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 點
戴爾對于分銷業務感到戰戰兢兢,不僅因為在分銷上曾經有過“失敗的婚姻”,還因為戴爾的管理團隊、銷售系統、服務體系、制造流程、考核機制、企業文化等都是基于直接模式構建起來的,要做如此巨大的改變,風險和成本都非常高。
戴爾終于做分銷了!業界所表達出來的莫名興奮和釋然,很像聽到某一對緋聞男女終究掩藏不住、不得不承認了一段糾纏很久的地下戀情。
首先把事情捅出來的是戴爾眾多“緋聞女友”之一的香港偉仕控股公司。7月9日,香港偉仕控股公司宣布,已于日前與戴爾公司簽訂合作協議,偉仕將會在中國大陸12個省份分銷戴爾公司的筆記本電腦、臺式機及服務器全系列產品。
事情一經張揚,立即引起業界一片驚呼,戴爾的直接模式終于挺不住了!
偉仕此舉讓戴爾有些猝不及防。面對媒體的窮追猛打,戴爾的做法是,不否認也不承認,對于分銷之事,抱著“打死都不說的態度”。而戴爾的這種欲說還休的舉動,使得事件更加欲蓋彌彰。
戴爾之所以如此堅決地固守其直接模式,是因為它曾經的確表現得無堅不摧。在戴爾發展的20多年里面,在幾乎拓展到的任何國家,都會有很多人說,直接模式在我們這里行不通,你們直接卷鋪蓋回家吧。但是戴爾卻成功地把直接模式復制到全球市場,而大家對直接模式的排斥和質疑,也隨著戴爾業績的爆炸式增長而變成了推崇備至。
戴爾由此也總結出一條哲學——“不要聽信那些告訴你事情做不到的人”。
到今天,這種曾經銷聲匿跡的說法又開始死灰復燃,這都是由于戴爾不再像以前那樣兇猛,而表現出增長乏力的疲態,戴爾需要新的動力和引擎,于是分銷又被提了出來。
這與戴爾1991年時的情形頗為相似。當時,戴爾已經成長為年銷售額20億美元的公司,但是企業規模仍然是制約其發展的巨大瓶頸。業界普遍認為,戴爾公司如果只是依靠直接銷售,絕對不可能維持成長,惟有結合零售渠道來販售軟件、周邊設備和電腦等才有生存機會。
于是戴爾聽信了業界的建議,叛離了戴爾黃金律中的“絕不進行間接銷售”原則。戴爾電腦開始在CompUSA(當時叫Soft Warehouse)、低價會員店(Price Club)以及沃爾瑪的山姆會員店銷售。但是4年之后,戴爾發現零售連鎖店的電腦銷售成績的確不錯,但是完全不賺錢,戴爾選擇了退出。
事后,戴爾總結說:“在決定進入零售的時候,并不是出于堅定的想法,而是因為我們非常驚慌。”也是從那以后,直接模式就被奉為戴爾的精神和靈魂,凡是和直接模式相背離的行為都是不可容忍的,甚至被視為戴爾的敵人。
前車之鑒,這也是為什么戴爾面臨巨大壓力,依然對于分銷躊躇不定、戰戰兢兢的原因。
而且,由于戴爾的管理團隊、銷售系統、服務體系、制造流程、考核機制、企業文化等等都是基于直接模式構建起來的,要做如此巨大的改變,風險和成本都將非常高。
很多問題都將困擾著戴爾:產品部門如何能同時支持直接和間接兩種渠道?制造部門究竟是不是該為零售渠道單獨設廠?銷售部門是否應該劃分出一個單獨的渠道管理部門?服務部門如何面向渠道商進行高效的服務?等等。
有過一次“失敗婚姻”的戴爾,對于分銷怎么謹慎,也許都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