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中國和美國的態度演變說明,氣候變化正在從“低政治”上升到“高政治”的層次

悉尼與環境保護似乎有著不解之緣。2000年,在這里舉辦了歷史上的首次“綠色奧運”;今年3月31日晚間,悉尼全城又共同在黑暗中度過了一小時的“地球時間”——在環保主義者的推動下,全市200萬市民及2000家公司同時熄燈,連平日燈火輝煌的悉尼歌劇院也不例外。美麗的悉尼瞬間變成一座安靜之城。環保主義者希望以這樣令人難忘的場景,喚起世界對全球變暖的關注。
非政府機構的推動似乎正在改變著政府的政策主張。今年9月8日到9日在悉尼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15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東道主澳大利亞總理霍華德一改其往常對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抵觸態度,主動將氣候變化列為今年峰會的首要議題。
峰會最后發表的《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關于氣候變化、能源安全和清潔發展的宣言》(下稱《宣言》),強調了2012年后(即《京都議定書》失效后)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安排,提出應確保國際社會全體成員的參與和措施的靈活性;同時需反映各成員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的不同,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以及行動能力的差異。
《宣言》還像當年《茂物宣言》制定區域貿易自由化目標那樣,定下了亞太經合組織在環境方面的具體目標:各成員同意努力實現到2030年將亞太地區能源強度在2005年的基礎上降低至少25%,到2020年亞太地區各種森林面積至少增加2000萬公頃。
可以說,今年的APEC峰會延續了6月間在德國舉行的G8峰會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關注和推動。當時一向在氣候變化問題上持積極態度的德國,趁此良機大力推動由默克爾總理提出的“到2050年減排50%(在1990年水平上)”的目標。在歐盟、日本等國家推動下,參加峰會的八國首腦達成共識,決定對此目標進行“認真考慮”。
氣候變化主導國際高層會議的趨勢方興未艾。考慮到明年G8峰會將在日本的北海道舉行,屆時日本作為東道國和《京都議定書》的主要發起人之一,必將謀求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取得新的突破性進展。氣候變化問題正在從“低政治”上升到“高政治”的層次,成為各大國關注的焦點,也成為它們無法回避的一項國際責任。
澳大利亞轉變
此次峰會,東道國澳大利亞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態度轉變最耐人尋味。
以前,澳大利亞和美國一樣,都對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京都議定書》不感興趣。霍華德政府同樣拒絕簽署《京都議定書》,認為這將限制澳大利亞的經濟發展,減少工作機會。在溫室氣體減排問題上,基本上是以歐盟、日本和加拿大為一方,美國、澳大利亞為另一方,雙方各執己見,互不相讓。
而今年的APEC峰會,霍華德政府態度發生一百八十度大轉彎,主動將氣候問題列為主要議題。究其原因,除了這一議題的全球性關注度,也與澳國內政治氣氛變化有關。
與霍華德政府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僵硬立場不同,澳大利亞最大的反對黨工黨堅決支持澳大利亞加入《京都議定書》。最近,工黨領袖陸克文(Kevin Rudd)的民意支持度直線上升。根據最新的Newspoll民調,工黨目前以59%的得票率遙遙領先對手的41%,霍華德感到很大的政治壓力。當然,陸克文受歡迎的原因并不只限于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態度,但這無疑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氣候變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對澳大利亞有實實在在的沖擊。澳大利亞干旱已經持續五年,旱情為百年來最嚴重的一次,農作物大幅減產,主要河流近乎干涸。氣候變化對于收成大受影響的澳大利亞農牧民來說,已不是科學上的一個假設,而是切身感受的災難現實。澳政府不能再對氣候變化問題熟視無睹,為了經濟發展而忽視環境問題。
從國際關系一側來講,將氣候變化列為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的主要議題,也是出于現實的考慮。
中國人民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時殷弘教授認為,回顧近幾屆APEC峰會,議題多是呼吁推動多哈回合談判取得進展,已經缺乏新意;加之美國總統布什的貿易談判促進權已經過期,而主要談判國之間的分歧仍然難以彌合,短期內推動多哈談判幾無可能。其他的國際性問題,如伊拉克問題,朝鮮、伊朗核問題等,APEC成員間的分歧更大,更難以達成最終共識。在這種情況下,氣候變化議題便成為合理之選。
中美持續松動
這次APEC峰會的亮點,除了澳大利亞態度的轉變,更受矚目的恐怕還是中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表現的新姿態。
胡錦濤主席9月8日在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發表的講話中,指出“氣候變化事關亞太地區的發展,事關亞太地區全體人民的福祉”,為此提出中國在氣候變化方面的四項建議——堅持合作應對、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公約主導地位和堅持科技創新;同時還提出了具體建議,包括擴大亞太的森林面積、建立“亞太森林恢復與可持續管理網絡”等。這些建議都被納入峰會最后發表的宣言當中,成為亞太國家和地區共同的發展目標。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晉林波認為,此次在悉尼峰會上就氣候變化問題提出自己的建議和目標,是中國外交的新突破。在限制溫室氣體排放問題上,中國在中央一級政府成立了“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制定了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晉林波認為,舉辦綠色奧運的推動、民間環保組織的積極活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頭號大國美國的態度,也在發生著微妙的改變。
布什政府上臺后,在溫室氣體減排問題上向來持保守態度。但在今年的八國峰會前,布什突然提出要建立一個新的減排協議,來取代即將于2012年到期的《京都議定書》。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所東南亞及大洋洲研究室主任翟浝認為,這是布什政府不想讓歐洲完全把持在氣候變化議題上的話語權,希望拋開《京都議定書》另起爐灶。但最終美國的提議在歐洲響應寥寥,在國際輿論的壓力下,布什總統在G8峰會上做出了一些妥協,同意“認真考慮”歐洲提出的強制減排目標。
在這次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美國的態度在持續松動。盡管最終發表的《悉尼宣言》并沒有規定每個成員具體的減排目標,但美國也像其他APEC成員一樣,對建立2012年后的氣候變化國際安排作出了承諾。
在當前的國際氣候下,遏制全球變暖、限制溫室氣體排放正在成為一項國際共識,時殷弘稱之為“流行的價值觀”。在這種歷史潮流的影響下,通過國際合作機制,建立更大規模、更具約束力的國際減排框架協議應是未來的發展方向。由于中美兩國位居世界“排放大戶”前列,任何一方先行一步,都會給另一方帶來更多國際輿論的壓力。兩國在對待氣候變化問題上,將有更多微妙的競爭與平衡關系。
盡管《宣言》并沒有更多的約束力,但它至少表明:氣候變化、環境和能源安全已經不局限于只是一個技術和關乎人類福祉的命題,而是對一國的外交和內政都產生實質影響的政治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