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膨脹并不是短期現象,而且其范圍也將不會僅僅局限在食品上,這對于產業利潤和股票投資具有重要意義
盡管關于通脹的討論頻見報端,但前期市場投資注意力并不在此。過去一個半月恰逢上市公司半年報公布的“業績窗口”,而半年報業績遠超預期,上證指數迅速上漲1200點。
不過,隨著業績浪的過去,短期內市場關注焦點又重回經濟層面,特別是那些正在發生改變的經濟變量,當前就主要表現為通貨膨脹。
6月CPI同比增速4.4%,7月達到5.6%,8月更攀升到6.5%,為十年以來最高。沒人懷疑中國正進入通脹抬升時期,但對于通脹的經濟影響和市場影響,人們的認識卻始終沒有統一過。
分歧并不奇怪。上一次通脹高點出現在2004年,當時通脹因素對經濟增長和股市投資產生了一定影響;但本次通脹表現為結構性通脹,與2004年全面通脹形成鮮明對比。
例如,今年食品價格雖然飛漲,但核心CPI依然穩定,而且,PPI(采購價格指數)并沒有上升,生產資料價格和原材料價格均保持穩定。因此,本次通脹范圍較窄,這也引發了圍繞通脹的影響程度和持續性的諸多爭議。
我們認為,未來的通脹將持續維持在溫和上升的水平上。
首先,中國通脹指數中的食品科目對其他科目具有明顯的成本推動作用。盡管核心CPI(剔除食品等)是最被關注的通脹指標,但中國CPI中有33%的權重是食品(美國CPI構成中僅有14%),剔除食品科目的通脹指數的代表性會大打折扣。
如果食品價格不能較快回落,食品的成本推動最終會導致CPI的其他科目也出現價格上漲,這樣的傳導機制在中國比其他發達國家要更為明顯。
其次,本次通脹也有顯著的貨幣拉動因素。在流動性充裕的背景下,這種通脹會持續更長時間。貨幣擴張成為了2005年后通脹上漲的動力源。目前外貿順差、銀行信貸依然處于高位,這已經成為未來通脹延續的先行指標。
第三,中國的資源價格步入趨勢性上漲階段。盡管短期內生產資料價格還較為平穩,但自然資源的價格上升壓力已經顯現。由于資源稅、環境稅附加以及落后產能的淘汰,要素價格上漲的趨勢不可逆轉,這因素會終結PPI指數暫時的休眠狀態。
既然通貨膨脹不是短期現象,且其范圍也將不會僅僅局限在食品上,這對于產業利潤和股票投資具有重要意義。企業盈利實質上是賬面上的會計利潤,而不是經過物價調整的經濟利潤,因此必然受到通脹因素的影響。
如果通脹逐步升溫,我們有理由判定,物價因素對企業盈利的影響力度開始加大。根據歷史經驗,在通貨膨脹的上升初期,企業名義盈利率反而是加速上升的(假定經濟景氣沒有改變)。
但并不是所有行業都能享受到這種“增長”。在通貨膨脹情況下,人們的購買和投資意愿將明顯增強,這將擴大企業銷售收入。但通脹也將提升企業成本,從而對企業經營業績產生不利影響。因此,不同的企業,由于其所處的上下游產業不同,企業利潤受通脹的影響也不同。那些供需彈性較低、成本影響比較低、定價能力比較強的企業,才能夠更多地“分享”通脹帶來的紅利。
A股的投資主題,將從年報業績浪過渡到順應通脹趨勢。更確切地說,是從通脹角度重新挖掘企業盈利的結構性變化。
首先,供給彈性較低的行業具有較強的定價能力,主要包括資源品和地產行業。這些行業由于具有稀缺性,產能供給不能迅速提升。在需求拉動的通脹環境下,這些行業的價格和業績上漲空間更大。另外,資源品和房地產還具有一般商品和金融產品的雙重特點,在流動性過剩的前提下,會變成保值品,成為抵御通脹的品種,如黃金、地產、有色金屬。當然,并不是所有的供給彈性低的行業都能受益,某些價格管制比較明顯的行業(如石化)不太可能從通脹中直接受益。
其次,需求彈性較低的行業同樣具有較強的定價能力,主要包括高端的消費服務行業。這一方面是由于人們對消費的需求具有相對剛性,企業可以將成本轉移給最終消費者;另一方面是通脹改變了未來的價格預期,人們更愿意擴大當期消費。也并不是所有的消費服務行業都能從通脹中受益,而是僅限于具有品牌溢價的高端消費服務企業,如白酒、醫藥等。
最后,成本具有資本密集型特征,而產品又并非完全競爭的行業,如鋼鐵、機械、造船等,也能在通貨膨脹中受益。這類行業的資本結構中以固定成本為主,而固定成本和折舊都是按照歷史價格計價的,在通脹上升的過程中,這些行業雖然也面臨可變成本上升壓力(可變成本按照當期價格計價),但對整體成本的影響相對較小,從而更能抵抗通脹沖擊。
作者為中信證券董事總經理