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接待了一位50多歲的女士,她有很好的文化素養,卻掩不住臉上的焦慮。落座后,她開始了訴說。
她說,我不是為自己的問題來訪的,而是為了兒子。兒子今年27歲了,大學畢業后工作了兩年,接著考取了研究生。這些不用我操心,讓我頭疼的是兒子讀大學時談過兩個女友,對這兩個女孩,我們做父母的看了都贊成,但是后來都沒成。和第一個女友分手,是我兒子提出來的。和第二個女友交往兩年多后,女孩提出了分手。主要原因是女孩特別好強,要求我們的兒子考研。而我們兒子不太在意,結果女友考研了,我兒子畢業就去工作了,于是女孩提出了分手。
工作一段時間后,兒子根據現實需要還是考研了。這時別人給兒子介紹了第三個女友。我一聽女孩的條件就感到不行,于是我決定先替兒子看看。這一看,我驚訝了,覺得女孩個子太矮了,和我們的兒子太不般配了!后來我還知道女孩家不在城市。更讓我堵心的是,女孩和前男友戀愛時曾經同居!而我們的兒子長得高大帥氣,我們是城市戶口,彼此的條件太不般配了。于是,我明確表態,這樣的女孩不適合我們家庭。不僅如此,我們還動員親友阻攔。可是,家里越是反對,他們關系越密切。您說多氣人!
一天晚上,我們再次和兒子談起這事。我說,兒子,你有病呀?這個女孩和你談對象不合適!兒子說,您沒有接觸,怎么知道不行?我和上一個女孩談戀愛時感到特別累,她要求特別高。現在,和這個女友在一起我才感到輕松。她對我太好了,好得沒法形容。我們有許多共同語言,特別是她讓我找到了男子漢的感覺。我說:這么一個小矮子迷住了你,她真是個狐貍精!沒想到,因為我說的這句話,兒子非常惱恨我,簡直和我成了仇敵,關系僵化到連續幾個月他都不回家!后來,經過親友的勸說,我們才緩和了母子關系。唉!我兒子怎么愛上了這樣一個女孩?他是不是有了什么心理障礙?
待女士傾訴至此,稍微平靜一下后,出于職業習慣,我對此表示了理解: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我知道做母親的面對兒女婚戀時的那份擔心。鑒于這是一位領悟能力較強的母親,于是,我們進行了下面的對話:
“如果猜想得不錯,過去一切都是您替孩子當家做主了?”
“可以這么說,從小我們對孩子管得就多,許多事情都是我來做主。不過,兒子前面的戀愛,我們沒有管。”
“那還不是由于前面兩個女孩都符合家長的標準,才同意的?就是說,同意和不同意,只是表現形式不同,實質還不都是由父母做主?”“哦——是的,可以這樣說。”
“好,那么設想一下,如果這件事情還是父母做主,會有什么可能的結果呢?”
“一種結果是兒子聽從父母的,勉強和女友分手。”
“如果是這樣,能夠保證今后您兒子的婚戀一定幸福嗎?”
“那可難說。這種事誰能保證?”
“如果父母做主中止了這樁戀情,兒子以后的婚姻并不幸福,那結果會怎樣呢?”
“那兒子可就該埋怨我們父母了。”
“另一種可能的結果呢?”
“那就是孩子不聽父母的,我們越干涉,他們的關系越緊密,最終結婚。”
“如果讓孩子自己做主選擇,可能的結果又會怎樣呢?”
“可能分手,也可能結婚,還是上面兩種可能。”
“既然還是同樣結果的兩種可能,那么,父母千方百計地阻攔,豈不是白費心思了嗎?”
“對,對呀!可不是嘛!”
“再說,從您兒子的戀愛經歷看,他有一定的選擇能力。更重要的是,人們都有一種心理傾向:愿意接受自己的選擇,對自己的選擇,往往會更負責,更認真,更積極地面對。”
“您說得對,所以,我最近不再勉強他了。可是,我們又總是不放心,父母總要給孩子施加影響吧?”
“在婚戀這樣的問題上,外力的影響越是小一點,當事人自己的選擇越會好一點。父母和親友的阻攔,往往成為一種負面的推動力,會讓孩子的選擇少一份理性。”
“是這樣。可是,兒子太單純了,如果選擇錯了怎么辦?”
“兒女的婚戀大事,父母當然應該提供必要的參考意見,但是最終應該由兒女自己決定。即使他們選擇錯了,也應該由他們自己面對。重要的是,只有在這樣的實際鍛煉中,兒女才會真正長大成熟起來。”
“您的意思是,我的兒子沒有心理障礙了?”
“肯定沒有。如果說有什么需要進行心理調節的,那不是孩子,而是你這個當母親的。這正是我們前面一番對話的意義。至于孩子自己的事情,就讓孩子自己去做吧。所謂‘世上本無事’,我們放下了,心靈就得到了解脫,孩子也就會少了一份痛苦。”
“謝謝您,幫我調整了心態,讓我的心安靜了許多。”
臨別的時候,女士的神情有了幾分輕松。我知道,在我們這個社會里,放手兒女的婚事,對于父母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考驗。但是,事實總在告誡當父母的,對兒女的婚戀大事,不管您愿意不愿意,到頭來總要“該放手時得放手”。放下,才能心安!我們為什么不善待自己呢?
(編輯 王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