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人管委會成立;整合匯金公司與中國建銀投資;近期內除海外投資循序推進和國內金融機構注資外,主要將外匯資金委托外匯管理局或其他商業金融機構經營
籌劃已久的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此前被廣泛稱為國家外匯投資公司,下稱中投公司)在9月中旬終于進入定崗、定編階段。《財經》記者獲悉,近日,國務院已召開會議審議中投公司的具體設立方案,主要負責人的任命也將很快下達,中投公司掛牌在即。
重量級組合
“目前中投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已經確定,將由七人管理委員會(也稱“七人小組”)構成,包括樓繼偉、高西慶、蘇寧、張弘力、謝平、汪建熙、楊慶蔚。”多位知情人士向《財經》記者證實。據悉,中投公司將注冊成為有限責任公司,七人管理委員會負責公司的對外投資決策以及日常經營管理。
這是一個重量級的組合——
樓繼偉,57歲。現任國務院副秘書長,曾任貴州省副省長、財政部副部長。
高西慶,54歲,現任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曾任中國證監會首席律師和副主席。高西慶擁有美國杜克大學法學碩士學位,曾在華爾街工作多年,對中美金融法律體系非常熟悉。
蘇寧,60歲,現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預算工作委員會副主任等職。
張弘力,57歲,現任財政部副部長,曾任財政部預算司司長。
謝平,52歲,現任中央匯金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匯金公司)總經理,曾任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金融穩定局局長等職。
汪建熙,56歲,現任匯金公司副董事長,曾任中國證監會首席會計師、主席助理。
楊慶蔚,58歲,現任國家發改委投資司司長。
由政府投身企業,并未改變上述七人的中央直管干部身份;與之相應,在中投公司管理層的薪酬體系將與匯金接近。目前匯金公司管理層的薪酬水平略高于國家部委,并不向市場水平看齊。
“不過在七人以下,公司將完全按照市場化、國際化的薪酬體系來操作,具體業務人員也將以市場化方式招聘。”一位接近中投公司籌備組的人士稱。
保留匯金
中投公司成立的初衷是管理中央銀行富余的外匯儲備。此前成立的匯金公司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履行了類似的職能,只不過范圍較窄,主要負責控股和重組國有商業銀行以及處置不良金融資產。
因此,在中投公司籌備過程中,匯金公司的去向一直是爭議的焦點。此前一度有傳聞稱匯金公司將撤銷,所有業務并入投資公司。
不過由于匯金公司持有包括工行、建行、中行、交行等國有銀行的控股股份,將其過戶給中投公司有著操作上的困難。“因為牽涉到上市公司的問題,如果撤銷匯金,將引發一系列的股東名稱資料的變更,在實際操作中比較困難,因此匯金作為一個實體仍需要保留。”前述接近中投公司籌備組的人士稱,不過,匯金的后臺支持部門包括法律、人事等部門,都將由中投公司直接管理。
近年來,央行先后劃撥了670億美元外匯儲備,通過匯金公司向國有銀行注資,目前這部分外匯資產已經被視作央行對匯金的股權。此次財政部是通過發行特別國債,以債權換取央行在匯金公司的股權的形式,將匯金公司整體并入了中投公司。
由于匯金對工行、中行、建行的注資的市場價值已經明顯提高,并入到中投公司本應有一系列的對價安排。然而,最終的方案并沒有計算匯金注資的增值部分。“雖然匯金公司持有的各家上市銀行股權市值已逾25000億元,但是作為原始出資,央行對匯金劃撥的外匯儲備僅僅折合成5000億元的特別國債。”一位知情人士說,“畢竟這是一個政策性機構。”
按照中投公司的成立方案,匯金公司的全體人員都直接進入中投公司,匯金的全資子公司中國建銀投資有限公司(下稱中建投)也同時并入中投公司。
合并同類項
中投公司掛牌在即,最為外界矚目的莫過于其內部架構安排。據《財經》記者了解,未來中投公司主要將按照事業部的模式設計。
其中,匯金公司作為中投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將繼續承擔推動銀行改革的任務,代表國家作為出資人長期持有這些金融機構的股權。匯金公司的股權投資模式是運用外匯資金來進行人民幣計價的投資,其投資絕大部分仍然在國內運作。未來國家對農行和國家開發銀行的注資也將由匯金公司出面進行。
目前匯金公司內部按照投資項目的不同,分設有工行部、建行部、中行部、光大部等,而對證券公司的重組由證券部負責。
“目前的想法是這些具體的業務部門仍將保留在匯金內部,但是研究部、辦公室、法律部、財務部等將進入中投公司,作為其職能部門。”前述知情人士說。
中國建銀投資為匯金公司下屬全資子公司,目前管理著1000多億元原建行剝離的資產,未來還將接收光大集團數百億元的實業資產。因此中建投的定位將演變成為資產管理公司,未來幾大行若剝離不良資產,仍然由中建投接收。至于中建投投資的七家證券公司,未來將逐漸整合進入匯金公司的證券部,由匯金統一管理。
市場化取向
按照國務院對于中投公司的定位,它的主業在于利用超出儲備規模的外匯,進行境外實業投資和金融產品組合投資,以期提高外匯經營收益。
中投公司的業務范圍,主要包括境外金融市場投資、股權投資和國內金融機構注資等。但由于公司處于組建初期和國際金融市場的敏感期,國務院明確指示,近期內除海外投資循序推進和國內金融機構注資,中投公司主要將外匯資金委托外匯管理局或其他商業金融機構經營。
外匯證券投資對于中國來說并不新鮮。中國的外匯儲備投資長期以來主要用于購買美國國債。1997年、1998年由于美國財政盈余減少了美國國債的供應,中國新增外匯儲備開始涉足投資其他領域,比如歐元、英鎊、機構債、抵押證券、高等級的公司債券等,一部分用于自營業務、一部分委托國際投資銀行等,但一直很低調且不為外界所知。
“其實,中投公司要做的事情就是原來外管局做的事情,它的出現只是一個外匯管理體制的變化,并沒有實質變化,”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李揚向記者強調,“外管局的運作從外匯資產管理上來說早于韓國的KIC,從規模上說可能也大于新加破的GIC。”
“采用SPV(特殊目標公司)形式管理未來分流出來的外匯儲備,將是未來中投公司的主要投資方式。”知情人士說。
雖然中投公司尚未正式成立,但在某些機構眼中,儼然已經是“第二財政”,伸手要錢的已經排起了長隊,“避免行政干預、進行完全的商業運作是這一機構成功的關鍵。”李揚說。
日前有媒體報道,中投公司籌備領導小組已與國資委進行了協商,從155家央企中挑選出中石油等16家準備進行境外投資的大型央企,由中投公司進行投資。
“這是不可能的,中投公司除了繼續進行商業銀行的改革,所有的投資都是市場化的,主要投向是境外。”知情人士說,“因為不是股份公司,所以沒有董事會,但是七人管理委員會將承擔起董事會的職責,投資決策將遵循市場化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