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與政府理念
(《財經》2007年第18期“中國水污染危機”)
目前中國嚴重的水污染危機,有法規方面的原因,也有技術方面的原因,還有執行方面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地方政府的執政理念的偏差。考察中國各大流域的水污染問題,可以發現,地方政府在水污染方面的執政理念偏差,正是中國水污染的根源所在。
一是“GDP崇拜”,片面追求經濟發展,忽視社會的全面、和諧發展。因為制度和認識等原因,一些地方官員奉行“經濟發展就是一切”的執政理念。在他們看來,最重要的是把經濟搞上去,因為這關系到他們的政績和升遷。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當地的經濟利益,一些地方政府可以縱容甚至保護一些污染大戶企業違規排污。
二是認為經濟發展無法避免環境污染。一些地方官員奉行的是“經濟要發展,污染難避免”的執政理念。在他們看來,自己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經濟,等經濟搞上去了,再來治理不遲。水污染這類環境問題,如果不到火燒眉毛的程度,是進入不到他們的視野中去的。
三是“以鄰為壑”,置區域環境問題于不顧。一些地方政府利用污染企業獲得了經濟的高速發展,卻把水污染的惡果留給了別的地方,自己不愿承擔相應的責任。在這個問題上,太湖嚴重污染的現實,就是一個再明顯不過的例子,蘇、浙、皖、滬的一些地方爭向太湖排污,卻不愿承擔治理的責任和費用。
近年來頻發的水污染事件和日益嚴峻的水污染形勢一再表明,水污染已經成了一個無法回避的全局性問題。要改變這種困境,先得從地方政府的執政理念改起:以民生為本,追求社會的和諧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北京 李奐章
城市土地供應結構需變
(《財經》2007年第18期“瘋狂樓市”)
造成目前房價高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土地價格不斷高漲的“貢獻”頗多。要給“高燒”的樓市降溫,可選擇的方法也很多,其中的一條,就是加大土地的供應力度,改變目前“錢松地緊”的狀況。如何加大土地的供應力度?治本之策是改變目前的城市土地供應結構,變寡頭供應為多頭供應,形成供地市場的競爭狀態。
目前中國的城市土地供應市場上,政府是土地的惟一合法的供應者。從目前的情況看,這種寡頭供應正是造成土地供應緊張、價格高漲的重要原因。市場經濟的原理告訴我們,當某一商品的價格上漲時,供應方會增加,從而提供更多的相應商品。供應者的競爭,會使價格的漲勢逐步趨于平穩甚至下跌,也就是說,商品的價格不可能無限上漲。但是,如果沒有足夠的供應者競爭,情況可能不同:寡頭很可能通過供應來操縱價格,不斷推高價格,以達到獲取暴利的目的。在目前地方政府作為賣地獲利者的身份沒有改變之前,這樣的邏輯應當是有充分理由的。
為此,必須改變城市土地的供應結構。因為目前的土地所有權還屬于國家,可以考慮允許農民直接出賣土地的使用權,用來建設房屋。這樣,土地市場的供應結構就會改變,土地由寡頭供應變成多頭供應,從而形成競爭性市場。在一個競爭性的市場中,目前土地供應緊張的情況必然會緩解,價格也會回到合理的位置,目前“高燒”的樓市也必然會退燒。
南京 吳輝
不僅僅是掩耳盜鈴
(《財經》2007年第17期“不可掩耳盜鈴”)
在一個合格的市場中,價格信號的確帶來了制定正確政策的便利與可能。但是,在中國這樣一個正不斷進步以求完善的市場中,必定存在其他必須要給予考慮的社會問題。
只要稍做調查就可以發現,在中國龐大的人口數中,仍然有一些偏遠地區,特別是廣大的農村地區還有很多人需要政府的大力援助才能夠解決溫飽。在這種情況下,決策者在制定宏觀調控政策時,必然要考慮具體的經濟現實,維護社會穩定。如果一味地按價格信號行事,很可能引發社會底層人口的不滿以致威脅社會的穩定發展。
在“蒙代爾不可能三角”的詛咒下,中國要解決現實中的經濟問題,不能只是單純從價格方面下手,勢必也要兼顧“公平”的問題。這可能也是決策者不得不掩耳盜鈴的難言之隱吧。
當然,這種情況只能是權宜之計,不能長期實行。畢竟,市場的力量最終還是要起作用的,無視價格信號,最終必將受到來自市場的懲罰。
昆明 畢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