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南京市鼓樓區法院宣判了一起普通的民事侵權賠償案件。案件原告是一位65歲的徐姓老年婦女;被告名叫彭宇,是一個27歲的年輕男子。
原告徐老太太向法院訴稱,2006年11月20日上午,她在南京市一公交車站欲搭乘83路公交車,行至公交車后門時,被從車內沖下的被告撞倒,導致原告左股骨頸骨折,住院手術治療。因原、被告未能在公交治安分局城中派出所達成調解協議,故原告訴至法院,請求判令被告賠償共計人民幣136419.3元費用,并由被告承擔本案訴訟費。
被告彭宇則辯稱,他當時是第一個下車的,但下車后其與原告徐老太太之間沒有碰撞。他發現徐老太太摔倒后做好事進行幫扶,而非他將徐老太太撞傷。彭宇稱,如果由于做好事而承擔賠償責任,不利于弘揚社會正氣。
法院經過審理后,認定徐老太太是與彭宇相撞后受傷,但鑒于雙方相撞是無法預見的事故,原、被告雙方均不具有過錯。因此,根據公平責任合理分擔損失,酌定彭宇補償徐老太太損失的40%,即人民幣45876.36元。
法院判決的最主要理由為:“根據被告自認,其是第一個下車之人,從常理分析,其與原告相撞的可能性較大。如果被告是見義勇為做好事,更符合實際的做法應是抓住撞倒原告的人,而不僅僅是好心相扶;如果被告是做好事,根據社會情理,在原告的家人到達后,其完全可以在言明事實經過并讓原告的家人將原告送往醫院,然后自行離開,但被告未作此等選擇,其行為顯然與情理相悖。”
法院還指出,“從現有證據看,被告在本院庭審前及第一次庭審中均未提及其是見義勇為的情節,而是在二次庭審時方才陳述。如果真是見義勇為,在爭議期間不可能不首先作為抗辯理由,陳述的時機不能令人信服”。
此外,“被告在事發當天給付原告二百多元錢款且一直未要求原告返還。”“根據日常生活經驗,原、被告素不認識,一般不會貿然借款,即便如被告所稱為借款,在有承擔事故責任之虞時,也應請公交站臺上無利害關系的其他人證明,或者向原告親屬說明情況后索取借條(或說明)等書面材料。”
這一系列推理招致了社會輿論的質疑,尤其網絡上很多人激烈地稱之為“冷血推理”,一網友發帖說:“從判決理由來看,一個人如果不是很冷血,愿意幫助人家,愿意為別人付錢,不把自己做的好人好事立即自我表揚, 那他肯定是做賊心虛。所以,人活在世界上,要避免被別人懷疑是做賊心虛,就必須冷血。這就是冷血社會的冷血生存規則!”
該案另有一個細節是法院在判決中采信了城中派出所出具的不利于彭宇的材料,但該書面材料并非原件;徐老太太在惟一的證人做證時,堅稱不認識當時在場并參與幫助她的證人,也屢被質疑;另據南京當地媒體報道,徐老太太自稱其兒子在公安機關工作。
根據《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網絡上超過90%的網友表示支持彭宇,很多人認為,該案事實不清,沒有明顯證據證明彭宇撞人,法院依據推理來定案,值得商榷。
為此,有網友在網上發起為彭宇捐款的倡議。策劃者表示:“錯幫了無賴沒什么關系,但如果錯怪了好人,我們永遠都不會安心。”
不過,彭宇在獲知捐款倡議后,于9月8日聲明:“我很感動也非常感激。但考慮再三,我認為我不能接受這樣的捐款。大家的好意我心領了。”但他表示,這個案件他一定會上訴。
本刊記者 段宏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