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認識一位老年朋友,70多歲了,他退休后一直擔任社區調解員,整日走東家,忙西家,樂此不疲。久而久之,他不僅在社區建立了好人緣,自己也練兢了一副好身板,生活得很開心。
美國密歇根大學調查研究中心流行病學家詹姆斯·豪斯及其同事們,曾對德庫木塞鎮的2700多人進行長達14年的研究。他們發現,長期疏于社會交往的人,其死亡率比樂于交往的人要高2.5倍左右。耶魯大學流行病學家麗莎·波克曼對此也做過專項調查。在她追蹤調查的7000人中,發現性格內向、孤僻、不善與人交往及終身獨居者,要比社會交際廣、人際關系好的人的死亡率高1.8倍。由此看來,樂于交往有益于人的身體健康。
從生理角度講,人的心情與免疫系統有著密切的聯系。美國加州著名內科醫生迪安·奧爾尼特認為,樂于交往與疏于交往可產生不同的生化反應。樂于交往的人的精神愉快。血液中會產生有利健康的化學物質,相反便會產生對神經組織及心血管有負作用的另一種化學物質。
從心理角度看,樂于交往,能夠使人得到快樂。人人都希望快樂,但煩惱卻常常與你相伴,或工作不順。或進步受挫,或家庭困難,或子女不孝等都會影響情緒,難免會讓人產生孤獨感和失落感。通過與人交往,來自別人善意的勸解、鼓勵或支持,都會產生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使自己很快從痛苦中解脫出來。樂于交往,還可以促進人們互相學習,增進感情。每個人都有長處,積極交往,就能取長補短,有利于個人進步。
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筆者奉勸那些不善于交往的老年朋友,要有意識地走出家門,盡量多的與別人交往,為自己營造一個良好的人際環境。
(編輯 王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