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頭苦讀了3年,臨到填報志愿時卻發現,面對零零雜雜的大學,不知道選擇哪一所,不知道選報什么專業,也不知道這些專業的框架結構。6月底,楊婷婷的手機幾次被打爆了。她有幾個表弟表妹恰好今年高考,再過幾天就要填報志愿了。于是她這個大學畢業好幾年的表姐,一時間變得炙手可熱起來。
8年前,童維立與楊婷婷的表妹們一樣,在高中升大學這道檻兒上遭遇了人生規劃的尷尬。“當年,我很希望學國際貿易、市場營銷專業,但我媽媽覺得我高中既然是學理科的,上大學就應該學機電這類的工科專業,國際貿易和市場營銷都太虛了。我心里很不情愿,但就是沒辦法說服媽媽,因為我只是有一種隱隱約約的喜歡,對它們并不是真正了解,所以不能解釋這兩個專業能學到什么,畢業后有什么前途。”

童維立屈就了媽媽幫他做的決定,而這個決定讓他后悔了4年。“因為不喜歡機電,大學4年所學的東西都是被動接受的,只是為了考試過關,不掛科,主業反而變成了我的負擔。”他羨慕那位喜歡建筑并考上建筑系的同學,大學期間就參加老師開辦的建筑設計工作室,不斷接活干。“興趣對人的學習面貌影響太大了,可以感覺到我們的學習投入程度明顯不一樣。”
過半學生強烈希望了解專業興趣
因為自己有前車之鑒,畢業后,頗有想法的童維立幾經周折,終于辦起了自己早就想辦的教育培訓機構,以“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確定未來的專業發展方向。”
去年11月,他在一些學校做了抽樣調查,結果發現:58%的學生沒有思考或者不知道自己的專業興趣,64%的學生認為非常有必要在高考前了解相關專業和自己的興趣。這再一次印證:現在的高中生與8年前的高中生一樣,缺乏日后能支撐人生發展的專業興趣。
一臉斯文的中山大學博士小軍目前就是該培訓機構的一名培訓師,“這個機構的社會責任感最吸引我。我高考時填報的是信管專業,但高考前從沒了解過這個專業,從專業名字也無法分析出這個專業是做什么的。上了大學之后,才知道我們學校這個專業是綜合5個專業課程設置出來的,本身定位就非常不清晰,連老師都不明白要把學生培養成什么人才。于是計算機、經濟管理、數學等幾個相關專業的課程都學了,但學了之后也不知道怎么去用它,不知道拿它從事什么工作。畢業時想去做系統分析師,自己都感覺能力的確不夠,因為缺乏完備的知識體系啊!”
小軍對這些讓自己浪費年華的往事耿耿于懷,他說如果進大學之前就知道相關情況,肯定不會報考這個專業了。“我現在學哲學,樂觀地講,這使得知識結構更豐富了。但實際上,這是安慰自己的自欺欺人的說法。目前我們國家高中教育和大學教育嚴重教條化,我們國家真的應該從高中開始就給學生一些指導,讓他們認識專業的真相。”
美國人從6歲開始人生規劃
童維立這種教育培訓思維在國外早已有之,一個時髦的稱呼就是“人生規劃”。事實上,美國人從孩提時期就開始人生規劃了。美國國家職業信息協調委員會制定了一個職業發展指導規范,要求職業指導要從6歲開始,并把人生規劃分成小學、初中、高中、成人四個階段。在每個階段,每個人都要進行三個環節的人生規劃,即自我認識,探索教育與職業的關系,職業規劃。這樣循環往復,不斷精準地找到個人的人生定位和職業發展計劃。
著名的人眾人培訓機構一名高級培訓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從國外經驗來看,美國從小學就開始職業規劃了。美國人為什么那么有創造性?因為他們從小時候就注重基于人性本身的自我發展和規劃,孩子喜歡什么,家庭和社會都會支持,并且對他們的興趣進行理性測評和培養。不像我們國家,從來只知道灌輸知識,不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磨滅了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創新意識。所以這種從高中時代啟發學生的專業興趣的做法,可以說不是早了,是遲了。目前中國市場在這方面有很大的缺失,從發展的眼光看,類似童維立的這種培訓機構很有市場,但恐怕得花比較大的成本來進行市場教育,培育起中國人的這種消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