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投資系列之六
如果股票收益更高,為什么要將資金分散投放到股票、債券和銀行存款?如果本國股票市場或債券市場極度火爆,為什么還要投資到海外市場?
投資的第一要務就是要分散投資組合,“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以股票和現金兩種資產為例,現金資產往往利息有限,但是本金安全;股票則有漲有跌,可能賺得多也可能虧得慘。因此,當你在股票投資上賺了錢,應該將部分盈利落袋為安。有些投資者采用了一種簡單的分散投資策略,那就是一旦其股票投資翻倍,就立即將一半紙面財富換成現金,而將另外一半留在股市投機。
現代投資組合理論指出,投資于多種不完全正相關的風險資產,可以降低投資組合的總體風險。國內投資者拿出一部分資產投資海外市場來對沖完全投資于境內的風險是一種方法。發達國家在新興市場大量投資,就是希望通過分散風險獲得較高回報,即便新興市場的風險仍然較高。
麥肯錫公司的前日本咨詢顧問大前研一(Kenichi Ohmae)曾因《無國界的世界》(The Borderless World)一書而聞名,在他看來,未來的全球經濟可以分成三個相對獨立的區域(美洲、 歐洲和亞洲)。基于此,他就采用了一種非常巧妙的投資策略為自己理財。他的收入主要是日元,所以他就拿出三分之一投資到美元資產上,三分之一投資到歐元資產上。這一策略保證了他的資產均勻分布在全世界。顯然,這三個區域同時陷入經濟危機的可能性不大。這樣,他就較好地分散了自己資產組合的風險。
一般家庭則采用產品分散化策略,他們將資產的三分之一投入到房產上,三分之一投入到股票,最后的三分之一則購買債券和以現金形式存放。房產投資是對沖長期通脹風險的良好工具之一。大部分年輕人家庭最終會發現,一生做出的最好的長期投資決策,就是擁有自己的房產。
一個家庭為什么要將流動資金投放到股票、債券和銀行存款呢?道理非常簡單,債券和銀行存款通常比股票風險低。但如果本國的股票市場或債券市場正極度火爆,為何還要投資海外呢?
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可能需要借鑒日本的經驗教訓。我們可以做一個比較:如果一個日本人將所有資產投資到國內的股票和債券市場,另一個日本人將所有的資產投資到全球股票和債券市場,二者究竟有何不同?或者我們也可假設,第三個日本人持有一半的國內資產、一半的國外資產,看看結果將會發生什么?這里,我使用基金經理們常用的MSCI Japan Index 和MSCI Global Index分別測算日本和全球股票的收益率;而使用Citi WGBI Indices來測算日本和全球債券的收益率。
結果是發人深省的。以1985年到2007年為例,日元兌美元匯率在22年里從1∶240升到1∶120。從1985年到1990年,日本經濟存在明顯的泡沫,股票市場一路高歌猛進。1990年,日經指數達到34000點,而今天該指數也才恢復到16000點。許多人可能認為選擇日本樣本有失偏頗,這也是為什么我要用長達22年的時間跨度來分析,看分散投資的策略是否奏效。
假設第一個日本人持有日本股票和日本債券各半;那么,在這22年間,他的累積收益率用日元來算為195%,而用美元來算為518%。后者收益率高,是因為日元對美元升值。
如果第二個日本人分散投資到全球市場,股票和債券各占50%,那么過去22年的投資收益率,按日元計算是371%,按照美元計算應該是889%。這一策略的收益率,差不多是完全本地化投資的日本人收益率的兩倍。
如果第三個日本人,將一半資產投資在國內市場,而另一半投資到國外股票和債券市場上,結果又會怎樣呢?他的累積收益率按照日元計算是285%,如果按照美元計算,應該是708%。顯見,收益率還是比第一個日本人要高出很多,但是低于第二個日本人。
我們討論的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投資者在不同投資策略之下截然不同的業績。在過去長達22年的時間里,即便是這個強大的經濟體,一樣經歷了從泡沫到緊縮的經濟周期。那些固執地認為堅守本國市場的投資者應該明白,他們不可能比一個全球化的投資者做得更好。分散投資是真正有價值的選擇,不可以只是由于感情的原因進行投資。
不過,必須謹慎解釋這些數據,因為收益率的計算依賴于你的入市和退市時機。如果每個人都有先見之明,那就應該將所有資金投放在日本市場,并在1990年日本股市達到高峰時候退出;然后再將所有資金轉移投資到國外資產上。
但必須記住,通常沒有人能夠總在最高點賣出,而在最低點買進。更不幸的是,一些投資者甚至在最低點賣出,而在最高點買進,最終虧得一塌糊涂。如果你能夠明智地進行分散投資,就更有可能在長期獲得在較低風險下的較好收益。
作者為《財經》特約經濟學家,香港證監會前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