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和”一詞系化學術語,說的是將溶解物質加入水中,當它不能再溶解時,叫做“飽和”。“心理飽和”則是指心理的承受力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如:卓別林在《摩登時代》中扮演一名工人,成天做著“擰螺絲”的活,干久了,他看見過路女人胸前的紐扣,也用扳手去擰。又如:一位領導參加書法大展,工作人員請他題字,他信手寫下“同意”二字。這雖屬笑話,卻是心理飽和的典型例子。
現在婚外戀的現象比較多,其實也是心理飽和在作怪。夫妻倆結婚十幾年,一直在一起生活,對方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自己都了如指掌,彼此之間漸漸失去了當年的新鮮感,就連性生活也遠不如新婚時那么讓人癡迷。彼此要說的話都說過了,要做的事也都做過了,一種隱藏著的厭倦開始萌生,此刻,一旦碰到別的異性向他(她)投來異樣的目光,他(她)們便感到新奇、刺激,覺得對方比自己的配偶有趣,一旦墜入情網,便難以自拔。綜觀各種婚外戀,屬于心理飽和后而“出軌”的要占相當的比重。
心理飽和的能量很大,許多自殺事件均由它而起。所以,有人又把心理飽和戲稱為“自殺者的幫兇”。重慶某地有位工人老李去醫院看病,醫生診斷為“疝氣”。老李識字不多,誤把“疝”字認作“癌”字,以為自己得了絕癥。因他性格內向,既不向醫生求教,也不對家人說,自個兒悶在心里。他越想越怕,越想越絕望,最終達到心理飽和的程度,草草留下一紙遺書,自殺身亡。
由此可以看出,心理飽和是一種“不安定因素”,對人有害無益。不過,它并非不治之癥。比如,當每天做同一工作出現厭煩情緒時,你不妨自我輕松一番:活動活動身體,極目遠眺片刻,或散散步,或與別人說說話,分散一下緊張的情緒,這樣,可以減少心理飽和給你帶來的精神壓力。
因心理飽和導致的婚外戀,是個比較復雜的社會課題。然而,只要“預防在先”,同樣可以將它消滅于萌芽之中:一是夫妻雙方都要自律,莫放縱,立場堅定地拒絕外來的性挑逗、性誘惑,對配偶負責,對子女負責,對家庭負責;二是婚姻內容也要“更新”,夫妻間應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品位,充實自己,使自己成為一部讓對方永遠看不厭的“好書”,不讓配偶產生心理飽和。
至于疑心患有絕癥而自殺的心理飽和現象在社會上不是很多。不過,因為對自身疾病是否能治愈而產生的心理飽和現象,在社會上卻是屢見不鮮。身為病人,首先要有堅強的信念,相信自己能戰勝病魔。若解不開心中結,可以向書本討教,請醫生指導,對親友傾訴,以求正確答案,從而將憂慮疏散開來,不讓心理飽和成為自己的包袱。
對于心理飽和,我們應有清醒的認識:在我們的生活中,它無處不在,并時時干擾我們的正常生活。我們應當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和預防措施,一經遇上它,要沉著,莫驚慌,要善于知己知彼,采取各種有效的方法,將其“大化小,小化了”,讓它遠離我們的正常生活。
(編輯 王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