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聞CEC要通過旗下的華虹集團入股中芯國際。而傳聞所涉及的三方又都是“緋聞”纏身的角色:CEC被傳將介入液晶三巨頭的重組計劃,中芯國際與私募機構接洽,華虹NEC早在2005年就傳出可能與上海宏力半導體整合。那么,這一次傳聞會成真嗎?
CEO希望借助華虹集團入股中芯國際,從而打造一個中國最大的半導體企業。
7月9日,有報道指出,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CEC)欲藉旗下的半導體公司華虹集團,入股中芯國際,并促成華虹集團和中芯國際的整合,從而打造一個中國最大的半導體企業。
據市場調研公司Gartner 的排名,在2006年全球晶圓代工市場上,排名前3位的分別是臺積電、臺灣聯電、新加坡特許半導體,而中芯國際和華虹NEC分別列在第四和第九位。但是,臺積電占據了絕對優勢地位,市場份額達到45.2%。相比之下,中芯國際的份額僅占7%左右,我國晶圓代工產業的整體規模顯然有待提升。
“整合肯定是產業大勢所趨,而且很可能是在政府推動下,企業的自愿整合。但是從目前情況來看,由于華虹CEO王寧國剛剛離職一個多月,華虹內部必定面臨著架構變化與資源整合問題,就算華虹有換股想法,也至少要再等一個月。”上海集成電路行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趙建忠表示。
傳聞雙方雖然目前都沒有正面回應換股傳聞,但芯片產業也可能出現類似面板產業的整合局面:正是在政府主導下,京東方、上廣電、龍騰廣電3家企業最終實現了橫向整合。
中芯擴張進行中
對于這一傳言,中芯國際回應說:“本公司董事及管理團隊經常考慮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機會以提升股東價值。但現在并沒有就任何項目做出決定,也不能確定本公司或其他子公司是否達成或參與任何項目。”
然而,這已經不是中芯國際第一次傳出資本合作的消息了。
此前5月份,就有媒體報道稱,KKR、貝恩資本、泛大西洋集團(General Atlantic)三大私募基金公司都對購買中芯國際的股份感興趣。還據說,中芯國際正在評估6億美元的購買意向,最多出讓大約25%的股份。
究其原因,資本合作傳聞的頻頻出現與中芯國際的盈利狀況不無關系。今年第一季度,中芯國際獲純利876萬美元,取得了繼去年第四季度凈利潤122.2萬美元之后的第二個盈利季度。此前,中芯國際一直遭遇巨額虧損,2005年和2006年虧損額分別為1.148億美元和4410萬美元。
“一條8英寸芯片生產線的投資額約為10億美元,一條12英寸芯片生產線的投資約為15億~20億美元。按5年的折舊期來算,每年需要分攤的折舊費用至少在2億美元以上,設備折舊成為中芯國際虧損的主要原因。”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半導體產業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李珂如是說。
與此同時,中芯國際的擴張速度并未放緩。今年中芯國際在成都和湖北武漢興建了兩座芯片廠。
這兩座新廠相繼投產之后產量大幅度提高,加之位于上海的3座8英寸芯片廠、位于天津的 8 英寸芯片代工廠、位于北京的 12 英寸廠,總共涵蓋了從0.35 微米到 90 納米制程的工藝設計和制造服務。2000 年才成立的中芯國際,建設新廠的速度不可謂不驚人。
“我預計,今年中芯國際肯定盈利,而這個盈利不一定是依靠銷售額的提升,而很可能是依賴財務手段和資本運作能力獲得。”李珂表示。這也是中芯國際作為上市公司要滿足股東利益的必然之舉。
這一趨勢已經日益明朗。以今年第一季度為例,中芯國際毛利增長為3690萬美元,較上一季度上升89.7%,收入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就是營收中包含了來自武漢和成都項目的管理費,中芯國際通過與地方政府的合作,極大地減輕了巨額設備的折舊費用。此外,中芯國際還決定從今年首季起,將晶圓廠相關設備的使用年限由5年直線折舊法修改為5至7年,這顯然對公司獲得盈利也不無幫助。
從這個角度來看,繼續通過采取資本運作手段,保持公司的盈利局面,對中芯國際來說就成為順理成章的事了。
華虹欲“橫向整合”
今年6月,任職還不滿兩年的華虹(集團)有限公司CEO王寧國離職。起初,王寧國從工作了25年的美國應用材料公司來到華虹集團,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他來到華虹后還同時擔任著上海華虹國際公司的副董事長、CEO和總裁,以及華虹半導體有限公司的董事長。
王寧國的思路就是把設計、制造、封裝測試等產業鏈的全環節都納入華虹集團。“高層的離職,表明華虹集團曾經嘗試的產業鏈縱向整合道路走不通了。如果與中芯國際進行股權合作,可能表明華虹轉而將進行代工業務的橫向整合。”李珂分析說。
看起來,華虹集團曾經的縱向整合思路理論上是可行的,但是,這樣很容易出現上下游的不對稱的情況。
李珂表示,“由于華虹自身的產品設計能力并不強,根本不足以滿足自己生產線的產能,而其他設計企業出于保護知識產權的考慮,一般不愿將訂單下給這樣的工廠,除非下單的產品與代工廠的產品不重合”。
再從業務上來看,華虹與中芯國際還存在著業務上的互補性。今年一季度,中芯國際來自中國本地設計公司的訂單有大幅增長,占當季營收的12.8%,而去年第四季度則為8.8%,中芯國際預測,來自中國本地設計公司的業務會繼續增長。華虹的訂單大多則來自國內,如身份證、軍工等,可以彌補中芯國際國內市場開拓的短板。
中芯國際生產規模持續擴大的同時,技術上則采取了自主研發和引進技術并舉的方式,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如今,中芯國際已經和德國英飛凌、Elpida Memory、東芝和新加坡特許半導體等公司達成了技術轉讓協議,這對華虹也是有利的。至于雙方具體會采取怎樣的合作模式,李珂認為,可能采取換股的方式,不一定出現現金交易。
“換股這種事情,不是公司幾個人就能決定的,也不是媒體等外部力量能推動的。等到華虹內部架構調整告一段落,這個合作才有進一步發展的可能。”趙建忠分析說。至于華虹的合作對象是否是中芯國際還不一定。“這是由于中芯國際的攤子鋪得太大,手伸得太長,其股權結構也非常復雜,因而使得雙方的合作面臨著一些挑戰。”
編輯點評:整合極有可能
CEC成立于1989年,是中央管理的國有重要骨干企業,注冊資本58.8億元、資產總額523億元,并擁有集成電路產業、計算機、軟件與系統集成產業、通信與消費電子等業務線。
華虹集團涵蓋了集成電路芯片的設計和制造,而且同樣是以國有資本為主體,時任電子部部長胡啟立曾兼任華虹集團董事長。
中芯國際成立于 2000 年,它不僅是一個芯片代工廠,還提供一整套增值服務,從設計服務、光掩膜制造、芯片制造到測試服務等。中芯國際雖是上市公司,但據了解其中亦有不少國有資產和銀行貸款。
從CEC、華虹和中芯國際3家企業的背景來看,換股整合極有可能。芯片和芯片生產(即代工)是典型的高精尖技術,在信息時代處于核心地位。因此,各國都對此類產業技術的輸出給以嚴格控制。如果中國掌握不了這方面技術的話,那么國內的信息技術等領域就沒有任何保障可言。因而從國家安全的角度來看,政府對3家企業 的整合會持支持太度。(吳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