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實現支票全國通用,會帶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但要真正實現“一票在手,走遍神州”,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央行近日宣布,全國支票影像交換系統已經上線使用,今后支票可在全國范圍內互通使用,企事業單位和個人持任何一家銀行的支票均可在我國所有地區辦理支付。
不過相關的數據卻表明,自2006年12月 (影像)交換系統在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廣東和深圳6省市試點運行以來,跨區域業務量發展較慢,退票率較高。截至今年5月24日,全國支票影像交換系統共處理支票業務約4.7萬筆,5月份全國日平均業務量僅為1200筆左右,同時5月份的平均退票率卻高達25.53%。
業內人士指出,25.53%的退票率還只是個保守數字。全國支票影像交換系統上線,僅是“萬里長征”第一步,要真正實現“一票在手,走遍神州”,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打通地域壁壘
由于支票攜帶方便,且具有信用和授權補記等功能,在支付體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成為我國最普遍使用的非現金支付工具之一。據統計,2006年支票的年簽發量為11.7萬筆,金額達208億元。然而由于傳統管理模式的約束和異地票據交換手段的缺失,支票基本只在同一城市范圍內使用。不過隨著我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支票日益呈現出突破地域限制的態勢,支票全國通用勢在必行。
據了解,剛剛上線的全國支票影像交換系統采用了兩級兩層結構,并與支付系統物理上同位擺放。第一層是影像交換總中心,負責接收、轉發跨分中心支票影像信息;第二層是影像交換分中心,負責接收、轉發同一區域內系統參與者的支票影響信息,并向總中心發送和從總中心接收跨分中心的支票影像信息。
基于這套系統,支票異地截留業務經過三個處理流程即可實現:第一階段是紙質票據流,即收款行完成紙質支票的截留和影像采集;第二個階段是影像信息流,即影像交換系統將影像業務信息傳遞給出票人開戶行審核付款;第三階段是資金清算流,即出票人開戶行通過小額支付系統返回業務回執和完成資金清算。
增加網點部署
一位銀行內部人士告訴記者,現在還有很多客戶壓根就不知道支票已經能夠全國通用,而依然使用傳統、繁瑣的方法。與此同時,不少客戶則是從2006年支票影像交換系統試運行起,就非常關注支票何時能夠全國通用。
可是,由于全國各家銀行信息化建設水平不同,支票在有些地區通用還不太方便。據民生銀行相關人士介紹,該行信息化建設起步較早,2002年就完成了“會計檔案影像微縮及監控系統”;2003年全行實現了基于掃描技術的電子驗印系統,以及“同城票據交換集中提回系統”;2004年開始把票據影像技術引入業務流程;2005年完成全行推廣。“目前在民生銀行北京各個網點均可實現跨地區票據截留。”
即便是支票能夠全國通用,一些用戶卻十分郁悶:他們拿著支票,卻在某些銀行的網點不能及時辦理(委托收款)業務。據業內人士介紹,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二:一是由于資金投入少或是起步較晚,有些銀行本身信息化建設水平有限所致;二是有些銀行規模很大,網點很多,把影像交換系統所需的各種設備配置到各個網點也確實需要足夠的時間。
此外,由于支票跨地區業務從需求上看,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灣京津冀唐三個經濟圈和其他經濟較發達地區,因此很多銀行在進行部署時也會權衡厲害關系,導致中西部地區的相關工作會在“無意中”被擱置或延期。一些業內人士就認為:從成本角度考慮,有些地區的銀行短期內也不會將票據影像交換系統部署到各個網點。
由此可見,增加跨區域支票業務受理網點,是支票能否真正全國通用的重要環節。此外,把紙質支票轉化成影像,隨之而來的就是如何甄別支票真偽的問題。
推廣支付密碼
據保守估計,今年5月份的平均退票率為25.53%,其中印鑒不符是造成退票率過高的重要原因之一。銀行對支票的首要審核手段就是對印鑒的校驗,從折角驗印逐漸發展到電子驗印。全國票據影像交換系統上線之后,支票的付款行收到支票收款行從影像交換系統傳來的支票“照片”,然后把“照片”上的印鑒圖像與客戶預留的印鑒進行比對,二者一致即可付款。
然而,在網絡和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利用IT技術篡改圖片信息、印章等就成為某些別有用心者的伎倆。由于通過圖像印鑒比對付款的確存在一定的風險,因此有些銀行過于謹慎,寧可不付,也不錯付,進而導致退票率上升。
為了解決這些影像交換系統中支票的安全問題,“支付密碼”開始嶄露頭角。在這種模式下,客戶通過支付密碼器,把支票日期、金額、憑證號碼、憑證類型和客戶身份要素(付款人賬號)進行加密運算,得出惟一對應的一組16位數字,然后將這16位數字填寫(打印)在支付憑證上,銀行解析、核驗支付密碼,正確即付款。無疑,這種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障支票安全,降低銀行、客戶雙方的風險。
可是在推廣支付密碼上,商業銀行卻處于比較尷尬的境地。一方面,人民銀行相關規定指出:銀行應該在客戶自愿原則的基礎上,由銀行自主向客戶推廣支付密碼工具,同時與客戶簽訂使用支付密碼核驗付款協議。另一方面,部分銀行的開戶企業對使用支付密碼的益處認識不足,認為銀行是在向其推銷產品,因而持抵觸態度。為此,有的銀行為了保障企業結算資金的安全,干脆向大客戶們免費贈送支付密碼器。盡管如此,目前全國支付密碼的覆蓋范圍仍是較為有限。
除了支票真偽識別難之外,由于全國各大商業銀行跨地域支票業務流程不同,成為退票率過高、困擾支票全國通用的又一重要因素。
明確法律規范
全國票據影像交換系統的應用改變了原有支票業務流程,接下來則應制訂新的業務操作規范和行業標準,進而修訂相關法律。
業內人士指出,首先要確定支票影像的法律地位,依靠法律約束依然是最有力的管理手段。比如在《票據法》中,就應明確付款銀行審核付款的支票形式,可以是實物,也可以是截留支票的電子圖像形式。再如,《票據法》應擴大“見票”的內涵,即付款銀行見票付款,可以是實物支票或截留支票的電子圖像形式。此外,還要確認支票影像和支付密碼審核付款的法律地位。
此外,目前人民銀行雖然統一了支票的格式,但在支票的防偽措施方面,各家商業銀行卻不盡相同。而支票全國通用后,紙質支票的鑒別仍在收款銀行進行,一家銀行的員工往往很難全部準確辨認其他銀行的支票防偽點。
針對退票率過高的情況,人民銀行已經規定,對于印鑒核驗或客戶簽名不清的,應當通過電話查詢的方式確認后付款,不得隨意退票。同時,人民銀行也正在加緊制訂基于影像交換系統的具體、統一的清算支付業務操作規范,統一銀行間的退票標準,從而嚴格規范退票行為。
編輯點評:
歐洲和亞洲的許多國家以及美國已經在票據清算中實現了實物票據截留。我國的地域狀況復雜多變,也使得傳統的實物票據清算方式易受氣候、距離、交通條件等影響,實施難度較大,操作成本很高。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以電子信息傳遞代替實物票據傳遞成為可能。因此,對于全國支票影像交換系統,人們期望甚高。(康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