編輯 王建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